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权力是联结政府官员与公众的一种特殊产品。因此具备成本─—收益相统一的内在规定。公众是权力的所有者,政府官员是权力的行使人。政府官员行使权力类似于经济活动中的委托与代理关系。政府官员在委托与代理关系中充当理性经济人和权力代理人的双重角色,腐败正是双重角色冲突围绕成本—收益的比较而作出的理性选择。建立成本-收益的均衡统一是遏制腐败的有效措施。因此,要提高廉洁行为的收益,以建立一支执法严明的司法队伍、从严惩处腐败分子、加大经济处罚力度等措施来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  相似文献   

2.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重血缘、分亲疏、序尊卑的伦理社会,同财共居组织大家庭为国家法律及社会主流观念所肯定,家族主义伦理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经济互助,尤其是家族中优秀成员对其他成员在经济上的帮助,由此,官员理所当然地负有供养家庭、帮助宗族中贫弱族人的道德义务。来自家族的需索和对家族的回报构成许多出身贫寒的官员沉重的经济负担,致使其俸禄远远不够支出。基于家族的经济负担成为传统社会官员腐败的动因,贪得无厌的贪官以之为肆无忌惮腐败的借口,而那些律己甚严、持身清谨的官员也不得不在体制默许的范围内收取一定灰色收入,以周济亲族和应对人情来往。在传统社会,权力监督机制的失灵为公权力寻租解除了制度上的束缚,家族主义伦理则一定程度上为腐败解除了道德束缚。家族主义伦理仍构成当今中国腐败多发的催化剂,遏制腐败不仅要构建监督、规范公权力运行的有效机制,也须从文化上正视、治理家族主义伦理。  相似文献   

3.
胡毅 《政策》2003,(10):42-42
在反腐败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导致腐败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通过对一系列大小案例的剖析,我们发现,导致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权力被某些人滥用。加强对权力的制衡,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滋生和蔓延的重要一环。 从现实看,权力腐败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一是权力垄断型腐败。本来,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都要用于为人民谋福利,它是一种公  相似文献   

4.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要针对遏制腐败的难点和新出现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从改革体制、建立机制、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入手,建立一套反腐败的预警和治理机制。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方针的要求,在继续抓紧反腐败治标的同时,逐步加大治本力度。从产生腐败的根源上来看,权力的存在使腐败成为可能;个人私欲的膨胀促使腐败的发生;监督不力降低了腐败的风险和代价。因此,限制权力、抑制私欲、强化监督,是遏制权利腐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谭春英 《前沿》2005,(7):108-110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反腐败斗争的治本之举。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腐败的源头主要在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规范真空”;权力主体理想信念和道德自律的弱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缺失;是官场“潜规则”的深层制约。因此,要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要从思想上构筑拒腐防变的牢固堤防;第二,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第三,要建立健全法治,把反腐斗争纳入法治的轨道;第四,要加强与法治相配套的政治文化建设,铲除腐败滋生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6.
卢智增 《理论月刊》2015,(1):157-160
边缘腐败是目前社会上比较盛行的一种处于违法犯罪边缘、介于纪律与法律、情理与法理、公私是非之间的腐败行为。边缘腐败主要表现为权力传承牟利、权力交换牟利、输送利益间接牟利、广结关系网牟利、权力"期权化"牟利、集体决策牟利、泄露信息牟利、利用合法程序牟利、滥用自由裁量权牟利、利用职务消费黑洞牟利、"权色交易"等。究其根源,主要是物质利益的诱惑、理想信念的丧失、腐败亚文化的盛行、制度和监管的缺失。为了惩治和预防边缘腐败,我们要加快反腐败国家立法工作,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成立国家反腐败委员会主导反腐顶层设计,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廉洁政治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网络监督新载体。  相似文献   

7.
腐败问题已成为当前人们极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但党员领导干部中的腐败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这说明在我国现行的体制(制度)中还存在着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反腐败如果仅仅着眼于案件的查处和单纯强调思想教育以及自律显然是不够的,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建设来改变人们行为的激励机制,并强化对权力行使的约束机制,即变“权力反腐”为“制度反腐”,才能有效地遏制和防治腐败。  相似文献   

8.
法治的实现必须以对权力腐败的有效遏制为条件 ,权力腐败现象的根治又有赖于法治的建设。权力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担任公共职务的国家公务人员 ,利用其特殊身份 ,违反权力运行的规范要求而滥用职权 ,谋取私利 ,使公共权力产生异化或嬗变的行为。它比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对实现依法治国的影响都更直接、危害更大 ,成为依法治国的严重障碍。权力腐败直接动摇着实现依法治国的社会政治基础。要顺利实现依法治国 ,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 ,离开稳定 ,一切都无从谈起。当前 ,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的深层…  相似文献   

