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虽多有讨论,但有不深入之感。我想谈点个人浅见,以就教于方家,也希望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一、生产力概念是个功能概念,而非实体概念关于什么是生产力的问题,目前大致有两类观点。一是把生产力看作是一种“能力”,二是把生产力看成是一种“物质力量”。仅仅就生产力来谈生产力,对上述两种观点很难作出评说,但是,一且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联系起来研究,就有可能发现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在前者,把生产力看成是一种独立的能力,是外在于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新认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科学界定经济基础的范畴,对于深刻理解十五大精神,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一、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总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内在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即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把生产力提到首位,认为生产力是历史的基础和出发点,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才能进行。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上一讲说过,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的。那么,生产方式为什么会发展?又如何发展?这是本讲所要讲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里说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用这个辩证法观点来观察问题,就会看到:生产方式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它内部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面对当前异常复杂的国际气候,如何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指导思想去发掘政治课新的德育功能,让中学生在联系实际学习生产力概念时,做到既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又得到最佳的知识和智力负荷呢?笔者在中学政治课生产力概念的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一、探求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确定基础性强和智力价值高的教学内容为重点,帮助学生分清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革开放观中学政治课担负着使学生“初步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相似文献   

6.
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昌黎 《理论学刊》2002,2(2):14-17
马克思主义一向重视发展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对先进生产力因选择的坐标不同而有多种表述 ,通常是用科技要素、知识经济来表示当代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者既相互联系 ,又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生产力领域的概念 ,后者涉及到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领域 ,是指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什么样的政治文化以及生产关系、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社会基本矛盾这个概念是毛泽东提出来的。而这个基本思想和研究社会发展的方法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基本方而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作了经典性的论述。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辩证运动规律,阐明了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毛泽东把马克思发现的  相似文献   

8.
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观,是历史长时性、社会总体性、世界广域性相统一的科学时代观.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中来揭示时代性质和内涵,以生产方式作为判定不同历史时代的根本依据,把生产方式的变革看成是时代发展和变迁的决定性因素.在对资本主义历史运动的考察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历史时代是人类走向“世界历史”的时代.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决定了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共产主义的发展不能割断与整个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有一对,,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理由是:(1)马列从来没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并列。(2)两对基本矛盾和“基本矛盾”这个概念本身相冲突。(3)两对基本矛盾,生产关  相似文献   

10.
生产关系特殊,是指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即特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形式".某种商品经济的社会形式,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用公式表示,简而言之:生产形式=生产力+生产关系一般;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般+生产关系特殊(所有制形式);生产方式=生产形式+生产关系特殊(所有制形式).由这些公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生产形式是个独立的经济范畴,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般的统一所组成.市场经济属于生产形式的范畴,是个中性范畴,它与所有制形式无关.市场经济作为生产形式范畴,就完全可以与私有制分离而独立.  相似文献   

11.
毛德儒 《学习论坛》2010,26(1):60-63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划时代理解,具有恒久价值。但由于核心概念上的界定不清,使得这个理论的传统阐释在实践中面临着解释困境。可以从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历史探寻出发,通过考察生产力的具体内容,区分“物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得出一种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三足鼎立”动力模式,修正传统阐释之不足,并解决它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2.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客观的现实,也是历史的必然,对此表示怀疑的人往往这样寻找理论根据,他们认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符合生产力标准和马克思关于五种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理论,完全是由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外因造成的,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现象,不具有客观必然性。这种糊涂观念,动摇着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有必要加以澄清。一、生产力决定作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生产力标准的理论根据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最终必须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这是绝对的、确定的。否认这一点就会背离历史唯物主义。但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先进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并不一定是建立在最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上,同一生产力状况可能形成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3.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是生产方式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三个代表”思想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论断,在当今究竟有怎样的内涵和意义,怎样坚持和实践这个原则,本文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认识。一、唯物史观与党的工作路线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在这一矛盾运动中,无论是社会生产,还是社会变革,其主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个论述突破了单纯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惯性思维,转而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表明社会主义社会既要求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又要求分配合理,公平公正,共同富裕。然而,当人们依据这一标准看待现实时,却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反差,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少数人与大多数劳动者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就收入分配公平标准问题作了种种探讨,现综述如下:一、分配公平标准的一般特性1、历史性。多数同志认为,分配公平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二者的统一——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变化的。原始社会建立在极其低下的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收入分配只能是平均的,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共同基础——私有制,决定了收入的大部分为剥削阶级占有,劳动者得到的只能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一、基本做法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三农”问题的全局,要求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经济建设,又注重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既注重推进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  相似文献   

18.
高宁 《学习论坛》2015,(2):10-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样式,既回答文化生产中"谁来生产""用什么生产""如何组织生产""生产什么"等问题,也反映文化生产中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是由多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是我国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区别于资本主义文化生产方式和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在经济基础、内部结构、价值形态、实际效益和文化交往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许嘉璐 《学习导报》2013,(12):37-38
研究文化,不能就文化谈文化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是一切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保障。在原始社会,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凭着有限的生命力向大自然攫取生活资料,谈不上对文化的追求。我所说的经济,并不是具象的,而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经济领域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确定之后,生产方式对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发展于农耕时期,和农耕这种生产方式紧密联系。因此,研究文化,无论是纵向的传统文化,还是横向的世界文化,都不能离开特定的经济,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生产方式的关系。因此,我们不能就文化谈文化,必须把文化与社会和历史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是在前人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公有制)的条件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的再认识。这种认识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现了现实任务和最终目标的统一。它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澄清了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模糊认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