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党的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益整合是执政党的重要职能,调节利益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利益整合有多种手段,其中政党的意识形态在利益整合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发挥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各种利益关系,并为实现共同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极大的包容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宣言》特别是其第三部分"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批判特征。该部分通过分析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社会主义以及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献,从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考察意识形态的主题,从阶级的社会历史状况出发分析意识形态背后的利益诉求,从唯物史观出发批判意识形态的形而上学特征,从而回答了不同阶级为何以及如何将各自利益反映为各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问题。《共产党宣言》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提示我们,要积极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意识形态影响,善于洞察意识形态背后的复杂利益格局,注重批判脱离中国现实的形式主义方法。  相似文献   

3.
韩承鹏、杨爱华的“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引擎”一文指出,所谓整合,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构成有机体的各个部分、各内部要素在保持其基本特质和稳定状态的前提下,相互作用、彼此协调、和谐共生,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本文所言之整合,即指执政党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和谐社会,包括意识形态整合、组织整合、利益整合和体制整合。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思想整合功能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整合是一个关系执政党地位和功能的重大问题。全球化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 ,使道德整合领域面临着主体与对象的双重挑战 ,使社会的利益结构和利益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必须积极应对 ,努力探索优化党的思想整合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或信仰体系是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统治作用的思想学说,其整合功能的强弱对统治阶级实践意义重大。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加强的主要途径,促进意识形态整合是其本质、功能、内容的两重性和变动的教育环境的必然要求。进而在坚持与发展的统一中、在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欠缺继承借鉴"中、在注重意识形态先进性与层次性的统一中促进意识形态的整合是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加强意识形态整合的方法论建构。  相似文献   

6.
社会领域是执政党获得资源与合法性的场所。社会领域的党建工作在提供民众利益表达渠道、推动执政党整合器功能的实现、发挥政治社会化作用、培养与输送社会精英、服务与引领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转型期,社会领域所发生的的变化需要确定党建领域的重点,即"单位体制"的侵蚀与党在新经济组织的嵌入,社会自主性的萌生与党在新社会组织的嵌入,利益的多元与网络党建格局的形成。为了有效推进执政党在社会领域的党建工作,需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工作构架。  相似文献   

7.
列宁依据时代特征的新变化,对意识形态的内涵作出了新的说明:意识形态是包括不同意识形式的思想体系,是意识形态家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物;坚持物质生产对意识形态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等同于阶级意识,认清意识形态本质的关键在于认清其"华丽外表"所包裹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是一切以唯心史观为基础、以整体利益掩盖特殊利益的"虚假意识",同时也指出,意识形态是建构社会基本结构的"观念上层建筑",是观念性的社会存在。明确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向度和建构向度,可以避免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片面理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不断变化。需要以开放包容的精神,积极借鉴世界政党意识形态建设中有益经验。这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组织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效领导,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处于深刻变革中的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原有的社会整合机制部分失灵,出现了社会断裂、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下降、社会整合能力下降、社会整合主体单一等诸多难题与困境。要建立与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社会整合机制,需要树立公平正义等基本原则,确立以利益为主体的整合对象,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协作的多元整合中心,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来保障社会整合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试论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动因及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和政党政治进化的趋势,执政党都被迫对自己的意识形态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意识形态"中间化"是一条比较好的应对措施,它是政党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发展自己的一种调节行为。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在当前有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论政党的社会基础与政党功能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政治参与、社会整合及意识形态影响等。政党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这对于政党功能的发挥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助于获得公民最广泛的支持和认同;有助于实现公民参政的理性化和制度化;有助于增强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弹性和张力;为利益整合提供信息、思想、人才和交往方面便利等。因此,政党有必要增强和扩大自身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利益、认同与制度: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生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民"原子化"和社区"碎片化"的背景下,实现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持续生长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基于单一视角的理性选择理论、历史制度主义理论或社会资本理论都不能全面地解释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生长动因。本文在整合这三种理论的基础上建构出一个"利益—认同—制度"的综合性解释框架,说明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生长就是农民在利益、认同和制度的混合机制作用下,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与合作的集体行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是由于利益的形成而逐渐形成,由于利益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观点。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时期的意识形态所关注的都是特定阶级利益的关键所在。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侧重封建等级和上帝存在的论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平等的阐述,这都是源于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阶级实践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利益关系有了新的情况,意识形态的中心也会随之发生漂移。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群体一定程度上面临政治社会化路径不畅问题,引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弱化、淡化。本文在"路径一目标"分析框架下,以农民工为考察对象,对509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社会传播、政治学习与内化、文化传承与整合、社会环境这四条政治社会化路径,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治学习与内化、文化传承与整合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直接促进作用,社会传播经由政治学习与内化以及文化传承与整合、社会环境经由文化传承与整合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间接促进作用。政治社会化路径的整体优化能够显著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公共项目建设常陷入"一闹就停"的尴尬困境,体现出"邻避效应"扩大化的趋势,不仅消损着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也浪费着社会成本和发展机遇。妥协作为一种智慧和化解矛盾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利益整合机制,能有效协调和化解个体诉求与公共理性、多数利益和少数权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再引入非政府组织等第三方力量,在合作基础上建构起有效的妥协机制,促进各利益主体间合作,有利于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指出:"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一个重要战场。"高度重视互联网高速发展给我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认识信息化发展规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组织影响社会舆论、社会治理、社会整合、意识形态安全和党的执政根基,自媒体组织党建不仅是行业党建,而且是关乎意识形态全领域的政治战略。面对自媒体组织党建内生动力不足、党建资源匮乏等困境,理应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创新区域共享、纵向统合、横向联建、激励约束等四大整合机制,推动自媒体行业党建从“有形”到“有效”。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通过"合法性"与政治认同相联结。意识形态为政治权力提供合法性证明,为政治认同的生成提供稳定环境,为政治认同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近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渐变以及现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均对其所在时代的政治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利益分化、虚拟网络化、社会思潮多样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乏力等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对政治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意识形态本源的利益规定性,可分别深化学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上层建筑论""阶级意识论""虚假意识论"诸论研究,并对三者进行整体把握。将是否关照社会利益关系作为区分一般社会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判准,可在观念上层建筑的论域中避免意识形态的虚化和泛化。在社会利益格局简单化和复杂化的历史阶段,都存在不是阶级意识反映的其他意识形态,既要看到不同阶级意识形态之间长期斗争的必然性,也要防止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扩大化。虚假意识一定是阶级意识,但阶级意识不必然是虚假意识,明确这一点,有利于认清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本性,同时可以更深刻地把握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品格,并化解把二者当作虚假意识的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