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红蕾 《创造》2013,(1):23
"反腐败进入高峰期" 经济发展,大国崛起,利益的诱惑、权力失控、"家长制"复活和法制的滞后,使得腐败孳生有了土壤.有关人士认为,目前中国的腐败已经进入了高峰期.腐败的主要表现开始从"商品流量领域的腐败"向"资本存量领域的腐败",也就是向"权力资本腐败"的演变;如"国企改制中的腐败""农村的圈地运动中的腐败""城市拆迁运动中的腐败""大型建筑工程中的腐败""股市黑金操作中的腐败"和"金融领域腐败",腐败的面大、量大、范畴广、"层次高"、危害严重,使得"反腐败"活动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2.
金融风险视角下的金融腐败具有高技术性、跨行业化、通常与金融创新相关、危害大等特征。金融领域的腐败会诱发较大的金融风险,催生巨额不良资产,破坏正常的金融秩序,引发金融挤兑和资本外逃。治理金融腐败、防范金融风险,要加强对金融机构“一把手”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并提升其廉政领导力,创新金融管理机制以减少金融腐败机会,提高金融反腐的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难点及实践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制度创新可以被定义为"引入新的金融制度因素或对原金融制度进行重构".而基本经济制度、创新的成本与风险、金融资源的稀缺程度、金融技术进步态势等是制约金融制度创新的基本要素.我国过去20年实施的是一种强制性、渐进式的金融制度创新,因而导致其需求和供给一直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在我国,体现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金融制度已成为经济社会中的"稀缺资源",所以在未来的金融制度创新进程中,至少应注意;明确金融制度创新的发展目标与思路;增强微观金融企业在金融制度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加强金融制度创新的理论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金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金融腐败现象也伴随出现,违规经营、权钱交易等问题比较严重。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于经营指导思想、企业内部管理、新业务和新技术应用等几方面失控,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以及个别人抗腐蚀能力不强对此也有一定影响。为此,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金融腐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内部控制与责任追究机制,严厉打击金融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5.
周义程 《人民论坛》2022,(16):78-81
近年来,金融腐败易发多发,成为反腐败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从近年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地方各级纪委监委查处的腐败案情来看,金融腐败呈现出隐蔽性增强、专业性提升、涉及面变广、潜伏期延长等新特征新趋势。金融腐败容易引发一系列金融风险,严重影响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坚持金融领域反腐败高压态势不放松的前提下,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惩治金融腐败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冯建龙 《今日浙江》2013,(16):37-38
作为党领导下的金融企业高管,一定要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民生,推动金融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弃"官"念为"管"念责任高于一切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其分支机构的行长是一级法人授权下的经营委托人,也即高级管理者。长期以来,有的人把自己置身于"官",滋生"官本位",脱离群众,致使被官僚  相似文献   

7.
金融深化可以通过疏通信贷管道、完善监管体系等途径对腐败产生抑制作用。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数理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金融深化影响腐败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1998-2006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并综合各种计量方法对理论预期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稳健地证实了金融深化程度的提升对中国省际腐败程度的下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对推动我国的金融深化进程以发挥金融的反腐败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百合 《辽宁人大》2006,(12):40-41
与近年来中国金融系统连续发生的一系列令人震惊的腐败案件相比,刘金宝腐败案更显得令人触目惊心。两年后,我们首次披露刘金宝案鲜为人知的腐败实录的目的在于:仅去年以来,涉案金额数以亿计的金融腐败大案已发生多起。这一明显的腐败方式破坏程度之严重,应该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金融领域推进反腐,代表我国反腐工作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升级,是从简单的"刮骨疗毒"这种治理"显腐败"模式,向"清理血液"这类治理"潜腐败"模式的过渡与转型。推动金融领域反腐有利于提升社会发展的深层次、根本性价值,未来必须从遵守市场基本原则、改变金融领域工作人员结构、推动金融行业标准化管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等方面做实做细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0.
邱少春  崔兵 《理论月刊》2015,(1):112-116
金融集权与金融分权作为多项制度安排集合而成"激励束"的政府分权体系中的制度子集,其选择服从于实现激励相容的目标,有效的金融分权具有与制度环境和互补性制度安排相容的适应性效率。"中国式分权"并不是单一的制度安排,而是多项制度安排集合而成"激励束",中国金融集权与金融分权的转化是政府对激励目标和激励制度调整的制度因应,而不是对"分权至上"的盲崇。  相似文献   

