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前调查制度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审前调查是在法院判决前,由专门机构对行为人的个人情况、犯罪背景等进行专门调查,并对其人身危险性进行系统的评估,然后将调查与评估报告提交法院,供法院在量刑时参考的一种制度。审前调查制度有利于促进刑罚效益的最优实现,被认为是量刑科学化、合理化的体现,是犯罪人处遇个别化的出发点。在未成年刑事案件的处理中,这一制度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已成为当今各国少年刑法中的通行制度。但就我国现状而言,审前调查制度在立法中尚属空白。本文就我国未成年刑事案件处理中引入该制度的相关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美国对青少年犯罪的自我报告的调查(Self-report studies)是一种非官方的调查,这是指研究资料的搜集和保存不是由政府或社会控制机构--警察、法院、矫正机关,而是出于私人的组织、机构或基于犯罪学者自己的研究需要所进行的调查,以此来弥补官方的统计在研究犯罪中的不足。应该说,这种调查也可作为我们研究犯罪时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象山县法院近三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量刑时所呈现的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在刑事处罚轻缓化的时代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量刑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若干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Victimization Survey)是对犯罪进行调查统计和测定的主要内容之一,了解这项调查的方法、作用及有关情况,对我们进行犯罪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一、 对犯罪受害人调查的背景 美国联邦调查局在“统一的犯罪报告”(简称UCR)的统计中存在着“犯罪的黑数”,而且犯罪的黑数是多少并不清楚,因为UCR统计是基于警察所掌握的犯罪情况。为了更好地研究犯罪,美国的犯罪学家针对UCR的不足,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了对犯罪受害人的调查,以便更好地掌握犯罪总数、犯罪率及犯罪的特点。在六十年代末期,芝加哥大学的国家舆论…  相似文献   

5.
认识犯罪规律是发展犯罪学理论和实施犯罪预防的前提。实证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犯罪规律、特别是认识犯罪的中观、微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立足长期、系统的犯罪调查,对犯罪成员变化规律、犯罪目的和类型变化规律、犯罪时空规律、犯罪手段规律等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浙江省18起法院判决的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为研究对象,根据法院的判决书采集犯罪数据,对涉及诈骗的犯罪行为人属性、诈骗组织结构、作案手段、犯罪产业链条进行案例剖析,对犯罪能力、犯罪收益、刑事处罚等维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发现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有组织犯罪;同时,这也不是一种简单的低风险、高收益的犯罪类型,对于不同级别的罪犯来说,具有不同的犯罪收益和犯罪风险。应当采取"重典治乱"的刑罚策略,推进全球犯罪治理模式的国际警务执法合作,实施地域性职业犯罪预防和受害精准预防、系统性源头性全链条打击、统筹境内境外两个战场的"打防结合、预防为先"侦防策略。  相似文献   

7.
1998年度,某法院共判决刑事案件122件177人,其中未成年人9人,罚金额60000元,法院在判决未成年犯时,是否适用并处罚金,法律上没有具体规定,笔者认为,法院对未成年犯的判决不宜适用并处罚金。 一、对未成年犯的判决并处罚金与适用罚金的宗旨不符 法院判处罚金,一方面能弥补犯罪对国家、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害,另一方面有利于剥夺犯罪人继续犯罪的资本和条件,不让犯罪人在经济上占便宜,具有特殊的惩罚和预防作用。未成年犯的行为,确实给国家、社会造成经济损害,但未成年犯没有独立经济能力,不存在由于经济能力的支…  相似文献   

8.
社会调查员制度是指在审理青少年刑事案件时,由专门的社会调查人员于开庭审理前,对青少年被告人的自然情况、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书面报告,作为对青少年被告人量刑的一个参考依据,以达到对青少年被告人区别对待,找到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主客观根据,彻底矫治青少年犯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逐年上升,且该群体犯罪呈现出年龄低龄化、手段成人化、作案团伙化、行为凶残化等新特点,我院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对策作为2008年度的重点调研课题。课题组从我院近几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调查入手,对未成年犯罪对象及亲属进行回访和调查,召集有关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妇联、学校等部门进行座谈,从而收集了比较翔实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0.
对外来青少年团伙犯罪与本地青少年犯罪团伙在其形成、发展以及犯罪手段等诸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规律和特点,寻求更好的预防、矫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方法和途径.1992年至1995年,上海市闸北区法院判决的168件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团伙犯罪为80件,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47.62%.近几年青少年团伙犯罪案件逐年递增,目前仍呈上升态势.参见下表:  相似文献   

11.
针对香港、上海、深圳以及西安的5117家企业,进行了一次大型的企业被害调查。被调查企业所遭受欺诈、贿赂、敲诈勒索以及知识产权等商业犯罪的风险要高于抢劫、袭击以及偷盗等普通犯罪。商业犯罪的风险率是普通犯罪风险率的3.4倍。大型企业遭受商业犯罪的风险更大,尤其是欺诈犯罪。各城市之间商业犯罪的差异很小。相较于其他新兴经济体、西欧与东欧,中国境内企业所报告的犯罪案件量较低。  相似文献   

