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欧俊 《法制与社会》2013,(2):288-289
立法受理念驱使,理念会影响立法。综观我国既往的环境立法,其理念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经济人类中心主义"是我国环境立法一直秉持的一种理念,在日益恶化的环境情势面前,已显得不合时宜。经济人类中心主义的祛魅,是我国环境立法正本清源,继往开来的前提。回应型环境立法是对既往被动、顶层设计式环境立法理念的反思。整体主义是对既往孤立、割裂环境联系立法理念的一种修正。  相似文献   

2.
法律不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理念。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为西方法治理念的形成助了一臂之力。全球化时代,全球统一市场的建立为法治理念的趋同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民主措施的加强,自由民主的理念深入世界民众之心,为法治理念的趋同奠定了政治基础,法律制度的趋同是法治理念趋同的法制基础,全球问题在法治的框架内得以顺利解决,则为全球法治理念的趋同乃至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讲述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树立依法治国理念;二是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理念内涵;三是结合政法工作,践行依法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4.
一、综合安防的理念与公共安全的三大主题 1.综合安防的理念(大安防的理念) 综合安防的理念(大安防的理念)包括综合安全的理念和综合防范的理念。综合安全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大安全观,是当代人类对安全需求的一种综合表述,是安全防范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讲三方面问题:一是为什么树立依法治国理念;二是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理念内涵;三是结合政法工作实际,践行依法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6.
理念与定位     
王彬 《政法学刊》2003,20(5):82
理念,也可以说一种意识,是一种观念,只不过是更理性化的观念.理念是对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发展方向的总体把握,是更具整体性,前瞻性和探索性的理性认识.理念是有层次性的,有宏观理念和微观理念.关于我们学校专升本之后的定位问题,就是一种宏观理念,因为只有准确定位,明确我们学校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这是明确办学方向,谋求我校发展提高我校品牌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7.
论证券法规则理念和制度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宇润 《法律科学》2004,22(2):75-84
证券权利和市场机制离不开法律规则 ,其法律规则是对传统民商法规则的一次超越 ,具有自身的个性。证券法规则的理念有两种 :新古典规则理念和注重长期关系理念。我国证券法规则理念虽偏重于长期关系 ,但尚未真正形成。我国的证券法规则理念应当借鉴大陆和英美两大法系的优势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证券法规则理念之路  相似文献   

8.
文化,有一种定义叫"理念的总和"。理念,凡适合一时、一地,适合经济基础的先进理念,都应当弘扬开来;凡不符合时代需要、不适用于经济基础的落后理念都应批判、抛弃。不论是"扬"还是"弃",都应当是公开的,透明的。透明是文化的特性。透明自身也是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翻开中国的文化史,不难看出就是一部从不透明到半透明,再到比较透明的历史。在古代,尤  相似文献   