11.
潘施琴 《理论月刊》2012,(7):114-117
农民金融发展权是农民对社会金融发展状况和结果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但是农民作为权利主体的"弱势性",就要求国家作为实现农民金融发展权的首要责任人,应为农民金融发展权的实现提供制度支持,确保农民金融发展权的落实。而寻求发展权入宪、制定农民权益保障法、完善农民发展权的司法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等机制的构建,是实现农民金融发展权的根本法律路径。  相似文献   

12.
刘建华 《小康》2012,(5):45-47
一直被视为深圳金融改革重头戏的前海股权交易所被证明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但前海的确已成为深圳开展金融改革创新的一枚棋子,其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前海辐射整个深圳  相似文献   

13.
钱茂章 《创造》2004,(5):36-36
"凡进必考",是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公务员的一项必经程序,也是从源头上遏制"吏治腐败"的重要举措.但从这些年的实践青况来看,对报考公务员设置了"笔试"和"面试"两道门槛,双重入门关看似严谨,实则漏洞很多.最大的隐患是"大门"堵腐败,"二门"开口子,致使"笔试"中得到遏制的消极因素和不正之风,在"面试"过程中又死灰复燃,重新抬头.为此,非常有必要把"双门槛"改为"单门槛",以确保报考公务员正常程序不致演变成腐败程序.  相似文献   

14.
不仅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相对权力同样导致相对腐败。绝对权力的腐败是专制下的腐败,相对权力的腐败是法治下的腐败,即法治堕落为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韦伯式的官僚主义",即执法和司法官员的行为僵化;另一种是"阿伦特式的官僚主义",即执法和司法官员的冷漠无情。拒斥和批判这种以法治为名的官僚主义,正是从古至今中国政治伦理的关键所在。不同于西方法治视野下的"腐败"重在"徇情枉法",中国传统政治伦理中的腐败在于"以权谋私"。相比于不守法律的绝对权力和绝对腐败,被法律腐化的相对权力和相对腐败,是"无药可救"的腐败。如何避免堕落为"僵化冷漠"的官僚主义,是法治建设中最应当警惕的危险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滥用金融霸权地位,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掠夺。然而,美国滥用金融武器也导致美国经济日趋金融化,同时使美国债务负担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美国谋求利润日趋转向制造"可控混乱",作为转嫁其国内危机的手段。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促使美国金融霸权加速衰落,同时也增大了美国加大对外转嫁危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优化乡村基础金融服务供给,持续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下沉金融服务触角,扩大服务覆盖面,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主动引导城市金融资源"下乡",为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提供金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准脱贫纳入三大攻坚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脱贫攻坚力度之强.  相似文献   

17.
公权力配置资源与预防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习加 《求索》2012,(1):82-83
本文从讨论"公权力配置资源"入手,以"反经济人"假设作为构建"反腐败学"的逻辑基础,将腐败界定为"利用公权力配置资源获取不正当利益,损害社会正当利益的现象"。并提出了"预防腐败原理",即预防腐败是"通过抑制贪欲、平衡利益、制衡权力、健全法治,使在公权力配置资源中实现正当利益最大化和不正当利益最小化"。  相似文献   

18.
由于金融行业少数公职人员的政治素质较低,加上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混乱,导致金融行业以贷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犯罪频频发生。为了有效地防治金融行业公职人员的腐败犯罪,必须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党纪、政纪和法制教育,完善金融法制,健全和落实各种监督制约机制,加大查处力度,实行标本兼治、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19.
《浙江人大》2015,(4):71
"市委副书记与私营企业主打麻将获利200多万元"、"科长以大幅低于市场的价格购房"、"领导干部开设赌场渔利"……近期类似腐败案例频出,引发舆论热议。是领导干部"赌术高超"、"生财有道",还是他人借机迎合奉承谋取不正当利益?网民"卢羡婷":如果传统腐败是"裸露的疮疤",那么变相腐败则是"深  相似文献   

20.
《时事资料手册》2005,(3):67-68
普通百姓原来很难感觉到金融腐败的程度之深,危害之烈。今年初,由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底启动的《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和机制设计》(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正式出版。这份报告堪称对我国金融腐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详细和权威的调查,它通过可靠的数字让人们对金融腐败有了一次近距离的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