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试论行政程序中听证制度的民主与法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主法治作为一种发展趋势的当代 ,立法固然重要 ,民主也让人向往 ,而根本的是使每一项制度成为国家、公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成为形成内在信念的必然前提。听证就是这样一种制度 ,它是对人民主权的尊重 ,是民主的现实化进程 ,是法治在行政行为中的具体化 ,它有利于法信仰的形成、有益于公民意识的增进、有助于控权的实现 ,因而有着普遍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政治参与作为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基本途径,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状况的重要尺度,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推动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政治参参与的机制仍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努力扩大我国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玉素萍 《学理论》2010,(23):113-114,261
公民以网络为载体而进行民主政治参与,在现代社会具有必然趋势。与传统的民主政治参与比较,网络问政更直接、便捷和广泛,体现了民主、自由、平等的积极伦理意义。但网络的特点也决定了网络问政必然存在消极的影响,带来了诸多的伦理问题。有效地约束和规范网络问政,既是保障公民民主政治权利的要求,也是国家民主政治生活有序进行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社会权利优先的中国政治发展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光斌 《行政论坛》2012,19(3):5-11,99
国家建设的前提是国家权力如何"立"得住的问题,而在解决了国家权力之后,公民权利便提上议事日程,因为现代国家存在的目的不是其自身,而是为了实现人民的种种权利。在新中国,按理想的类型划分,如果前30年主要解决的是国家权力问题,改革开放30年则是公民的经济权利。而在当下,中国政治发展的优先选择则是以社会保障为主的公民的社会权利。当社会权利基本完成以后,难以回避的问题将主要是公民的政治权利问题。而只有好的法治体系才能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因此本文强烈呼唤"法治民主"。  相似文献   

5.
颜世颀 《理论探索》2011,(6):120-122,126
政治权利是保障公民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权利,它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合格的公民是其个体基础,独立的公民社会是其社会基础,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其制度基础。但在我国,由于缺乏相应的公民素质,公民社会组织相对脆弱,法律制度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难以充分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充分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应培育具有相应文化和技能的合格公民;发展各种民间组织,培育独立的公民社会;从法律上健全各种制度,确保公民真正享有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从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两个视角进行分析,为探寻如何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理论思路。然而,这两种视角均有理论缺陷。基于对政治概念的理解及对西方实践经验的检讨,我们将整合前述两种视角并构建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即"双轨路径":一轨以政治参与作为政治权利为路径,另一轨以政治参与作为政治权力为路径,以此作为分析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理论起点。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实践看,中国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践正沿着两条不同路径并行而进,形成了独特的双向轨迹:从满足公民政治权利着眼,呈现出依序扩展公民政治权利的顺序图;从提升公民政治权力来看,展现出稳步提升公民政治权力的阶梯图。相比精英主义模式、民粹主义模式以及自由主义模式,由顺序图和阶梯图构成的中国"双轨路径"方案更贴切中国的实际现实,对于实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城邦最早孕育出公民观念,但是古代希腊人并没有现代人的权利观念。他们的公民权,只是就公民资格和身份而言。公民身份是作为一种特权存在的。它以排斥其他人甚至以对他人的奴役为前提。本文根据有关史料,钩稽出古希腊人的政治观念,并阐释它与现代公民观念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8.
公民参与权是公民具有的基本政治权利,保障公民参与权是实现行政民主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权可以从实体意义和程序意义两个角度加以分析.我国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权利体系应该主要包括公民知情权、公民动议权、公民听证权、公民监督权、公民救济权五项权利.  相似文献   

9.
近代契约论的逻辑起点是前政治的自然状态,并以此作为审视和建构政治社会的前提。人们订立契约,放弃“自然人”过渡为“公民”,并将自己的“自然权利”让渡给共同体,从而确立政治权力和公民权利;政治权力的正当性来源于共同体成员的委托,并受到契约宗旨的约束;公民的政治义务也是因自愿的契约而成为必然。这种政治权利和义务的观念与自然法观念密不可分。契约论政治论证方式的意义在于它确立了个人对国家的主体地位,为近代主权国家、宪政国家理念铺平了道路;其缺点是无法协调好社会正义原则和个人自主性之间的张力,用工具理性的计算遮蔽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和道德情感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以自由、平等和民主等为价值基石的现代国家建构中,公民是一个有多重蕴意的政治概念,它既包含着个体层面的主体性内涵,又是民主国家的基本构成单元与公共权力的终极来源。公民依托其身份资格的获得与角色行为的扮演而存在。其中,公民身份是静态的存在形态,是政治与法律的规定;而公民的社会活动、政治活动等均是以角色的形式出现的,两者既统一又不同。公民通过在行动中扮演角色而获得主体性。现代社会中工具化价值的过度扩张引发了公民主体性的异化,带来了公民主体性的衰落。因此,要重建公民的主体性,并探索出相应的实现路径,通过公民个体之自主性的获得与重建,促进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的成长,最终成为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1.
建立在个体本位以及普遍主义思维方式和价值论基础上的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核心主张为权利至上;该理论在处理国家与公民关系时,遵循中立性原则;在处理公民与公民关系时,遵循平等原则,其实质是形式平等、普遍平等.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存在以下局限性: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之间存在内在张力;权利与责任严重不平衡;自由主义所谓的政府中立性是不彻底的,甚至是虚假的;政府中立性的主张,容易导致公民政治冷漠和公共美德的缺失;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普遍平等观漠视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张博 《学理论》2012,(16):37-39
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影响政治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对国家与公民社会各自局限性的分析,可以发现过度干预社会的国家和失去国家控制的公民社会都会导致政治发展的失败。政治参与是国家与公民社会互动的连接点,在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矛盾运动中,政治参与的作用在于调节二者的局限性,保证政治发展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从自由选举视角来看待民主化,进而把实施普选作为民主化的标志,存在一定局限性。实际上,民主化是现代国家建设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所以应把民主化放在现代国家建设中来理解,它内在地包含了国家制度建设、公民的社会行动和国家治理机制转变三个逻辑阶段。但在三个逻辑阶段之间过渡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政治风险,所以必须将民主化理解为一个深思熟虑的政治实践,从而有效驾驭民主化。  相似文献   

