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资产评估法(草案二审稿)》仍存在诸多争议之处.就该法名称来看,现有名称比起其他诸如“评估师法”等更准确;资产评估业务范围的列举存在逻辑上的问题;关于强制性评估的事项应予明确;该行业的行政管理可以考虑交由与评估行业没有利益瓜葛的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注册评估师全国统一资格考试制度需要更深入的思考;评估机构的组织形式应完全采取合伙制;关于注册评估师的民事责任规定过于简单,应予进一步明确;关于评估报告的使用条款缺少实质性内容,应当删去或者增加非法使用行为的列举;在增强行业自治的正确方向下,应以完善的救济制度来平衡注册评估师、评估机构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我国立法机关正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修改工作,于2012年5月23日和24日召开了继承法修改研讨会,对如何修改《继承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讨论,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应当看到的是,我国《继承法》自198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已经27年了,当时的立法背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事主体的财产状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继承法的现代化工作迫在眉睫。修改《继承法》,就是顺应发展,关注民生,更好地依法调整民事主体的遗产流转秩序。我国民法学者积极参与《继承法》修改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民商法学研究中心通力合作,日前向立法机关提交了“继承法修正草案建议稿”,对《继承法》提出了全面的修改建议,表达了民法学者对修改继承法的意见。本刊发表该修正案草案建议稿,以期提出问题,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引发学术上的争鸣和讨论,更好地推动《继承法》的修改工作。  相似文献   

3.
2014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以下简称《草案》)首次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这是自2011年5月《刑法修正案(八)》实施后,时隔3年半,刑法再度启动修改。此次修改刑法针对近年来发生的严重暴力恐怖案件,统筹考虑刑法与拟制定的反恐怖主义法、反间谍法的衔接配套,为惩腐肃贪提供法律支持,落实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的罪名。  相似文献   

4.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文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下称《劳动合同法(草案)》),广泛征求意见.文章认为,总体来看,法律草案结合当前劳动用工领域存在的不良现象,侧重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法律草案赋予了作为弱势一方的劳动者更多的权利,从而为平衡劳资关系提供保障.未来的《劳动合同法》将是一部规范劳动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处理劳资关系的重要法律,有许多亮点值得关注和期待,但同时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贵州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的要求,我院组织部分教师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进行了研讨,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现综述如下:一、《行政处罚法》应具有程序上的可操作性,以便为审查行政处罚是否违法,提供明确的标准《草案》第39条规定:“当事人”依法进行申辩和质证,可以要求非本案执法人员主持.行政机关应当给予安排.”但如何安排?如果不安排,在程序上怎么办?有何法律后果?对此,似应进一步明确.《草案》第18第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现地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众所周知,我国行政机关有中央行政机关、地方行政机关两级,而中央、地方行政机关还具有多层级的特点.那么,对具体的某一违法行为,究竟由哪一级行政机关管辖?应作出明确规定,否则会造成管辖职责权限不清的后果.此外,对有些术语如处罚种类、处罚幅度等应有明确解释.不能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法(草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企业为视角,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馈乏的大国,现在又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初期,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资源消耗量很大,人地矛盾不断凸现,必须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借鉴先进国家成功经验,建立起一套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消费,进而完成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工作严重滞后于现实的要求。近期以来,国际资源类期货市场的价格暴涨为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探讨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利益及环境利益相互关系的调整来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和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法律专家义不容辞的使命.为此,本刊约请有关专家、学者专门撰文探讨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是基于国内外客观形势和背景的变化下出台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刑诉法的可操作性、有效保障被追诉人诉讼权利和规范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等问题。该修正案(草案)对于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和审判程序的改革和完善等方面做出了较大修改,有许多亮点;修正案(草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刑事诉讼一般制度和程序的设计以及特别程序的设置等方面有一定特色。然而,修正案(草案)对有些重要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有些规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也存在问题,尚需对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证据制度与规则、强制措施、审判程序等加以进一步完善,并注意解决修正案形成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一节立法目的与调整范围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益,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调整范围】本法调整平等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三条【效力范围】本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法(草案)》虽然在立法体例上坚持了民商合一,具体内容更加丰富,能够根据生活实践进行立法,形成理论后再规范实践,在立法技术上明显进步,用语规范、专业。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应引起重视,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仅就《物权法》(草案)文本中语言文字问题零碎地谈一些肤浅的看法。这些问题包括:句子逻辑性不强、句子歧义、句式不当、概念不清、用语不统一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法是经济法部门下的一个子部门法。循环经济法的定位关系到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问题,文章将从循环经济法与经济法"三个特性"、"两个核心"、"一个归宿"的契合来分析二者的关系。循环经济法与经济法这样的高度契合并不是偶然的,其是社会规律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必要性及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循环经济法的缺失,便难以运用法律手段规范,促进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法是涉及多种学科的法律,因此,运用自然科学、经济学、法学理论研究和构建起循环经济法是促进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对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的不同意见及建议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物权定义建议增加排他性效力;建议修改物权定义、不动产登记簿的证据资格、不动产登记的善意保护的效力,登记机构的过错责任、占有改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公共设施属于国家所有,善意取得、承包经营权转让、抵押等条文;建议增加关于宗教财产归属、取得时效、营业质权等规定;建议删除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二条关于物上请求权之规定,删除第十五章即居住权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尽管广西的循环经济在农业、工业和社会生活方面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在立法方面存在着不足,在执法、司法过程中存在障碍。其他相应配套制度也不完善,为更好地推动循环经济在广西的发展步伐,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等层面着手完善广西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经颁布实施,为循环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但中国的城市与农村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这部法律在全社会的实施存在着障碍。针对城乡之间的差异,分析农村在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农村中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法治及其进程中的成本是客观必然的、无法避免的,但是,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其代价和成本也是可以节约和控制的。通过制度的方法、非制度的方法和制度与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达到法治成本的节约与控制,是推进法治及其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经济法治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反之亦然。在我国,走和谐发展的社会之路必须大力推进经济法治建设,只有解决好二者的良性互动,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才会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9.
论循环经济的目标及其规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循环经济的目标是生态效应,提高生态经济效率和实行3R原则还难以达到这个目标,需要转换思路,创新设计.循环经济立法以生态效应为导向,构建其法域、部门法和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将有期徒刑上限提高,这一修改意见的提出具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它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现行刑罚体系中的冲突与矛盾,也顺应了世界各国通过提高自由刑上限从而废除死刑的趋势,更是从我国目前人均寿命大幅提高的实际出发而提出来的。不过,刑法草案将有期徒刑数罪并罚年限提高到25年还是比较低,应将其提高到三十年。此外,为适应有期徒刑上限提高的现实需求,还应当完善我国的减刑、假释等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