9.
检察机关是国家司法机关,建设一支职业化的检察官队伍,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至关重要。队伍的建设,需要被整个队伍认可并遵守的理念。对于检察官队伍来说,这种理念就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科学行使检察权的理论基础,是检察官队伍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法律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陕甘宁边区1943年的司法大检讨,是两种不同司法理念的交锋,一种是以工农干部为代表的革命传统之司法理念,一种是以白区来延安的知识分子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司法理念。在这次交锋的过程中,不仅仅有思想理念、理论的提出,更有行为与制度的实践。两种司法理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问题上,即几审终审更合理、司法是否应独立、司法干部是否以专业能力为必备条件等。这对当今的司法理念和司法实践也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马腾 《北方法学》2011,5(2):139-148
"中"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性格特征。随着思孟学派经典《中庸》的出现,以及儒学的意识形态化,"中庸"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人生哲学与社会政治。中庸的思想大致呈现出儒家至德、本体论、方法论三个面相,通过不同进路观照于传统法文化。中庸主义一方面要求通过内圣功夫,经由个人内在道德的修养,修塑"治人"之主体人格——传统法文化中秉持"直道",追求无讼,注重调解,兼顾情理法的司法官员;另一方面,在外王意义上,中庸通过治法之和合构建并维持一种超稳定的统治秩序,传统法文化中德刑相辅、礼法融合、宽猛相济、人治"和谐"诸特质均为其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2.
道德有许多功能,也就是说有许多“用”。它可以利他与自利。除此以外,它本身对它的主体也生出一种“用”,这种用不是外在的利益,而是一种感受,是一种“受用”。这种受用是乐。道德具有乐之受用,这是儒学中的基本观念。教育具有乐之受用亦是儒学基本观念。道德有乐之受用,教育亦有乐之受用。二合而为一,道德教育本身之乐趣,便益发彰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在禅让制时代"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的思想指导下,体现出"好生之德,恰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的人性关怀。而世袭制家天下"明德慎刑"的目的在于"其宁惟永"的统治秩序的维护。通过对儒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吕刑》与代表法家思想的《商君法》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具有完全不同的指导思想制订出内容迥异的刑罚制度,却产生了共同的社会效果,即对法外权的发展与维护和对民众权利的限制,最终合二为一。从宽到严,从简到繁的刑罚体制的构建和刑罚思想的形成,成为导致历代封建王朝兴亡更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辩诉交易作为一个典型的舶来制度能否中国化的问题 ,既要缜密而全面地考查该制度在域外的实践状况、争议焦点及发展趋势 ,又要严谨而认真考证该制度在中国移植的社会土壤 :一方面是该制度中国化运行所必需的整体制度环境 ;另一方面是匿于整体制度之后的更深层次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习性以及现有中国法律规范所整合的社会心理和司法理念。对中国国情下犯罪情势和司法状况的考察显示 ,辩诉交易为中国国情所需 ;对中国社会权利规范现状及发展定势的研究表明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日益趋成 ,辩诉交易亦为中国国情所容。  相似文献   

15.
林明 《法学杂志》2012,33(4):6-12
慎刑理念作为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司法文化中最能够代表主流司法理念的内容。所谓"慎刑"就是主张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审慎、宽缓,无论立法、司法都必须崇德,施用刑罚要慎重从事。儒家秉持的人本主义,"仁政"理念,为政以德和"执中致和"等思想是慎刑理念发展延续的理论基础。慎刑理念主要在司法机构设置、司法官吏的执法要求和违法责任的追究、司法审判方式和原则、诉讼审判程序等方面对古代司法制度的设计与运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这种理念、制度的发生和存在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特征及其历史价值的认识,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在当代的社会主流文化中创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时代需要一种融合中西人文主义之精髓、兼济人的认知理性与道德理性的新人文主义。从人文主义的视角看,道德人文维度与民主政治维度是构建中国法治需要着力加强的两个方面。在法治发展道路上,中国需要协调好法治的道德、功利、政治与行政四个层面,沿着自身的文化传统,打造政治和社会的理性与道德基础,开拓一种具有厚重人文底蕴的"道德的民主法治",实现仁义道德与自然权利、民主法治在现代的历史衔接。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从政治学的角度发掘孔子思想的宝藏,深入了解孔子的国家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研究孔子的国家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的政治现象和政治文化,也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在现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俞荣根 《现代法学》2006,28(6):66-75
中国古代法是儒家之法。仁学“中道”思想是儒家学说之“道统”,亦是儒家之法的“法统”。仁学“中道”的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中正”、“中和”、“时中与权”三个方面,原始儒家在论析与处理德与刑、父子相隐与不隐于亲、人与法、讼与无讼等问题上都很好地运用了“中道”的思想与方法。在当今“全球性的战国时代”,儒家仁学“中道”思想仍有其普世价值,必将随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走向世界,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制定国际法则中显示其积极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丁蓉 《行政与法》2007,(10):81-83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一种文化支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诠释,拟证明新世纪的我国领导干部可以从儒家文化的优秀遗产中汲取营养,进行领导角色的转换以及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20.
李林 《行政与法》2005,(9):45-47,50
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与儒家文化孕育了劳动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代内与代际间补偿互助的保险观念,它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国在建国后的工伤保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在建国初期实行的由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衍生的城乡两极分化的工伤保险制度及其长期稳健运行,是儒家文化与共产主义先进文化从各自的立场和逻辑出发而殊途同归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了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私营和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局面,昔日的工伤保险制度在实施范围、工伤待遇等多方面遇到了挑战,儒家文化、共产主义文化、西方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找到了契合点,从而为我国指明了一条由个人、企业和国家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的、以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互补性为特征的工伤保险制度革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