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犯罪是复杂的社会现象,罪因由多种因素构成,系统化的方法是罪因研究的有效路径。罪因的系统结构包含了根源性罪因、基础性罪因与直接性罪因等不同层次;罪因系统内包含了原因、条件等要素;罪因规律与规律要素具有主客观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对网络犯罪罪因系统进行系统机制分析,有助于探明网络犯罪产生的原理,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在对网络犯罪社会原因、个体原因及犯罪场进行剖析的过程中,涉及机制性的问题。事实上,犯罪心理尤其是犯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作为方式和心理过程就构成了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在网络犯罪的犯罪场分析中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的分析也是机制论的一种体现。可以说机制论是通过对犯罪原因的研究来进行犯罪本体范畴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3.
一、相关因素释义 西方犯罪原因研究中,因素及相关因素是应用最广的概念。在我国,犯罪相关因素的层次与作用已被普遍认可,但至今尚无一个完整、科学的定义。一般认为犯罪的相关因素是指对罪的产生有一定作用和影响的因素,属罪团体系的第四个层次。只有在犯罪根源、犯罪原因和犯罪条件相结合时,才能同犯罪行为和犯罪现象联系起来。我们认为犯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同多种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相联系,这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原理。问题是犯罪与若干事物都有联系,在若干事物中究竟与何者关系最密  相似文献   

4.
罪因体系是一个多维的结构体系,与之相对应的预防犯罪,同样也应是一个多维的结构体系,这是因为因果链条把它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研究预防犯罪时,必须从主客观的诸多因素的联系和作用中,研究犯罪原因与犯罪结果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该书《引言》中说 :“犯罪和刑罚是由法律规定的。法律规定犯罪和刑罚是基于对罪与刑之间关系的某种认识。然而在刑法学中 ,刑罪关系被认为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 ;人们对刑法的研究 ,通常是在确信犯罪必然受到处罚 ,刑罚可以遏制犯罪的前提下进行的 ,总是在对刑罚与犯罪某种自在关系深信不疑的命题下讨论罪与非罪、罪与罪的界限 ,分析犯罪的性质、形式、个数和形态 ,论证刑罚的种类、目的和适用方式等问题 ,而对这一前提本身并不作专门的、系统的讨论。这样 ,刑罪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中的一些问题 ,就不能在刑法学中得到回答。”…  相似文献   

6.
性犯罪,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犯罪现象。近年来,我国的性犯罪大幅度上升,已成为妨害社会治安、败坏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提到性犯罪,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只是强奸妇女罪和奸淫幼女罪。这与刑法只规定了这两种犯罪是分不开的。就法学界来说,对性犯罪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去探讨性犯罪(其实主要还是强奸罪,偶尔涉及淫乱型的流氓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犯罪现象有宏观、中观、微观的区别.相对应的罪因也有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宏观罪因的构成要件是:罪因能解释一切犯罪现象,罪因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静与动的统一.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是一种合力.人的物质欲求和精神欲求的不能满足,易导致犯罪现象的产生,但真正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是犯罪主容体间的合力.犯罪主体和客体都具有控制和诱发犯罪的作用力.两种正负作用力碰撞化解的结果,决定着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否.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行过程中 ,经济与犯罪的关系首先表现于经济系统对罪因系统的掣肘 ,其次表现于经济因素是整个罪因网络系统内部对犯罪产生、抑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主导因素。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犯罪的制约性、主导性作用表现在 :其速度快慢对犯罪率升降具有直接影响 ,其阶段性特征对犯罪滋生具有不同的相应刺激形态 ,具体的经济行为本身对犯罪现象具有广泛而深层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阶段控制犯罪的宏观战略 ,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 ,实施以德治国、以法治国 ,加速经济现代化的实现 ,改变“贫穷社会主义”的落后面貌  相似文献   

9.
不作为犯罪的认定在刑法学界素来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在于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在不作为犯罪的入罪化问题上,我们认为,应当以作为义务为线索,以"道德—法律"分析模式对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的产生根据进行分析,然后再以一般性入罪机制和特殊性入罪机制对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的地位进行考察,从而对不作为犯罪的入罪化问题得出一个整体式的理论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0.
犯罪周期现象,学名应为犯罪循环变动,是指犯罪现象的总体及若干罪种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比较稳定的涨落起伏以至循环往复。犯罪周期是一种近乎规律性的盛衰交替变动,是犯罪运动的正常表现形式。犯罪周期理论的建立和运用对正确研判犯罪形势,修正与克服传统经验分析及定性研究中的错误与不足,探索与把握犯罪宏观、微观规律,科学预测犯罪走向及解释犯罪数量变化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研究犯罪方法,有利于准确认定犯罪、合理适用刑法。犯罪方法可以作为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标准,是影响量刑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犯罪方法是否构成犯罪要件、对定罪量刑的作用、刑法对其不同表述、复杂程度等标准,将其分为不同种类。犯罪方法与犯罪行为、犯罪工具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  相似文献   

