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今年是沈光文诞生400周年。作为"文化开台第一人",沈光文不仅是"台湾文学之祖",也是台湾"汉文教育之祖","台湾中医之祖"。沈光文以文化开台,使台湾与祖国大陆文化上趋同,居功至伟,值得后人纪念歌颂。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台湾文化初祖"的沈光文,其文化上的贡献在于:第一,为台湾留下了最早的汉字著作;第二,在台湾原住民中教授汉文;第三,开创了台湾文学,并建立诗社。沈光文的诗歌创作特色:一是悲愤相续的孤臣心声;二是悲天悯人的风土观照;三是悲凉无望的乡愁情结。  相似文献   

3.
李立  陈星 《新视野》2007,(4):91-93
台湾目前选举文化的形成,有政治制度及其在这个基础上所形成的资源分配模式的影响,这种因素构成了台湾社会选举文化形成之"硬"的一面;而从影响文化之"软"的因素上来说,其形成则是由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传统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的影响使然。台湾选举文化所呈现的景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思维模式在西方选举模式下的冲突与妥协,其背后所蕴含的预设,其实是中西两种文化的紧张,这种情况不能不影响到制度的创制,而且,在若干情境下,还有相互抵消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全民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博大精深,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史学、教育、哲学、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理论思想,还包括科持成就、文艺创作、文物古迹和  相似文献   

5.
初探台湾     
1996年4月22日至5月2日,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大陆文艺家访问团“一行12人,应台湾强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湾中国作家艺术家联盟的邀请,在青山如染、群莺齐鸣的春天飞越台湾海峡,踏上了宝岛的土地。一、“你们把太阳带来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散文从"五四"时期就开始了多种流脉的发展.台湾五六十年代的散文传承"五四"传统是多脉并流的,而且绝大多数在大陆文学史观念中并非主流,却成为了台湾散文的主导力量.这表明对"五四"新文学可以有不同侧面的继承,并流变出不同条件下的主流文学状态,这也正是此时期台湾散文的文学史意义所在.而开放的地域性、始终立足于文学层面的社会使命感、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新文学双重传统的继承发展、以及追求散文现代化的努力,使得台湾散文突破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压抑,不仅留下了传世之作,而且成就了众多散文名家、大家.  相似文献   

7.
爱国与荣辱     
大凡人都是有祖国的。每个人对祖国的爱,首先源自对祖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即哺育自己成长的家乡、族群和国土的依恋。这种依恋之情通常会贯穿于人的一生。其次,还源自对祖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欣赏与热爱。这是其确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心理基础,是祖国母亲为她的世代子孙留下的精神基因。除了地域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因素外,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还在于他生命中的一切无不与自己的祖国息息相关。中国自古就有“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之说。祖国的利益,如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这一切都是我们获取幸福、安…  相似文献   

8.
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台湾人民的思想意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事实决定了台湾社会意识必然呈现中国意识为主体意识的特征。中国意识是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心理基础,是抵制"台独"的最深厚力量。为完成统一大业,中共中央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再三强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岛内统独各派也纷纷打着民意牌。那么,台湾人民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台湾人民的思想意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意识是台湾社会意识的主流,这就是统一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决定了大陆与台湾有着同样的命运、一样的苦难。中国近代的历史无情地展现了这样的残酷事实:当祖国弱时,台湾便屡遭列强入侵,祖国积弱不起时,台湾就被侵占沦为外人的统治。在不幸的历史面前,长期遭受日本侵略者黑暗统治的台湾人民进行着不屈的反抗斗争,在不断反复的斗争中,台湾的有识之士逐渐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台湾的民族解放斗争必须与祖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一贯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本文试就四十年来海峡两岸的关系作一些历史考察。 一、武力解放台湾阶段(1949——1955) 随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  相似文献   

11.
帅震 《理论学刊》2006,(4):106-107
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台湾文坛,许多军中作家感受到“反共文学”的虚无,他们将目光投向大陆原乡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奇,从乡土社会的风俗传统和文化积淀中寻找精神资源,在小说中构筑了一个带有寓言色彩的原乡神话,借以容纳他们的乡愁意识,并最终成为这一派小说家精神返乡的写照。  相似文献   

