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你断案     
《江淮法治》2008,(22):57-57
收养关系如何才能解除? 小芹大伯年已七旬,仅有的一养子(3岁时收养)现年46岁。养子已娶妻生子,与小芹大伯、大妈在一起生活。可自从年初大妈病逝后,小芹大伯与其养子的关系便紧张起来,养子对小芹大伯的态度越来越恶劣,最后竞将大伯赶出家门。不得已,小芹大伯只好住在小芹家。老人被赶出来后,心情不好,身体每况愈下,身无分文,住也没有地方。老人的愿望就是解除收养关系,要回这么多年来抚养养子花费的费用和自己给养子置的家产。不知老人的愿望能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相颖 《法律与生活》2013,(10):40-41
2013年2月20日,立案法官递给我一摞起诉状,同时,把其中的一个案子的起诉状拿了出来向我仔细地介绍了案情和当事人的情况:"原告是70多岁的老两口,说儿子这两天可能要把他们仅有的一套农村平房卖掉……"立案法官话没说完,我插了一句:"这种纠纷现在可真多!""这回是养了30年的养子,为了还赌债要卖房的。"立案法官的  相似文献   

3.
陈欢 《法律与生活》2011,(10):41-41
问:我的养父母相继去世后留下了一套房产,我是他们唯一的养子,他们去世时没有其他的孩子,也没有父母在世。但是,我养父的哥哥却不承认我的身份,说我在1976年被收养  相似文献   

4.
面对偷猎者的乱枪扫射,面对养子内外勾结的亲情背叛,面对人们“断子绝孙”的诅咒,2003年8月17日,64岁的独身老人利子云为他的5000只白鹤举行了第4次“新闻发布会”。他老泪纵横地对乡邻们说:“那些鸟儿就是我的子孙,谁要伤害它们,我这把老骨头跟谁拼命。”  相似文献   

5.
他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千万富翁,但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其妻在医院产下的婴儿出生不久就夭折了。他隐瞒着妻子让医院"赔给"他一个儿子。12年后,知道了真相的妻子和他离了婚,并将他和医院告到法院……而此时,养子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性情大变,成了一个颇为惹人讨厌的"问题"孩子。为了养子的健康成长,他带着养子远走他乡,在乡下煤窑做苦力……王子成弃子乖孩子成了"问题"少年今年56岁的张远明原来是成都某机械制造公司的老板,资产近千万元。1993年4月7日,张远明的妻子陈姚  相似文献   

6.
李辰 《法庭内外》2013,(6):38-41
她领养孩子30年,在养子的游说和谎言下,她倾尽财产,卖掉仅有的两套住房为养子买车买房,先后花掉了250万元。但是养子在结婚当天就将房屋过户到妻子名下,并签署了"无偿赠与协议"。此后,由于家庭矛盾,养子夫妇俩欲卖掉房子将她赶出家门。虽然她手握养子写下的借款欠条,法院最终判决养子按欠条归还她200万元,并撤销了养子夫妇间的"无偿转让房屋协议",但是她却在古稀之年不仅失去了栖身之所,而且与养子成了陌路、失去了这份亲情!  相似文献   

7.
上诉人:成容芝,男,七十三岁。 上诉人:成涵卿,女,三十四岁(系成容芝之女)。 上诉人:朱兴伯,女,七十五岁。 被上诉人:成正邦,男,四十四岁。 成正邦于一九四三年(二岁)时被寡妇成孙氏收为养子。一九五六年立据脱离养母子关  相似文献   

8.
石化 《法学》1985,(12)
笔者最近遇到一件涉外收养公证案。被收养人董某,男,三十一岁,系上海某厂职工。收养人沈某某,女,六十四岁,在香港经营餐馆业。沈某夫妇于五十年代末经董某双亲同意,以过继方式将董某收为养子。此后,董某虽未和沈某某共同生活,但沈某某一直负担董某的生活费用。沈某某的丈夫于一九七七年去世,如今她年迈体衰,在香港孤身一人,生活上多有不便,因此亟盼养子董某能去香港定居,照料其晚年生活,并继承家业。然而,董某在办理收养公证时却遇到  相似文献   

9.
章广德和冯玉珍婚后多年无子,经夫妇商量,并征得其堂兄嫂同意,将出生三个月的堂侄章富根收为养子。一九七○年,冯去世。当时家有房屋六间。七二年,章续娶季彦,时养子十五岁,一家三口因琐事经常发生纠纷。七六年五月的一天,章富根又因小事和养父争吵,继母季彦为避免矛盾尖锐化,把章富根送往四伯父家暂住。第二夭,章富根从四伯父家跑回生父家和生父一起生活,并到生父所属生产队参加劳动。年终分配时,章富根从劳动所得中拿出一百元钱给养父。七七年一月,章富根从生父家应征入伍,军属待遇由其生父享受。七九年,回家探亲也住在生父家。仅  相似文献   

10.
陈平 《西部法苑》2001,(7):10-13
年逾八旬的陈光裕老人50年前收养了3个失魂落魄的孩子,然而。50年后耄耋之年的他却遭养子遗弃。为了讨回正义、公道,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陈光裕老人被迫与养子对簿公堂。  相似文献   

