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政治,特别从秦汉以来,总的说,是向着加强君主专制的方向和轨道演变的,但决不是说,皇帝的权力就总是不受任何制约。无论是古人政治经验的积累,还是儒家思想,都相当强调今人所谓的监察权,其中心设计,一是对皇帝谏诤,二是对百官纠劾。"谏官掌献替,以正人主;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政治,特别从秦汉以来,总的说,是向着加强君主专制的方向和轨道演变的,但决不是说,皇帝的权力就总是不受任何制约。无论是古人政治经验的积累,还是儒家思想,都相当强调今人所谓的监察权,其中心设计,一是对皇帝谏诤,二是对百官纠劾。"谏官掌献替,以正人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政治,特别从秦汉以来,总的说来,是向着加强君主专制的方向和轨道演变的。但决不是说,皇帝的权力就总是不受任何制约。无论是古人政治经验的积累,还是儒家思想,都相当强调今人所谓的监察权,其中心设计,一是对皇帝谏诤,二是对百官纠劾。"谏官掌献替,以正人主;御史掌纠察,以绳百僚"。  相似文献   

4.
成收 《前线》2014,(7):119-119
说到中国史上的谏官,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唐朝的魏征(580年-643年)。这位辅佐唐太宗几十年的“良臣”,才识超卓,刚直不阿,殚精竭虑,尽职尽责,恰逢唐太宗政治开明,在开创“贞观之治”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综观魏征的谏议之路,给人印象最深,也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极言直谏。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是其他大臣难以相比的。  相似文献   

5.
孔子孝道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孝道的核心内容是“仁”,是以人为本的爱心。孔子的孝道理论包括六个方面:敬养论;无违论;谏诤论;不远游论;回报论;孝慈论。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人有孝心,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相似文献   

6.
正在古代,为官者一言一行,多为朝廷考虑。而今,为官者一言一行,是以人民的名义。不过有一点共通的是:官贪,百姓则骂国邪;官清,百姓则赞国正。历朝历代,有不少风骨凛然的御史和谏官,惩治奸佞、为民请命,描绘出古代监察官的群像;也有很多把权力关进笼子的尝试,今天的巡视制度、垂直管理等,都凝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论先秦儒家"孝忠"观中的"谏诤"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谏诤"思想是先秦儒家"孝忠"观的一个重要内涵.自孔子提出了"事父母几谏"和"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的主张后,曾子、子思、盂子各有侧重地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谏诤"思想.曾子侧重于"谏亲",提出了"以义辅亲"和"微谏不倦"的谏亲原则;子思和孟子则侧重于"谏君",前者认为"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后者则阐发了"反复谏"的观点.荀子综合了孔、曾、思、孟的"谏亲"、"谏君"思想,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主张,把先秦儒家的"谏诤"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8.
"言官谏诤"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独具特色的、重要的行政监督制度.它早在尧舜时代就已萌芽,从秦代起向制度化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唐代趋向完备,一直延续到清朝.认识历史上的"言官谏诤"制度对创新行政监督制度大有益处.我们应该以史为镜,广开言路,弥补缺失的内部舆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韩非在重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治道思想体系,从而使君主掌握了驾驭臣下和治理国家的智慧和本领。然而在韩非思想内部存在着强调法的重要地位,就要限制君主权力;而君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君主应当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样的矛盾冲突贯穿韩非整个思想体系。韩非在强调法治的同时完全否定儒家的德治,这也是偏激片面的,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0.
韩非在重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治道思想体系,从而使君主掌握了驾驭臣下和治理国家的智慧和本领.然而在韩非思想内部存在着强调法的重要地位,就要限制君主权力;而君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君主应当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样的矛盾冲突贯穿韩非整个思想体系.韩非在强调法治的同时完全否定儒家的德治,这也是偏激片面的,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1.
李长喜 《党建》2004,(7):39-39
《孔子家语·五仪解》中说:“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贞观政要·君道》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里用的两个比喻,寓意非常深刻。一是把君主比做船,人民比做水,君主如果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人民可以把他扶持到执政地位即水可以载舟;如果君主脱离人民,不得人心,人民也可以让他灭亡即让舟沉入水底。二是把老百姓比做君主的大腿,如果君主不先替老百姓着想,而是对老百姓横征暴敛,中饱私囊,就好像自食腿上的肉,肚子饱了而身子死了。我国历史上还有诸多思想家、政…  相似文献   