12.
非法采矿现象的蔓延源于暴利,刑事打击不科学反而助长了非法采矿的势头。非法采矿的危害不仅仅是国有矿产权,还包括对矿业市场进入制度、公众健康与安全、生态环境权以及社区关系等方面的危害。非法采矿属于系列犯罪,必须对非法采矿进行综合惩治,并依罪数理论评价和处断,才能及时、准确地惩治犯罪。非法采矿罪是基本罪,由此导致共同犯一罪或数罪、牵连犯罪、想象竞合犯罪以及异质数罪等。对非法采矿的罪数处断,分别从一重罪处断后进行再处断,这就依靠罪与罪的平衡原理去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非法采矿犯罪具有许多其他领域不存在的犯罪特色。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大数据技术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新型的金融诈骗犯罪。大数据时代下,金融诈骗犯罪存在着假借金融平台外衣、利用随机数据团组、责任影响因素多元、社会危害组成复杂等特点。当下金融诈骗犯罪唯数额论的单一构罪标准存在着无法全面反映金融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无法应对风险社会下的新型风险、刑法条文内部规定欠体系化等明显缺陷。基于此,对大数据时代下金融诈骗犯罪的构罪标准进行修正、构建金融诈骗犯罪多元化构罪标准迫在眉睫。具体而言,在修正金融诈骗犯罪的构罪标准时,除了数额因素外,还应当关注金融诈骗行为的影响范围,以及加重情节中的其他认定因素。同时,以大数据时代下金融诈骗犯罪构罪标准的修正为切入点,刑法应当对大数据时代新的犯罪形式、态势进行充分的回应,从改变金融刑法的立法范式、注重对涉数据犯罪链的整体打击、提倡"软法"之治与刑法谦抑性的坚守这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修正,以达到刑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未罪学"概念是与"已罪学"概念相对而言的。刑法学就是"已罪学",是对已然犯罪形态行为进行治理研究的科学。而"未罪学"是对未然犯罪形态行为进行治理研究的科学,即如何才能"未违法"、如何才能"未犯罪"、如何才能"未再犯罪"的研究治理的科学。作为犯罪学分支学科的未罪学应立足于学科研究的核心价值的实现,立足于"文本"平台与"实本"平台研究结合的操作,立足于站稳学院的学科权,立足于取得为社会服务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15.
赌博作为一饱受诟病的不良文化现象,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法学、社会学等理论领域和刑事司法实务界对禁止赌博、赌博行为入罪处罚的研究也从未停止。但现有的法律规定和理论研究在如何界定开设赌场罪及开设赌场罪的共犯等问题上仍存在分歧,司法实践中对此类犯罪的认定处理也不统一。拟从一则案例入手,分析开设赌场罪的司法认定,并提出对开设赌场犯罪的立法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农村地区开设赌场的违法行为猖獗,吸引了大量的赌徒赌博,赌博的规模及涉案金额远远高于一般的聚众赌博,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社会危害性很大。我国对赌博罪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分立后的开设赌场罪研究还比较少。《刑法修正案(六)》对开设赌场罪的设置相比赌博罪已有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对农村地区开设赌场犯罪的状况、特点、原因进行分析,目的是为实务中打击该类犯罪提供帮助,以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故意损毁文物罪的既遂形态是结果犯,即行为人不但要实施了故意损毁文物的行为,而且要造成文物损毁的结果,否则,不能构成本罪的既遂。行为人为了故意损毁文物,准备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能着手实施的,构成故意损毁文物罪的犯罪预备形态。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故意损毁文物的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得逞的,构成故意损毁文物罪的犯罪未遂形态。故意损毁文物罪的犯罪中止形态是指行为人在故意损毁文物罪的犯罪过程中,自动停止犯罪行为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文物损毁结果的发生。对于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的认定要注意三个原则:一是"一人着手全体着手";二是"一人既遂全体既遂";三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行为人先实施其他文物犯罪行为,后又对相关文物故意损毁的,如果不存在牵连犯和吸收犯的情形,一般应当以数罪论处。  相似文献   

18.
刘玲玲  王嘉 《前沿》2005,(6):103-104
重新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同时,对罪因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本文从重新犯罪的概念入手,着重从实证角度分析重新犯罪的原因,以期对重新犯罪的预防及控制有益。  相似文献   

19.
侯启舞  贺志明 《求索》2012,(11):192-193
因受贿而实施渎职行为的罪数认定之所以形成争议,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混淆了受贿罪的两种不同类型。以索取与收受两种不同类型受贿的犯罪构成为基础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因索贿而实施渎职行为构成牵连犯罪数形态;因收受贿赂而实施渎职行为则构成法规竞合犯形态。  相似文献   

20.
200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会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四)》,对走私犯罪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使走私犯罪的规定更为系统。然而认识上的分歧导致司法运作不一,违背了法律适用的统一性。本文以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为研究基准,就走私犯罪类罪司法实践中的间接故意问题进行分析,以求正确认定该类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