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恩东 《实事求是》2006,191(4):22-24
中国所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决心走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时代特征,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又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条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和平国际竞争,又坚持广泛合作的道路。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的战略选择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和平观为中国和平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实践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平崛起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又要迎接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绍邦 《新视野》2004,(5):15-17
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的提出,引起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和议论。本文论述了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的含义,认为它是对历史上大国武力崛起旧道路的否定,是和平与崛起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的提出,对于人类历史和中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条件、机遇和困难、压力及挑战。认为目前中国和平崛起还是一种理想和可能,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长期奋斗,制和国际战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走"和平崛起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平崛起"是一个辩证的统一整体,中国崛起的方式、环境及目标都是"和平"的。"和平崛起新道路"具有责任性、共赢性、创新性、全面性、长期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政界和理论界对中国和平崛起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就学术界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理论的由来、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原因、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及意义、中国如何实现和平崛起等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一条全新道路,强调发展的道路是和平的,发展的基本国策是开放的,发展的国际关系是合作的,发展的目标是和谐的,发展的结果是共赢的,把“和平”理念作为快速发展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内政外交的各个环节中。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或一种姿态,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种战略选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在发展着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选择的。  相似文献   

7.
《先锋队》2004,(13)
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最近说,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提出的“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的命题,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广泛关注。这条全新的战略道路,归纳起来,有五大特点: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是勇敢地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三是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四是坚持锐意改革而又统筹兼顾各方面的战略关系和利益关系,做到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五是奋力崛起而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永远郑必坚谈“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化是指政治关系在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不仅是我国政治文化嬗变的过程,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构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为世界提供政治文化思想是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要以政治文化世俗化为目标,创新发展主流政治文化,客观评估传统政治文化,批判借鉴西方政治文化,大力完善政治社会化渠道,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有利的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0,(8):4-6,8-10,14-15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针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中国强硬论”等观点的提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再次重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和平崛起,中西方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一直持不同态度。坚持现实主义立场的理论家从来对和平崛起持悲观态度,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核武器的毁灭性力量和大国之间的相互核威慑还是使现实主义理论给和平崛起留下了一条狭窄的门缝;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强调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合作而不是冲突,从而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体制秩序内崛起的思路,从战略道路上表现为多边主义战略;而建构主义理论通过长期互动实践来建立互信、认同的观点给大国和平崛起提供了另外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正处在历史复兴进程中,当代中国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和平崛起。历史和现实都对中国科技发展予以极高期待,科技应支撑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应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新贡献。一、中国和平崛起需要科技支撑在当代,中国和平崛起是国家系统演化的整体跃迁,是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渐次崛起的历史过程。其中,实现经济、军事、科技"三位一体"的刚性崛起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是探讨我国提出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社会历史条件,认为它既源于中国人对国际时势的清醒认识,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治国邦交理念的发扬光大。在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上,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的需求,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第三次重大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在世界上和平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根由,只有联系我国和平发展新道路的深刻背景,才能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三次转型的必然性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牧仁  刘栓 《理论研究》2014,(2):42-47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方式上,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则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发展有利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与现有霸权国家的关系。历史上大国兴衰的经验表明,通过战争方式解决发展问题实现民族崛起,其结果绝大多数是事与愿违的失败路径。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是不走争霸道路、力避与霸权国家产生激烈冲突、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中维护自身民族利益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中国和平崛起道路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是探讨我国提出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社会历史条件,认为它既源于中国人对国际时势的清醒认识,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治国邦交理念的发扬光大.在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上,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的需求,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央领导论和平崛起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依赖外国,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就是说,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要义就在于此。———摘自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2003年12月10日我们要坚持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这条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  相似文献   

17.
2003年至2013年这十年间,在邓小平的研究中,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是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等发展过程的一般概述性研究;邓小平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论述、关于"中国模式"的概念之争、从"中国模式"到"中国道路"概念演变的研究;中国道路内涵、特征及与传统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比较的研究;邓小平与民族复兴理想、中国道路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的研究;中国道路中有关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文化价值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及邓小平晚年对中国道路思考的研究。中国道路的研究拓展了邓小平研究的领域,是邓小平研究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景明 《探索》2004,3(4):8-10
20世纪80年代 ,世界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战争与革命”的新的历史时期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基本特征。邓小平的“和平发展观”就是在时代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在邓小平“和平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 ,中国开始了以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为主要特征的渐进式转型历程。转型的稳健性、和平性造就了一个东方大国的日益崛起 ,这是一条世界近代史上大国崛起所从未走过的全新战略道路。本文主要从苏联兴衰的历史轨迹和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崛起道路的比较研究 ,分析邓小平“和平发展观”的理论精髓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和平崛起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王平 《学习论坛》2005,21(6):44-47
和平崛起新道路与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有着直接联系,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奠定了和平崛起新道路的理论基石,拓展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空间,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现实而理性的选择。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谈起,分析了和平崛起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周边环境对中国崛起的不利因素,进一步指出我们应沉着冷静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