12.
正欧阳修称,士人的理想是"不得为宰相,必为谏官。谏官虽卑,与宰相等"。但谏官天生就是要监督宰相的,而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宰相,一般都不喜欢被人监督。监察官和行政官这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成了千年难解,他们彼此又"相爱相杀",最终成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在冲突中不断磨合,客观上有利于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说“善终”     
近读中国古代史,发现有不少手握大权的人物创业时不避艰险,舍生忘死:胜利之初也还头脑清醒,兢兢业业;可惜好景不长,一旦权力握牢了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就拿中国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君主来说吧,有不少的昏君,这其中有的可能当初并不昏聩,可是登上君主的宝座之后,就渐渐地变坏了。据说,中国最早的“暴君”——殷纣王其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身材高大,仪表堂堂;他见多识广,才思敏捷;他能言善辩,聪明机智;他力大无穷,能徒手和猛兽格斗。他曾多次讨伐东夷,经营东南,对中华民族的日趋统一  相似文献   

14.
<正>"十恶"是历代法律的重点打击对象,"十恶"的罪犯一律不得被普通的大赦所赦免,所以在民间就有"十恶不赦"的说法,强调罪恶深重。那其中的"十恶"指的是什么呢?如果你以为是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十恶"的罪名如下:谋反律文的注解很简单,就是"谋危社稷"。社稷历来作为国家和君主的象征。谋反就是企图谋害君主或国家。谋大逆唐朝的法律明确规定"大逆"有三项具体罪名: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宗庙是皇帝供奉祖先的  相似文献   

15.
王加加 《湘潮》2013,(1):93
在人类的思想史上,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恐怕是少有的那种受到尖锐对立的毁与誉的著作了。列奥.斯特劳斯认为,马基雅维利就是魔鬼,他在传授邪恶;意大利诗人福斯科洛用"道德主义"解释《君主论》,认为它旨在揭露暴政;马克思则指出,马基雅维利使"政治的理论观点摆脱了道德",而把"权力""作为法的基础";等等。如此多的争议,使得我们再次审视《君主论》时,需更加小心谨慎。为了做出恰如其分的应有认识,就不能对《君主论》采取想当然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张亲霞 《学习论坛》2007,23(12):53-55
虚静无为是韩非政治艺术的最高境界,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含而不露;无需事必躬亲。韩非认为达到虚静无为的基本途径是君主凭借权势,运用法和术。无论是虚静无为的内涵还是达到虚静无为的手段对现代管理都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唐初出现的"贞观之治"非事出偶然,而是唐太宗"任贤能受谏诤"的贤人政治的必然结果.在唐太宗的人才思想内容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致安之本,唯在得人".贞观三年(629),唐太宗让大臣封德彝举荐人才,封德彝说:"未见有奇才异能."唐太宗听了以后很不满意,说:历代明智的君王用人,都取士于当代,不惜才于异代.哪朝哪代没有贤人?只是贤人被遗忘而未被发现而已.  相似文献   

18.
民主监督的范围有多大?历来争议颇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对于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是很有意义的.一监督或说监察制度,古已有之.历史上的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第一次在我国创建了监察机关和制度.这种制度,后来的封建地主阶级基本上都沿用了.这时的监察机关主要是为君主服务的,重点是防止官吏对君主有不忠行为,而对于贪污之类的事情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非危及到君主的统治,有时或许会查办一、二个做做样子.君主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受任何制约的.至于人民群众对封建地主阶级的监督更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1,(5):127-128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官吏队伍中,不光有像韩愈那样“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敢于直面朝弊、勇于谏言的谏官,有像林则徐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勇于担当、  相似文献   

20.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贵为天子,可谓一言九鼎,至高无上。但在历史上,有几位皇帝却害怕自己封的谏官,并不算多么有作为的宋仁宗就是其中的一位。有一天,仁宗在宫内做道场的时候跑去看热闹,对左右吩咐说:“赐与各僧紫罗一疋。”和尚们喜出望外,连忙谢恩。这位皇帝却顾不得是不是会丢份儿,认认真真地嘱咐道:“明天你们从东华门出宫,把紫罗都藏在怀里,不能让人看见。”个中原因,他也如实道来——只是“恐台谏有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