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柱 《党课》2010,(9):118-119
马海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 马海德1910年出生于美国,1933年到中国。1936年,他与美国记者斯诺一起到陕北保安访问,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在考察中他感到,根据地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同年10月,他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并于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自传》是美国记者斯诺1936年到延安对毛泽东进行采访后撰写的英文著作。毛泽东曾用很长时间,向斯诺谈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比较完整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当时斯诺把自己的采访笔录与翻译吴黎平做了核对,并请毛泽东本人作了认  相似文献   

3.
《党史纵览》2001,(6):52
1936年7月13日前后,斯诺到达当时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所在地陕北保安,成为笫一个进入红色区域采访的外国记者。到保安后,斯诺先就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问题采访了毛泽东,张闻天。毛泽东与斯诺谈了四次:7月15日谈外交政策问题(即《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事务》);7月16日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即《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7月18日谈国内问题;7月23日谈特别问题和联合战线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杰 《党课参考》2023,(24):105-110
<正>毛泽东一生结交过不少国际友人,美国作家和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是其中之一。1936年,斯诺越过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北苏区,对红色区域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采访。在此期间,斯诺如愿见到了毛泽东,二人多次通宵促膝长谈。1939年,斯诺再次来到延安,对毛泽东进行了访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曾三次来华访问,每次都受到毛泽东接见。根据历次访问所搜集的一手材料,斯诺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为亚洲而战》《大河彼岸》等著作,详细介绍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情况,其中多次提到毛泽东,称他为“历史上最大的人民救星”。因此,斯诺被赞誉为“最了解中国和毛泽东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5.
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在宋庆龄先生和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冒险越过国民党的军事封锁线,来到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所在地陕北保安县城.在陕甘宁的4个月中,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同斯诺(见照)进行了一系列谈话,在谈论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事务这个问题时,谈及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如何对待外国资本的投资问题.  相似文献   

6.
金一南 《当代贵州》2013,(21):64-64
"谁赢得农民,谁就能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这是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保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的两句话。这两句话令斯诺印象极其深刻。因为1936年毛泽东说这句话的时候,红色革命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而毛泽东竟然对未来的胜利如此充满信心。这一信心随着13  相似文献   

7.
唐春元 《党史博采》2014,(10):14-19
毛泽东一生接受过不少外国记者的采访,其中数得出名字的美国记者就不下8人,但在毛泽东眼中位置最重要、关系最密切的是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以及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这三位美国记者。他们之间的友谊长达几十年,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许多秘密信息,竟是通过他们的笔传达给世界的。在毛泽东的眼中,这三位美国记者能比较客观公允地介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人可以信赖的朋友。所以,他对这三位记者也能敞开心扉谈自己的经历和家庭,谈中国革命的历程和未来。正是借这三位美国记者的笔,毛泽东最早把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状况,特别是他本人的经历、生平和思想介绍给了世界,从而使世界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等中国现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有了初步的比较客观的了解,消除了一些政党、组织和个人对中国共产党及毛泽东的误读。  相似文献   

8.
正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早在延安时期,两位美国人的亲见亲闻,就给出了振聋发聩的答案。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用线绳系着的眼镜,盛赞中国共产党有一种战无不胜的"东方魔力",断言这种"东方魔力"正是兴国之兆、胜利之本——大道之行、共克时艰,这便是斯诺敬仰的中国共产党。美国友人安娜·斯特朗曾5次访华。1946年,61岁的斯特朗第5次访华,  相似文献   

9.
自1936年在陕北结识毛泽东、周恩来后,斯诺便成为中共领袖与美国联系的一条渠道,从而为后来中美关系的改善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本文把斯诺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新中国成立以前,斯诺凭借《西行漫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通过这部著作的广泛传播使中美关系产生了深刻变化。这本书对美国认识中国  相似文献   