14.
受教育权兼具社会权与自由权的双重性质.受教育权主要是以社会权的形态表现出来,但是以自由权作为其前提.作为社会权的受教育权,其实现需要国家积极的作为和干预,为教育的实施准备充分的外部条件.作为自由权的受教育权,要求国家不得干预教育的内部事务,尊重教育的多样性.受教育权这一基本权利不仅仅只是对国家的总体目标具有工具性价值,其内在的和根本的价值在于促进公民个体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5.
数字公民是智慧治理的基础和关键驱动力。数字公民的身份能够使人们在数字世界中不是作为代码而存在,而是作为技术的使用者和协作者而存在,并通过数字世界对物理世界的传导过程,实现物理世界公民身份与数字世界公民身份的同步革新和增权,赋能现实社会的智慧发展。智慧治理既是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也是人的价值的回归。而人作为治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智慧治理中也被赋予了新的身份,即获得认可并积极行动的数字公民。数字公民不仅仅是0和1的多种排列组合体,也是人的情感体验、交往价值等的交互融合体,更是数字治理走向智慧治理的重要载体。因此,探索数字公民的身份建构逻辑及价值实现路径,能够在新的技术样态下赋能智慧治理,打造数字技术与治理生态正向循环的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16.
全球范围内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治地位性别差距问题。造成政治性别差距的显性因素已经随着历史发展过程的推进而逐渐破除,但是形成政治地位上性别差距的隐性因素如文化、制度和人自身仍然在实践中大量存在,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去除我国女性政治发展边缘化隐性因素的关键在于:通过多种方式尤其是在媒体传播中增强社会性别意识,创造有利的文化舆论环境;公共政策尤其是党政干部的培养选拔要防止产生无意识损害女性群体政治权利的问题;女性领导者自身增强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相似文献   

17.
道德指向人的存在,关系人的存在形式以及终极生活理想。存在论是揭示道德提供根本性、本真性的根基。公民品格本质上是人在公共生活中能够配得上公民身份的品质,是人之共在的道德证明。人之共在意味着人在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中需要处理自我与国家、社会以及他人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公民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以及对公共善的追求,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和关心,公民自身应当具有自由、权利观念以及独立人格。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展现出这些道德品质,从根本上为公民顺畅地进行公共交往,成就健康的公共生活提供担保。  相似文献   

18.
政治话语的变迁透视着政治文明的转型。中国传统政治中只有"臣民"、"子民"的概念。"公民"概念的引进是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开端,而伴随着中国政治的每一次转型,更准确地说是基于每一次政治转型的需要,"公民"概念都被其它貌似相关而实有极大不同的概念所覆盖或取代。作为对生活在特定政治共同体中的"人"(即"政治人")的一般性称谓,"公民"概念的中国境遇集中体现了政治场域中个体社会成员的地位与境遇。整个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个体社会成员都存在身份的焦虑,对政治人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本土主义身份政治到意识形态身份政治再到法治下的权利身份政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表达自由是资产阶级自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表达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是指公民依照宪法所享有的言论、出版自由的合称,包括公民有通过口头、书面或音像设备发表关于事实的观点或关于历史的、科学的、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或道德的观点的自由。表达自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体系中最基本的自由。在资产阶级的理论家看来,表达自由一面与精神(信仰、思想)自由相连,另一面与其他政治权利(请愿权、集会权、结社权)相  相似文献   

20.
一、公民社会的特点1、公民社会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的社会公民社会就必定尊重公民个人的尊严,并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某个政治目标为本,所有的政治目标都应当是从人的幸福生活、全面发展出发、服务于人的。2、公民社会以民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的社会在公民社会,普通人民拥有他们自己的价值和信仰,具有为统治者所承认的内在的尊严。正是通过这种作为生活在其所在社会的地域中的居民和人类成员的内在的尊严,他们成为公民。他们因此具有不能由于财富、地位、权力或知识的不同而被取消的资格。由于具有使他们成为公民的资格,他们就具有通过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