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谒陈独秀墓     
有机会去了一趟安庆,看了陈独秀墓。 如今,基地不叫墓地,改叫“独秀园”了。独秀园的入口处,有一长60米,高4米的长卷花岗岩浮雕——《惊雷》,上面镌刻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领导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人生轨迹。浮雕的对面,是一座雄伟的汉白玉石牌坊,  相似文献   

2.
博览之窗     
李大钊、陈独秀是如何相识的 1914年7月,陈独秀受章士钊之邀赴日本帮其编辑《甲寅》杂志。其时,陈因参加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而遭通缉,一无职业,二无正常的经济收入,生活陷入困顿之境。11月,陈在《甲寅》杂志第一卷第四号上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第一次用了“独秀”的署名。 这篇文章,很快便在中国留日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都觉得陈虽在文中揭露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但他的言论太悲观了。他竟然认为中国还不如亡国好,甚至变成像印度、朝鲜那样的国家更好。这在留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原名庆同,字仲甫,因故乡有独秀山,取了笔名“独秀山民”,后略而为“独秀”,原名反倒鲜为人知。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早年,他曾四次赴日本求学,1915年夏从日本归来后,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更名《新青年》。这个杂志高举科学、民主两面大旗,教育、鼓舞了一代青年人,成了五四运动的“指挥部”。可以这样说,倘若没有《新青年》,很难设想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陈独秀会被推举为中共中央局的书记。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 原名陈庆同,这是按照陈氏家谱起的一个名字。1914年,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进步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彷徨苦闷,而陈独秀却在酝酿创办《青年》刊物,发动新文化运动。陈为了反映当时自己的胸怀和抱负,便借取安庆周围一座独秀山拔地而起之意,改名为陈独秀。 张太雷 乳名泰来,取义于“否极泰来”。上学时,改名张复,取义于  相似文献   

5.
正陈独秀的自传稿是在好友胡适的怂恿和鼓动下写的,虽然只有短短两章,但却有响遏行云之势,甚至有人认为它比陈独秀的生命更重要。陈独秀去世后,他的朋友静尘在一篇悼念文章中写道:"陈独秀死了,我不为独秀的生命哀,也不为独秀的不能成功哀——因为政治上的成功不一定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1937年8月出狱后,中国共产党表示欢迎。1937年11月20日出版的党中央理论刊物《解放》,还发表了时评———《陈独秀先生到何处去》,并以尊敬和期待的口吻说:“当独秀先生恢复了自由以后,大家都在为陈先生庆幸,希望他在数年的牢狱生活里虚心地检讨自己的政治错误,重振起老战士的精神,再参加到革命的行列中来。”陈独秀出狱之后,亦曾亲自到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向叶剑英、博古表示,赞成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此后不久,由于王明、康生在党的刊物上,硬把陈独秀这个刚从国民党监狱中出来并积极主张抗日、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诬为“日特…  相似文献   

7.
王宝山 《党史博采》2022,(5):38-39+51
<正>陈独秀(1879—1942),谱名陈庆同,官名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准确地说,“独秀”是陈独秀在民国以后才改用的名字。民国以前,一般的人都叫他陈仲甫。庆同是陈独秀的谱名。据他的三子陈松年回忆,陈氏家族谱名中间的一个字,是由20个字排列组成的,“我只记得十五个字,开头的一句已忘了:‘……天章衍庆遐,长源传祖德,永远振家邦。’”“庆同”是陈独秀的第一个正式名字,但迄今没有发现他使用谱名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相识1920年12月上旬的一天,上海。一位大个号客人抬头看了看渔阳里2号门帽上青砖砌成的A字形图案,确信是陈独秀的寓所后,便“咯咯咯”敲响了紧闭的木门。“我叫林祖涵,是守常(李大创,字守常——编者)推荐我来找你的。”林伯渠(字祖涵——编者)说话时,从淡黄色的哗叽中山服口袋中拿出李大别写的信递给了陈独秀。陈独秀读毕李大判的信,脸露喜色。李大制在信中说,祖涵是老同盟会员,现在是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愿意加入C.P,希望陈独秀和他本人作林伯渠的入党介绍人。“早就听守常说过你,好象他还给你寄过《新青年》?”陈独秀…  相似文献   

9.
正独秀园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北郊10多公里的十里铺乡叶家冲村大龙山余脉,园区总占地面积1.3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0.39平方公里。独秀园总共分为8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陈独秀纪念馆,是目前全国唯一系统展示和较全面介绍陈独秀一生的纪念性陈列馆;第二部分是反映陈独秀一生重大事件的大型浮雕《惊雷》;第三部分是五门六柱汉白玉牌坊;第四部分是用黑色石板铺就的墓道;第五部分是陈独秀铜像广场;第六部分是《新青年》雕塑;第七部分是一口方方正正的水塘;第八部分是陈独秀的墓冢。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认为,在进行“以鲜血洗净旧污”的政治革命的同时,必须辅以对“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的革命。早在1904年,他就在自办的《安徽俗话报》上,有意识地以小说、戏曲、诗词、杂文等文艺形式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把它们作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的一种武器来使用。 当时的陈独秀以思想家和革命家的战略眼光,敏锐地注意到了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宣传对象之广泛和宣传效果之巨大,所以他对戏曲改革问题极为重视。在陈独秀的主持下,《安徽俗话报》从第3期起,就专门开辟了“戏曲”这一栏目,使这一方面的内容成了俗话报文学作品中的重点。总共只出了22期的俗话报,光剧本创作就刊登过6篇。陈独秀利用这个阵地大声疾呼地亮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戏曲改革的意见。在该报第11期上发表的《论戏曲》,尤其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戏曲改革思想。他在这篇文章中阐述的戏曲改革思想,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几年间进行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一场催促新革命风暴到来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了。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号召青年争人权以求个性解放,兴科学以反对封建迷信。在这篇文章里,他向青年提出希望,要求他们自觉奋斗,对“陈旧腐朽的”、“无裨于现实生活的”东西,竭力排除,吐弃殆尽。这是新文化运动的  相似文献   

