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对曾经盛极一时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揭露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征和阶级实质,剖析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歪曲与否定,深刻地阐明了在人道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  相似文献   

2.
李志凯  赵蓉  付宁 《理论导刊》2002,(11):40-43
在马克思那里,人与社会是相通的;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是相连的。因此,我们自然地将人的全面发展与什么是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探求和论证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两种生产理论;其实践依据是苏联消亡的历史教训、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政治终结;其最终目的是想在人类社会的坐标上为社会主义定位,从而为党和国家推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依据,以便排除“左”右干扰,统一全党认识,步调一致地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  相似文献   

3.
单晓铭 《理论探讨》2004,1(1):97-99
斯大林讲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发展逻辑上并不一脉相承,而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则无论内容还是逻辑都与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一脉相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是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而是一个创新了的社会主义初级形态。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资本主义仍占世界统治地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搞社会主义,要经历初级形式或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三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具有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理论基石.本文阐发了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根本基础是历史实践,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主体是无产阶级,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实现路径是发展生产力、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并以马克思价值理论为指导,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发展优先、人民主体、生态友好”.  相似文献   

5.
刘玲  陈娟 《学理论》2010,(19):68-70
马克思是在对资本主义公平观的批判的基础上,阐释了其公平观的内容和实质。马克思的公平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其实质内容是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成为可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的公平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由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就是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一个立根于历史之上的过程,自由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在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的自由程度将得到质的提升。重温马克思的自由观有助于我们理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的含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自由观。  相似文献   

7.
邵帅 《学理论》2009,(30):60-61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虽然具备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但表现得还不完善,还存在旧社会的痕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具体道路的辩证关系,并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原则性的构想。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及其运行,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石镇平 《政治学研究》2022,(2):127-137+171-17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新发展阶段”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坚持和发展,深入理解“新发展阶段”对于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对立起来,否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是错误的。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现阶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波谲云诡、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阶段,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凝固化、永恒化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共产主义的具体特征都由公有制这一基本特征决定的从属性特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早已是现实的存在而非远大理想。生产力高度发展与产品极大丰富、经济的计划性等社会属性并非共产主义所独有,计划经济、消灭职业分工和三大差别、商品经济消失、劳动成为第一需要等设想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也不一定能实现,按需分配不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也难以实现。把这些非必要内容列入共产主义特征会使共产主义的可信性受到极大影响。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或根本特征,人的发展总会有限,不应拔高人的发展淡化公有制。按劳分配、民主管理和人与自然和谐是共产主义的重要必备特征。准确把握共产主义的内涵与特征,才能正确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初心。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之作,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宣战的勇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即"两个必然"的重要结论。"两个必然"论断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两个必然"的实现又需要相应的历史条件。对于这一论断,我们需要根据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给出新的时代解读,这对新时代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立在剖析资本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是对人类长远历史趋势的科学预见.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它只是建设未来新社会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夺取政权之后立刻百分百实现的具体举措."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贯穿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历程的根本理论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21世纪中国人唯一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论证了共产主义革命的解放全人类的任务之后,施蒂纳唯我论发起的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抹杀个人利益的攻击对马克思发生反面促动作用,使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转换视角,又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造社会关系,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具有双重重要意义,一是它是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二是它正确地规定了个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阐明这个观点有助于我们匡正往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思想轻视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体利益的不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贾萌飞 《学理论》2015,(6):41-42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道路上行走了很久。他认为通过人的意识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时期只有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尚未意识"才具有革命的敏锐性;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文化剩余物"和"乌托邦剩余物"相结合的产物;最终,要实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还要付诸社会主义革命,布洛赫的"战斗的乐观主义"激励人们要保持革命的状态。加深对"希望哲学"中几个关键概念的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暖流"意义,也可以明晰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仲兆华 《理论探讨》2005,1(1):20-22
"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两个重要的思想原理.它是我们认识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使我们既坚定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信念,同时又充分认识到这一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只有深刻理解"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的科学内涵,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才不会盲目乐观和悲观失望.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大尺度着眼,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剖析基础上的预见式社会主义,苏联、前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落后条件下的模式化社会主义,中国改革、苏联东欧剧变从正反两面证实:全球现代化过程中的原则型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主义的唯一方向和前途。预见式社会主义、模式化社会主义、原则型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三种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17.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过程一样,科学社会主义也有一个错综复杂的形成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哲学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起源。《神圣家族》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是"群众的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共产主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8.
对第二国际"正统"主要理论家的社会主义观做一个批判性论析,不但能找到他们游离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其中历史缘由,也可以从他们的"误解"中,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观作本真的"一瞥"。第二国际"正统"的"误解"体现在马克思哲学观上的"终结论",历史观上的"经济决定论"和社会主义观上的"进化论"倾向。  相似文献   

19.
徐久刚 《理论探索》2007,4(6):70-72
不久前,有人公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共产主义学说是"乌托邦".并提出了自己的"根据",而这些"根据"都是站不住脚的.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中可以看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学说时从空想社会主义中汲取有价值的因素;另一方面,则又使自己的学说同空想社会主义划清界限,不制造任何形式的"乌托邦".共产主义的实践运动也在不断证明着共产主义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尽管与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常识不同,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高于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对应物,随着私有财产这一特定历史形式的消亡,共产主义本身也被扬弃了;而社会主义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概念是对人与客观世界的根本关系的揭示,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未来社会状态,更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它带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