11.
来 信我从小被他人收养 ,90年结婚后在婆家生活 ,但每月照常给付养父母生活费用 ,并经常回去照看养父母。 96年养父母的生活起居发生困难 ,就协议让养父母 2 0岁的侄儿以“过继子”的身份照料他们二人的生活。去年养父母相继去世。今年因继承养父母留下的五间房屋 ,我和养父母的“过继子”发生纠纷 ,他和他的亲属称他也是养父母的养子 ,并办理了协议收养收续 ,同样应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和我共同继承这五间房屋。请问 ,他能否和我共同继承养父母留下的房屋 ?读者 :王某复信  在我国收养子女是建立拟制亲子关系的一项民事法律行为 ,这种民…  相似文献   

12.
原告:孙光辉,男,56岁。 被告:李振生,男,55岁。 被继承人孙玉兰与其夫1939年收养3个月的李树林为养子。李成年婚后与其养父母分居另过。1975年孙玉兰患脑血栓后遗症,半身不遂,其夫两年后也病故。孙靠其弟孙光辉及养子李树林照顾生活。由于孙久病不愈,饮食起居不能自理,李深感棘手,便于1981年6月私自与堂兄李振生协商签订了“让产承养协议”。协议约定:孙玉兰由李振生扶养,孙死后李树林放弃继承权,遗产全部归李振生所有。居委会主任王某及孙光辉在场见证。协议后,李振生将孙玉兰接回家中扶养。8个月后,孙病故,遗有房屋14间。李树林再次表示放弃继承权,而被继承人孙玉兰之弟孙光  相似文献   

13.
案情简介:一九三三年,李乐、王萍夫妇俩拾得一男性弃婴,收作养子,取名李路得,将其扶养成人,成家立业。一九七八年,李乐生病,找来邻居作证,立下遗嘱,其死后一切遗产全由妻王萍继承。一九七五年底,李乐病重,担心自己死后年迈的妻子生活无着,遂再立遗嘱,去世后,家庭所有的四间房屋和其他全部财产归养子路得继承,但路得每月应给其  相似文献   

14.
案情简介朱王氏早年丧偶,无子女。一九四二年将年仅二岁的朱政国收为养子,一九五六年立字据脱离母子关系,朱政国回到生母处,于一九五九年支边去新疆。一九六(?)年朱王氏与侄女朱小宛经双方合意,立朱小宛为嗣女,朱小宛在生活上对她照料接济。一九七五年四月,朱王氏当着证人的面立下遗书,  相似文献   

15.
有这样一件继承案件:原告凌某在一岁左右,为被继承人夫妇收为养子。由于养母溺爱、娇纵,凌某自幼染上不良习气。以后又交上坏朋友,经常打架、扒窃,因此曾被送进工读学校和受到行政拘留。一九七九年,养母病故,养父略加管教,便遭凌某恶言辱骂,并持刀威胁,强索钞票(每月十五元零用还嫌太少)。养父胆战心惊,多次向亲朋表示:与凌某同住一起,“好比与虎同室,随时有被谋害的危险!”于是,养父于一九八○年五月三十日立下书面遗嘱,表示“倘受不测,我将党和政府归还与我的钱(除赠送亲友外),全部上缴国家”(当时原告十六周岁十一个月)。一九八○年十月,原告又因扒窃被送进少年教养所教  相似文献   

16.
被继承人孙玉兰与其夫早年收养李树林为养子。李树林成年结婚后与其养父母分居另过。1975年孙玉兰患脑血栓后遗症,半身不遂,其夫两年后也病故,孙靠其弟孙光辉及养子李树林照顾生活。由于孙久病不愈,饮食起居不能自理,李树林便私自与堂兄李振生于1981年6月签订“让产承养协议”;孙玉兰由李振生扶养,孙死后遗产全部归他所有,李树林放弃继承权。居委会主任及孙光辉在场见证。嗣后,李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85)豫法民字第5号《关于经土改确权的祖业房产能否按参加土改的人口分析以确定遗产范围的请示报告》收悉。 据你院报告称,被继承人马希良家有十六间祖遗房屋,土改时由其母马韩氏、马希良夫妇及其次女、三女(长女土改前已出嫁)五口人填登了土地房产证。一九五三年马希良收马海庆为养子(当时一岁)。三个女儿离开家庭后,  相似文献   

18.
陈会林 《北方法学》2011,5(2):119-127
"招夫养子"是从宋代即有文献记载的民间习俗,从有关"招夫养子"诉讼的批词和判词来看,在中国传统司法中是直接适用民间法,把民间习俗当作"法"来对待的。在古代中国,习惯法作为一种法律渊源,是以"人情"为进路进入到以"天理—国法—人情"为总体适用规范的国家司法之中的。  相似文献   

19.
紫云 《检察风云》2008,(13):52-53
耄耄老人50年前收养了一个儿子,在自己两个亲生儿子相继因工死亡和病死,需要养子养老送终时,孤独的老人却先后起诉与养子解除收养关系和撤销赠与.老人令人费解的行为或许正透出了很多老人的无奈--……  相似文献   

20.
1939年,江百涛、江宋氏夫妇收养未满周岁的华大成为养子,取名江孟良。1957年江孟良参军,宣布与养父母脱离关系。江百涛在某县城关镇庙前街有房屋十间,1966年被城关镇人民政府拆除临街的门面房4间翻建为6间,随即分别以700元的价款出卖给刘贵仁3间,抵偿给邵爱荣3间。 1968年江百涛病故,其妻江宋氏从1980年起到1988年底,享受“五保”待遇。1989年1月5日,江宋氏病危,请律师代写了一份“遗书”,其主要内容是:“我有十间房屋,公家拆除,后又卖掉的四间不要算了。余下的六间,女儿江秀莲表示不要,都给我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