12.
金妍 《党史纵横》2007,(10):42-42
陈独秀1937年8月出狱后,中国共产党表示欢迎。1937年11月20日出版的党中央理论刊物《解放》,还发表了时评——《陈独秀先生到何处去》,并以尊敬和期待的口吻说:"当独秀先生恢复了自由以后,大家都在为陈先生庆幸,希望他在数年的牢狱生活里虚心地检讨自己的政治错误,重振起老战士的精神,再参加到革命的行伍中来。"陈独秀  相似文献   

13.
细节一:一大中就有所谓“左”和“右”两种倾向吗?濮清泉是陈独秀的表弟,因参加托派组织曾和陈独秀等人一同被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在狱中,陈独秀经常和他谈起自己的经历。这些谈话给濮清泉留下很深的印象。1980年,濮清泉发表长文《我所知道的陈独秀》,披露了陈独秀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和见解,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濮清泉谈到陈独秀对党的一大的评价,“他说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就有‘左’和‘右’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4.
金妍 《党的建设》2008,(1):61-61
陈独秀1937年8月出狱后,中国共产党表示欢迎。1937年11月20日出版的党中央理论刊物《解放》,还发表了时评——《陈独秀先生到何处去》,并以尊敬和期待的口吻说:"当独秀先生恢复了自由以后,大家都在为陈先生庆幸,希望他在数年的牢狱生活里虚心地检讨自己的政治错  相似文献   

15.
张家康 《湘潮》2014,(2):9-12
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说,陈独秀之所以在政治上不能成功,就在于“他远远缺乏与中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各个阶级、阶层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也缺乏中国政治需要的灵活性极强的各式策略和权术,更缺乏具有人身依附特征的实力基础(如军队、干部)”,他又“忽视了农民作为中国革命主力的地位(所以反对苏区和红军)”,这是他“注定要失败”的主要原因。毛泽东作为陈独秀之后的后起之秀之所以成功,所具备和拥有的恰恰是陈独秀缺乏和忽视的,这正是毛泽东与陈独秀在本质上不一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看《长征》电视剧在北京一座普通的公寓里,老爸坐在客厅他的专座上正观看DVD《长征》。这几年,《长征》他已经看过几十遍了,其他是《延安颂》、《风雨同舟》,但最爱看的还是《长征》。反复看边看边指点,一见李德就生气,指着他道“坏家伙”“还在乱七八糟地指挥”;看见张国焘就叫“叛徒”,骂蒋介石是“坏  相似文献   

17.
杨飞 《党史纵览》2008,(6):44-47
在陈独秀的坎坷一生中.有一位叫汪孟邹的至交好友。陈独秀曾经说过:“汪孟邹是我们家的大施主。”从1903年两人相识.到1942年陈独秀黯然谓十世,汪孟邹都是陈独秀创办杂志、出版著述的有力支持者和无私援助者。也正是由于汪孟邹的坚定支持和无私援助.知识分子出身的独秀.才得以在维持生计之外.创办了多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报章杂志。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这一政治概念,是在我党总结大革命的经验教训过程中,由“机会主义”、“取消主义”至“陈独秀主义”、“极右的机会主义”再至“右倾机会主义”等几个不同表达形式的概念,最终被毛泽东综合概括后提出来的。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本世纪民主革命的潮流中,陈独秀以领袖的雄姿登上历史舞台,他披荆斩棘,勇猛无畏。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中,他给世人留下了一个优柔寡断、软弱无能的机会主义者的形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呢?一、中…  相似文献   

19.
李乔 《党史文苑》2008,(9):20-22
陈独秀原来说是托派、汉奸、右倾投降主义分子.似成铁案;但现在,汉奸的帽子摘掉了,托派问题也得到合理的说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改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这一错误的形成,共产国际也要负责任)。《毛选》中关于陈独秀的注释得到了修改。毛泽东所说的“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总司令,创党有功,将来修党史要写他”(大意)的话,得到了落实。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陈独秀“北伐观”含意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陈独秀对北伐始终抱有消极的态度,他的这种消极“北伐观”是错误的,应当予以否定;另一些人则认为.陈独秀只是在“三二○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北伐观才表现为消极,但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其“北伐观”则由消极转变为积极;甚至还有人认为:陈独秀的“北伐观”根本就不存在着什么消极的因素,至于消极一说,只不过是被人误解罢了.例如董伟同志在《学术交流》1993年第5期上发表的《试析陈独秀“北伐观”之真谛》一文中,就持这种观点.(以下简称《真谛》)本人认为,《真谛》一文所提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