9.
邹波  韩锋 《中国发展》2003,(4):17-20
本文从管理学角度对腐败成因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从成本—收益角度看,腐败的客观基础是公共决策与决策者私人利益间的矛盾,腐败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腐败收益大于腐败成本。从寻租角度看,转型期中国的寻租环境是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根源。从委托—代理角度看,腐败是民众与国家以及官员之间的公共权力委托—代理运行的失灵。  相似文献   

10.
所谓权力腐败,指的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或干部背离公有权力的性质和原则,把权力私有化、关系化、特权化、商品化,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权力腐败的实质是公有权力被滥用。因此,遏制权力腐败除了以德倡廉、以俸养廉,最根本的是通过加强监督、立法制约权力,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  相似文献   

11.
腐败的定量刻画是近年来腐败问题研究的主流趋势。腐败指数有两种:基于企业调查报告和专家评价基础上的主观腐败指数;基于腐败统计数据的客观腐败指数。主观指数比较直观、使用广泛,但是无法克服指标的偏向型和片面性;客观指数比较严格、科学,但是计算方法复杂、可操作性差。  相似文献   

12.
村官腐败在高官大吏腐朽堕落的阴影下被遮蔽和保护起来,在大词腐败学的研究中受到冷落,但在和谐社会构建和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其严重性日益凸显。村官腐败是由各种因素促成的,是一种“综合症”,但最重要的还是整体社会转型的结构性空间转换造成的。当然其治理也应是一种所谓的综合治理,通过权力与权利.制度与人心的多向互动达致乡村的善治。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特别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历史关头和关键发展阶段,更是高度自觉地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建国以来,我们党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新特点,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反腐倡廉工作经验,主要有:坚持惩治腐败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坚持党的领导同依靠群众紧密结合;坚持制度建设同解决突出问题紧密结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同查处大案要案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反腐思想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志强 《桂海论丛》2002,18(1):12-15
反对腐败是一项事关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腐败不除 ,国无宁日。自十三届四中全会江泽民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以来 ,对反腐败问题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与关注 ,并在各种场合对这一问题作过许多重要论述 ,多方面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反腐倡廉的思想。系统地总结江泽民同志的反腐思想 ,对于新时期加强与指导党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贪污贿赂犯罪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毒瘤,当前我国贪污贿赂案件侦查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贪污贿赂案件的侦查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提出了严峻挑战。从总结当前贪污贿赂犯罪出现的新特点入手,探究侦查工作开展所遇到的困难,以侦查实践为根本落脚点提出解决对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实务工作者启发。  相似文献   

16.
反腐败既是一场政治斗争,也是一场文化斗争;既要把腐败分子挖出来绳之以法,也要下大气力去改变那种"笑贫不笑贪"的腐败文化,在全体公民中营造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文化氛围。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的一个突出难题在于,面对传统与现实的挑战,反腐倡廉的社会文化资源相当短缺。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将反腐败提升到反腐败文化的高度,是当前反腐败斗争中的一个重大基础性课题。  相似文献   

17.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闫云 《思想战线》2006,32(2):44-48
腐败行为的存在有着深刻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原因。以清廉收益和腐败收益为变量建立效用模型,通过效用最大化分析得出非正式制度影响清廉收益和腐败收益之间的替代率,从而进一步影响腐败行为;正式制度主要是通过影响腐败的期望收益,进而影响公职人员的预算线,最终影响到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18.
司法腐败是各种腐败现象中的要害和核心 ,是滋生和助长其他腐败的温床。司法腐败之所以能存在 ,是司法权力的行使者将司法权力据为私有 ,以权谋私 ,权钱交换 ,从而产生异化与腐败。反对司法腐败既要抓防又要抓治 ,尤其要注意加强民主权力对司法权力行使的制约 ,加强司法权依法行使的保障机制 ,强化司法廉政的监督制约机制 ,提高司法队伍的素质 ,增强司法人员的社会公仆意识 ,同时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反腐败思想有着鲜明的辩证法特色。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反腐败工作的关系 ,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惩治腐败 ,充分体现了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辩证法思想 ;提出反腐败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系统性的工作 ,要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不懈地进行 ,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适度性、系统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理 ,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科学严谨的反腐败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