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彭涛  ;王宇鹏 《法律科学》2014,(6):121-131
信访考核指标是社会指标的一种,设定信访考核指标只有遵行一定的要求才能实现指标的功能。就当前基层政府信访考核的指标设定来看,这些指标并没有遵守指标设定的一些基本要求。基层信访考核指标设定的原则主要有指标符合信访价值取向、根据结果的性质设定指标、指标设定与考核目标的一致以及考核指标的范围包括源与流等等。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基层信访考核应当重新设定,即围绕着依法行政、立案、办理程序以及三级终结这四个关键指标设定。从而实现信访能够化解矛盾、维护法律秩序稳定等结果。  相似文献   

2.
胡双 《法制与社会》2011,(21):170-171
信访自古有之,源远流长。信访制度在了解民情、化解矛盾、解除民忧、公民监督和提供决策参考信息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访制度和信访权利的内涵与外延、结构与功能也在不断演变和扩展。本文试从历史考察的角度分析信访权利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性质内涵,进而从现代人权理念的角度提出完善信访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央政法委制定的政法[2005]9号文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第二条规定,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是指依法属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处理的信访案件。本文则以法院涉法涉诉信访现状为立足点,对建立完善涉法涉诉信访终结制度提出一些想法,为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纵观学界的研究现状,对信访权威和司法权威关系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实际上囊括了信访制度的各主要方面,比如,信访的性质、信访的功能、信访的文化、信访的程序、涉法涉诉类信访、信访的权威等等。但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实证的研究;第二,缺乏系统的研究;第三,混淆涉法信访与涉诉信访的外延,常常用涉法信访将二者替代之;第四,没有对“信访权威是否阻碍司法权威”这一论断的前提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对涉检侦监信访案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此类案件的类型、特点、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处理涉检侦监信访案件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惩处     
《中国监察》2009,(20):41-41
湖南省岳阳市经济开发区信访听证到基层 近日,该区纪工委针对辖区内群访及越级上访增加的情况,开展了“信访听证到基层”活动。在接到联名越级信访举报后,马上组织力量调查取证,并在最短时间内组织当地党员、群众进行案情通报。该措施的实施提高了纪委信访办案的公信力,使一些联名越级信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受到基层党员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通过不同视野对该制度的利弊分析以及阐述几种信访改革大潮中的误区性认识,来为我国信访制度的现代化改革提供一些完善办法。  相似文献   

8.
信访制度,是我国依据自身特殊国情所独有的一项实现权利救济和民意表达的重要制度,国外虽然并无信访制度而言,但也有其类似于信访制度的相关制度,并发挥着同样的作用。本文试从始于瑞典的议会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等国外相关制度中,取其精华、扬长避短地总结了一些对于改革我国信访制度的启示,期望能使信访制度不断地完善成为司法之外救济基本权利、畅通民意表这的重要补充部分。  相似文献   

9.
杨文杰 《法制与社会》2011,(24):172-173
信访事项分为情况反映类和求决类两种,其中情况反映类信访事项不适用《信访务例》规定的一般程序,不受强制程序约束,行政机关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接处信访事项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具有可诉性。情况反映类信访事项的信访人与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此不是适格的原告。  相似文献   

10.
陈琛 《法制与社会》2014,(10):142-144,231
对目前信访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论述,分析了信访工作实际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阐释了这些现象的诱发原因,揭示了信访部门承载与职能的错位、信访制度与司法途径的冲突和重叠及执行上的偏差等问题。针对信访制度的困境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司法途径权威、完善信访制度、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思路,以期解决信访问题。从法律、信访制度及政府三个方面综合治理、全面提升,与时俱进,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解决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化解矛盾冲突,缓解信访压力,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及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高守勤 《中国监察》2009,(21):47-48
信访监督是新形势赋予信访举报工作的重要任务,为解决大量的一般性信访问题开辟了新途径。信访监督结果运用是把信访监督形成的记录、报告、证据等成果对监督对象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的后续监督和管理,是信访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监督过程的延伸。  相似文献   