12.
光复台湾无论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还是在台湾地方史上都是一件引人瞩目的大事。台湾的光复不但凝聚着大陆人民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及为之坚持八年之久的浴血奋斗,而且也凝聚着台湾同胞心向祖国的强烈观念和把求取自身解放与祖国抗战融为一体的斗争精神。台湾胜利回归祖国与台湾同胞百折不挠、前仆后继、维护中华民族独立、争取民族解放的中国情结是密不可分的。重温抗日烽火中台湾同胞强烈的祖国认同感和为回归祖国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对于进一步认清“台独”的本质,对于坚持一个中国,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有着积极的意义。历史上由…  相似文献   

13.
各种文学艺术的创造者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感受着地域文化的气息。因此,艺术家们的文学风格和审美追求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文学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既经过漫长的历史选择,又有人为的推动和诉求;既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是社会各种关系的集中体现。本文以东北作家群为例,旨在通过解析这一特定文学创作群体的生存环境、创作动机和审美理想来窥见地域文化成因之"一斑"。  相似文献   

14.
洛夫 《唯实》2003,(4):88-91
“五四”运动以来 ,许多新文学的作家、评论家、诗人都在不断地探讨一个问题 ,如何把中国的现代文化传统和古典的诗歌 ,与西方现代主义的美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我在台湾几十年来也一直探讨这个问题 ,而且做了一些实验。我觉得 ,一个民族的文学不能老是守旧 ,抱着传统不放 ,必须要有所创新 ,但是 ,创新还要有传统作为固有根基 ,作为营养的土壤。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 ,传承和创新不是二元对立 ,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传承 ,创新就会因为缺乏一种强大、有力而深厚的文化背景而显得疲软 ,而且还会在孤独的创作过程中找不到自己的方位而迷失。对于…  相似文献   

15.
1919年至1937年,日本在台湾实行同化政策,大力推行殖民文化,企图消除台湾民众的民族精神.为了抵制殖民文化,台湾民众在进步知识分子引导下,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组织文化社团,进行争取民族权利、保存民族文化的斗争,把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民族精神运用于台湾本土的民族运动实践中.1937年以后,日本政府以高压推行"皇民化运动",企图把台湾人改造成日本天皇的顺民.绝大部分台湾民众对"皇民化运动"进行抵制和抗争.  相似文献   

16.
1,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 我国是人类最早发源地之一,我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灿烂的文化。通过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学生坚信祖国“四化”一定能够实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也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再现祖国的辉煌。  相似文献   

17.
四十年来的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是在国内外宋代家族研究、宋代家族文学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宗族文化研究等风气的影响下开展起来的。它滥觞于海外,先影响及台湾,后鼓荡于大陆;研究方式以综合研究与个体研究为主;在史氏家族的历史、政治、文学、文献及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学术成果,并呈现出跨学科的研究趋势。毋庸讳言,现有研究存在一定问题,也有不小的学术空间,值得进一步开掘。  相似文献   

18.
台湾民间舞蹈称为艺阵,以源于闽南的福佬系民间艺阵为主体,历经数百年的演化发展,不仅保存闽南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也呈现出台湾本土的风貌。台湾民间舞蹈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文化特征成为台湾民间艺术的瑰宝。  相似文献   

19.
从1937——1945年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民族革命战争,曾有台湾同胞的积极参加。研究这段历史,对于了解台湾同胞对祖国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加深台湾同胞和祖国人民的血肉关系是很有意义的。岛上抗日斗争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台湾同胞参加祖国抗日战争,是在台湾与大陆两块隔离的地域分头进行的。我们先从台湾岛上的斗争说起。  相似文献   

20.
董晓莉 《前线》2013,(4):45-47
京味文化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在北京形成的一种文化,是宫廷文化、缙绅文化和庶民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精彩纷呈的京味文化,极具北京地方特色,在民间音乐、文学、舞蹈、美术、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中都有所体现。它融合了满、汉、蒙、藏等多民族文化精粹,体现了多元、包容、发展的文化特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重大的历史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