12.
从矫治青少年不规范行为,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角度出发,上海市卢湾区人民法院对1991年至1993年该院判处的25件32名少年犯案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中18名重点对象进行了跟踪回访。现就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客观原因,尤其是对形成当今青少年犯罪急剧上升的一些社会原因进行剖析,并就今后如何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以及法院如何在加强青少年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进一步发挥审判职能,提出一些初步设想及对策思路。 一、基本状况 通过对1991年、1992年、1993年近三年来该院判处的32名少年犯调查分析:(一)从犯罪类型来看,犯盗窃罪25人,占78.1%;强奸罪3人,占9.4%;伤害罪2人,占6.3%;抢劫罪1人,占3.1%;放火罪1人,占3.1%。(二)从犯罪对象来看,待业在家13人,占40.6%;在校学生9人,占28.1%;在职职工4人,占12.5%;外地民工3人,占9.4%;  相似文献   

13.
如果以犯罪的日时点即每天24小时作为一个测量尺度,那么可以使看上去杂乱无序的犯罪发生变得具有某种时间上的规律性。天津的犯罪调查表明,犯罪人因性别、文化程度以及外来人口与原住地居民之间的不同,其犯罪的日时点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而且如上差异在不同的犯罪类型之间也有相应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1995年7月27日,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召开“外来少年犯罪预防与处罚研讨会.”上海市政法委、市中高级人民法院及若干基层法院、市社会科学院、华东政法学院等有关领导、同仁和专家学者等应邀出席了会议.会上,闸北区法院分别就市场经济条件下闸北区外来少年的犯罪概况,外来少年犯罪的防治.外来少年犯适应免刑和缓刑、以及对外来少年犯罪在预防和处置上存在的其他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分别作了专题学术发言.与会的各有关领导、同仁和专家学者,对该研讨会和诸专题发言,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研讨会议题中心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院2010年至2012年三年来的贪污贿赂职务犯罪进行分析发现,被判处免于刑事处罚或有期徒刑缓刑等非监禁刑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被告人在法院审判期间,提交了自己为单位或集体垫支的一部分单据,称贪污受贿赃款用于以上单位或集体开支了,没有占为己有。法院采信该证据后对被告人这部分开支从犯罪所得中扣除后,对被告人作出了判决。本文从刑法保护的法益、犯罪形态等五个方面对是否应将"用于公务支出"从犯罪所得中扣除进行了分析,认为犯罪形态一经完成,犯罪结果即已产生,所侵害的法益将不可逆转,"用于公务支出"只是赃款去向的问题,可以作为酌定量刑情节考虑。  相似文献   

16.
少年观护制度属于少年司法、社区犯罪矫治的重要一环。少年观护制度(或称"少年调查保护制度",简称"调保制度")隶属于法院(院方)所掌理;至于成年观护制度则隶属于法院检察署(检方)所掌理。"少年观护制度"的服务对象,专指触法少年或曝险少年(简称"少年")而言。至于少年观护工作的主要内容,则涵盖审前调查、保护管束,其他监督、辅导以及保护事宜。  相似文献   

17.
论洗钱犯罪     
洗钱,旨在试图掩饰犯罪所得的来源,既是一种古老的行为,又是一种新型犯罪。全球反洗钱制度形成于1990年,是一种以责成金融机构和相关专业人士对所掌握资金的来源和运用进行调查,以此破获案件和抓捕罪犯的新尝试。虽然有些罪犯确实需要洗钱者的服务,但很多犯罪所得并未被“清洗”,而是用于罪犯的正常生活开销。提供洗钱服务的市场没有规律而且大相径庭,这为评估洗钱市场运作以及反洗钱的有效进行带来许多困难。洗钱行为是随反洗钱系统的发展而改变的。反洗钱在某些案件中的影响只不过是给罪犯带来某些不便,而并未对其产生真正的威慑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街面犯罪是严重侵犯公众利益的犯罪,有必要对街面犯罪进行实证的调查以取得第一手的资料。课题组在实证调查基础上运用综合分析方法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成都市街面犯罪的现状与特点,并对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众多的社会犯罪中,有一种犯罪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即以熟人为侵害对象的犯罪。这种犯罪的特点是犯罪者与被侵害人在犯罪前已经相识或熟识,犯罪行为是依业已存在的确定社会关系而进行的,不具有陌生人之间犯罪那样的“随机性”,因此该类犯罪较准确地反映社会关系内在的矛盾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为了对该类犯罪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对天津市1995年入狱的2189名罪犯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调查,调查发现全部罪犯中以熟人为侵害对象的占24.1%,以陌生人为侵害对象的占39.1%,其余36.8%的罪犯是以非自然人为侵害对象的犯罪,如盗窃公有财物、贪污、受贿等。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日趋严峻,对东阳市人民检察院2006年办理的外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及司法处理进行分析可知,其呈现出“两多两少”的特点。即犯罪种类和方式上具有侵财型案件多和共同犯罪多两大特点;司法处理上具有适用非羁押性审前强制措施少和法院裁判适用缓刑少两大特点。本文针对这种情形的存在,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