12.
当前涉检信访问题呈现复杂化倾向,集中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本文从分析涉检信访的特征渊源、现状及成因着手,立足建立新型信访机制,提出解决当前涉检信访中存在问题和方法,为构建和谐信访局面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基层信访现象成因的分析,可以合理地看待“信访洪峰”的到来,可以理顺信访关系中种种的复杂关系,从而为解决现实中的很多社会问题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信访者的认知状况、心理需求和传统文化观念是决定他们进行行为评估和选择的重要主观因素;信访者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客观条件又制约着他们的选择行为,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心理;信访的一些特殊的制度设计、司法等渠道作为纠纷解决方式的种种缺陷又加大了信访者选择信访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4.
涉诉信访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涉诉信访错综复杂,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在信访制度仍存在宪政意义上的合理性和现实需要性、现行信访体制没有重大转变、特别是司法机关的执法行为还欠缺规范的现状下,显然更应该关注如何积极处置和应对涉诉信访,而不是对此予以消极排斥。在立足现行政治体制的前提下,应当对涉诉信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信访问题纳入到法律程序之中,更多地体现出法律的权威,而不是运用行政化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贯穿于江苏省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方方面面。它体现在纪检监察干部一天天的忙碌之中,体现在信访工作者为群众解决的一件件“小事”之中,体现在运用现代科技新载体干部群众一次次“零距离”沟通交流之中……我们从不同角度选取了江苏一些市、县的事例和做法,期待读者能和我们一起感受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为民的一片真情。  相似文献   

16.
《公民与法治》2007,(4):11-13
所谓信访听证,就是指有信访职能的国家机关在处理信访案件过程中,为了了解信访案件的真实情况.及时有效地正确解决信访案件,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和有关负有承办信访案件的职能部门质证的程序。在社会转型时期信访工作面临着大量的新矛盾、新问题,出现了一些缠诉、缠访的“信访老户”,为了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信访听证作为一种有效途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处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体制转轨过程中,各类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冲突呈现多发的态势,各类信访活动持续增长,信访制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研究信访与法治的关系,即在法治视野中审视信访,在法治框架内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信访制度是一项兼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点和政府治理功能的复合性制度安排。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打造阳光信访新模式,充分激活并更好实现信访制度的社会治理价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社会治理角度看,网上信访提供了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新纽带,创新了公共参与和表达机制,也重构了公共权力的监督形式。当然,网上信访也面临着多重现实挑战,比如技术上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的碎片化、数字鸿沟带来的适用性局限和社会不公、运行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部门协作难题,以及它自身的功能性局限,使得许多网上信访事项的化解仍然绕不开线下信访。推动阳光信访新模式,需要建设全国统一的信访信息系统和一网式信访服务平台,在实现信访信息互联互通的同时再造信访工作流程;要注重网上信访与网下信访的衔接互动;还要善于挖掘信访大数据,提高分析研判水平和服务决策能力;从长远看还需破解数字鸿沟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信访条例》出台后,信访制度法制化的进一步目标是《信访法》的起草和制定,能否以“信访权”为核心建构其体系,成为法制实践的重要课题。从实证法学的权利理论观察,“信访权”的逻辑构造存在着明显的欠缺,其作为“主观公权利”的法律属性和规范效力尚未定型;信访制度的主要保障范围在干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但并不排斥权利保障,形成了对某些自由权利的连接性的、补充性的保障。从实践和公法权利理论出发,有必要完善信访制度,以促进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权利救济制度的进步,推进我国宪政事业。  相似文献   

20.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和信访工作法制化建设,2005年1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并于2005年5月1日施行:新的信访条例体现了畅通信访渠道、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责任的特点,有助于更好地密切党和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切实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和社会的稳定。畅通信访渠道是保障公民的建议权和申诉权,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