10.
193 6年 7月至 9月 ,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共有 5次谈话 ,分别是 7月 1 5日关于外交问题的谈话 ,7月 1 6日关于抗日战争形势和方针问题的谈话 ,7月 1 8-1 9日关于内政问题的谈话 ,7月 2 3日关于特殊问题的谈话 ,9月 2 3日关于联合战线问题的谈话。这些谈话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科学预见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主张 ,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查阅了记载毛泽东与斯诺谈话的《救国报》、《救国周报》、《今日红军》、《抗战必胜论》、《毛泽东访问记》、《毛泽东抗战言论全集》、《毛泽东抗战言论集》、《中国红区印象记…  相似文献   

11.
《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183;帕克斯&#183;斯诺的力作。美国著名记者自修德曾评价说:“《西行漫记》是经典性报告文学的样本,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西行漫记》一书的封面,是一位英姿焕发的红军小号手.迎着朝阳,吹奏着前进的号角。他是谁?为什么斯诺偏偏选中了他?图片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他与《西行漫记》一书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谜团一直到60年后才被解开。  相似文献   

12.
1966年在中国爆发的"文化大革命",让远在瑞士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先生颇感疑惑,他急切盼望重访中国以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经过一番波折,斯诺终于于1970年再访中国,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热情接见.  相似文献   

13.
毛胜 《党的文献》2011,(1):114-116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从北平来到陕甘宁边区。他想知道,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在当时的中共中央驻地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斯诺和毛泽东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就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披露了他是怎样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以及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他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  相似文献   

14.
韶山上屋场走向富裕,是毛泽民与父亲毛顺生共同劳作、经营的结果 人们了解毛泽东的家庭成分,大多来自1936年毛泽东在保安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斯诺根据采访手记,写出《毛泽东自传》一书.200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重新翻译出版了英汉对照本《毛泽东口述传》.在书中,毛泽东回忆说:  相似文献   

15.
彭靖 《党史纵览》2018,(6):37-40
正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1905-1972),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第一个去陕北苏区采访毛泽东等许多中共高层领导人,向西方全面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真实情况的外国记者。在燕京大学任讲师期间,他写出了《西行漫记》(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对世界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的著作,让全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革命的真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先后3次访华,并多次重访燕园。回国之后,他把西  相似文献   

16.
1945年3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接见记者斯诺,告诉他:美国正在计划向中国华北共产党地区运送“供应品和联络官员”。这是美国与中国共产党经济合作的开端,也是对中共所采取的有关政策的一个回应。本文所分析的就是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17.
蒋建农 《党史博览》2002,(12):50-53
1936年7月至10月,美国记者斯诺的陕北苏区之行及其同毛泽东的会晤,是中外新闻史上的传奇之笔。随着斯诺相关著作的出版和流行,在中国和全世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60多年后重温这段历史,依然是历久弥新。 一 斯诺的陕北之行,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精心组织和准备的。斯诺去苏区的想法,首先是通过他所执教的燕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和中共地下党员的介绍,得到  相似文献   

18.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保安同美国记者斯诺交谈中,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叙述了自己从一个受各种旧思想影响的少年,从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信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和职业革命家的过程。这部分谈话被斯诺录入真所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篇《一个共严党员的由来》。该篇后被印成《毛泽乐自传》(或《毛泽东传》)单行本出版。据有关研究机构编印的毛泽乐著作已录载,全国解放后,我国已收集到各种版本的中译本《毛泽乐自传》达十四五种。迄今为止,《毛泽乐自传》仍然是研究毛泽东生平和毛泽东思想的珍贵资料。笔者因从事关…  相似文献   

19.
程卫 《党建》2012,(11):34-34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写下了七律诗《长征》。1937年4月,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出版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又名《前西行漫记》)。此书首页刊有斯诺用英文翻译的《长征》,这成为毛泽东第一首公开传播的诗作。  相似文献   

20.
1936年6月,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西方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由北平出发,经西安,进入红色区域——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新闻采访.他不仅采访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红军高级将领,同时也采访了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一年后,斯诺把在红区的采访通讯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8年,该书中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西行漫记》的封面是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号兵正迎着朝阳,吹奏前进的号角.从此,《西行漫记》流传到哪里,红军战士的军号就“吹”到哪里,《西行漫记》经久不衰,红军战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