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玉荣 《奋斗》2014,(11):28-2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首先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四年后,如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完成了制度初创,解决了制度有无问题,初步实现了制度体系化,那么,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则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注人灵魂与生机。  相似文献   

2.
安群 《新视野》2012,(2):77-8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政治核心和制度灵魂.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直接领导和推动了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的立法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相似文献   

3.
安群 《理论建设》2011,(6):30-33,74
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之际,正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业已形成之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过程表明:党的领导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灵魂。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数十年的孜孜探索,才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笔者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继续完善,党的领导无疑是最坚强最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尚玉为 《世纪桥》2012,(13):151-152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把握依法治国方略的丰富内涵,深刻理解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意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11,(5):57-57
据3月11日的《光明日报》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吴邦国强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千,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6.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充分认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7.
宪法精神,是宪法的灵魂,是宪法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的根本前提。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法精神,是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保障公民权利,实现人的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精神的核心;治国安邦,规范国家权力秩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精神的主线;富民强国,实现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精神的目标;建设民主政冶,推进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精神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福建理论学习》2011,(6):44-45
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9.
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修改宪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指由诸多法治要素有机结合、彰显社会主义属性、反映中国国情并集中体现中国人民意志的统一整体。该体系主要由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五个子系统构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着眼于诸多法治要素的有机联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致力于上述五个子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1.
韩德强 《新视野》2012,(4):93-97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根植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自我完善和自我创新的基础上,已经成为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主要由司法规范系统、司法组织系统、司法职能系统和司法人员管理系统组成。该制度体系的形成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本质属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求是》2011,(6)
2011年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吴邦国委员长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光  相似文献   

13.
马晓 《求实》2012,(5):74-77
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准,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里,解析出该体系形成标准的特殊性,找寻其独具的中国特点和特色,使其区别于其他法律体系的形成.从其形成标准方面考量,可以确立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坚持“一个根基,一个前提,三个支撑”: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为根基,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项具体制度;以彰显中国特色为前提;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为支撑、以构成涵盖基本数量法律规范的和谐统一体为支撑、以法律实施机制的有效实践为支撑.  相似文献   

14.
正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庄严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喻义东 《党史文苑》2011,(14):60-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90年法制方针及其实践的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民主宪政实践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价值目标;"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学说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论根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制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基本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全面形成。  相似文献   

16.
<正>2021年12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行第35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对历史主题的准确把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理解、对“三大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对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和对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宪法思想的深刻反思与总结,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思想在宪法的属性、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问题上呈现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立法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人民司法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总体来说,公正司法的法律依据更加全面,司法环境不断改善,制度保障更加有力。在总体上解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理论的新发展,呼唤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目的之一是加强或提高中国话语权。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着力解决内外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大众化水平,一个是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其建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有重视从体系上把握研究对象的优良传统.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的角度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内涵和本质特征,才有可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总体性把握,才有可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哲学提升,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社会制度的自觉和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