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现代思想家竹内好在1930年代前后借由对鲁迅的研究对日本现代化的发展进行反思,由此塑造出著名的"竹内鲁迅"。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对"竹内鲁迅"从漠视到热衷介绍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学界在现代化诉求中对西方的单一认同的一种扭转,但值得警惕的是,对"竹内鲁迅"的热衷是否会造成另一种盲目的认同。一个"竹内鲁迅"不能说明一个近代中国的存在,我们要以"竹内鲁迅"为"他者"来关照自身,我们的学者仍然需要想象。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学家、翻译家、评论家,他的作品不仅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日本文学界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阿Q正传》作为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曾被很多日本的翻译家译成旨文并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文章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异化的”藤井省三与“归化的”竹内好的日译版本进行比较,以期找到“异化”与“归化”的平衡点,提高汉译日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3.
“骂孔子”,是鲁迅的原话。鲁迅一登上中国现代新文坛就开始了“骂孔子”。鲁迅“骂孔子”集中于三个时间段即1918-1919年、1923-1926年、1933-1935年。鲁迅在这三个时间段写的小说与杂文中有七八十篇涉及“骂孔子”。鲁迅“骂孔子”是因“厌恶和尚,恨及袈裟”,骂的重点对象是打着倡导尊孔读经旗帜而心怀别样目的的“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的圣人”。意在“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诉求“立人”之终极关怀。重读鲁迅“骂孔子”,拟用鲁迅的批判精神,对鲁迅“骂孔子”重新加以审视,抉择出“必将保留的和不必保留的”,以提升善于传承孔学——国学人文精神的本领,汲取于今建设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所需的养分。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对自己在诗词方面的才情是颇为自负的。人所共知,在创造社阶段,郭沫若与鲁迅因文字讥诮而屡有冲突。后来,郭沫若与鲁迅冰释前嫌,即将友好联手、并肩作战之际,鲁迅去世了。而郭沫若对于鲁迅的诗文,由衷钦佩。尤其是对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引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郭沫若更誉之为“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  相似文献   

5.
孔庆东的“正说鲁迅”借助《百家讲坛》这一传播学术性知识的电视节目对鲁迅进行了“凡俗化”解读,将属于学术范畴的鲁迅研究与电视节目这一视觉化媒介相结合,让观众在直观的视觉感受中触及到真实的、凡俗化的鲁迅。并且,孔庆东以自己独特的“正说”视角,结合金庸武侠思维重构了大众化的鲁迅形象。但在解读过程中也出现大量史料不实、原文引用等错误,凸显出《百家讲坛》这一电视节目中专业研究与大众普及之间的断裂。  相似文献   

6.
沉重的历史责任感教鲁迅对敌人横眉冷对,对人民像孺子牛一样。这种爱憎浸入到了骨髓,铸就了他的铁骨,不管是遭到当局的通缉,还是面对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他都无所畏惧,依然故我。“躲进小楼成一统”不是退却,是要在自己的阵地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管他冬夏与春秋”,才真正是鲁迅睥睨一切对手,不为任何势力所左右的伟大品格的自我写照。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风筝》中主要提出了“对儿童的精神虐杀”问题和“中国人的健忘症”问题。三毛与鲁迅《风筝》的精神“遇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弟弟”般的寂寞孤独和“弟弟”般被虐杀的命运。但三毛没有重复“弟弟”般靠“遗忘”麻木自己的悲剧,而是通过反抗最终走出了“家长本位”的阴影,在“漫漫黄沙万里天”的撒哈拉沙漠中寻找到了自己的“自由”。《风筝》在三毛心中能够产生如此生长的力量,体现了鲁迅作品深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死火》是鲁迅创造的一系列神奇瑰丽的独特的“个人象征”中最令人惊叹的一个象征系统 ,是鲁迅消逝的青春与现存生命形态的拟物化呈现 ,也是鲁迅灵与肉的象征。在深层次上体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与其“冻灭”不如“燃烧” !从而揭示了“民族魂”的最深刻的内涵和力量  相似文献   

9.
今年的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14周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59周年。毛泽东同志曾在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从“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三个方面对鲁迅先生作了正确的评价,概括为“伟大的‘鲁迅精神’”。这自然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继承的。为纪念鲁迅先生,本文主要谈以下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仅以鲁迅的悲剧艺术,谈谈它的审美价值。 一 审美属性在本质上是价值属性。作家或艺术家只有以自己观点体验审美对象的时候才能获得自己的审美价值。而作者的“观照”与“体验”,都带有自己的理智,因此,审美价值无论如何离不开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一个作者的审美趣味往往是根据自己感情,在审视感知不同的对象或现象时,所发生喜爱或厌恶之情,从而确定它的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