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寻有效的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之道——丹麦的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丹麦进行了一系列的地方政府体制改革。地方政府的数量减少而治理规模增大,城乡由分治走向一体化管理,县级政府权力受到严重削弱,地方自治市成为地方公共服务的主体。丹麦的改革是政府结构、公共权力与政府职能的全新重构,是政府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其改革的成功对于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期内,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力推手,地方政府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呈现出典型的“发展型政府”的特征。目前,地方政府的职能角色正面临着逐步实现从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再定位。如何通过全方位的体制改革,实现地方政府的体制重构与流程再造,成为构建地方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命题。苏州地方政府的探索与实践,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典型的样本与示范。  相似文献   

3.
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近20年来,地方政府创新实例不断涌现,学界对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机制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创新的能动主体——地方政府官员的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却较为缺乏。将地方政府官员在创新中的作用作为研究突破口,探讨了地方政府官员创新动力机制的深层机理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动力机制,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诚信作为关乎政府形象、影响政府权威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政策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危害社会公众利益;地方政府寻租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日益引发群众不满;地方政府对于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履约诚信度相对较低。重构地方政府诚信的基本思路是:加快推进地方政府体制改革,尽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地方政府诚信教育,努力提高地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诚信意识水平;健全政府诚信法规体系和内外部监管机制,为地方政府诚信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培育公民社会组织,壮大公民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陆续开展了数字政府建设实践,但各地数字政府发展水平却呈现显著差异。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政府为研究对象,基于TOE理论框架,从技术、组织与环境三个维度对数字政府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省级数字政府发展水平受多元复杂因素影响。除财政资源供给的影响不显著外,技术管理水平、信息基础设施、领导注意力、府际竞争、公众需求均与数字政府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此外,经济发展、区域位置等因素对数字政府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不明显。在实践上有助于深化对地方数字政府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认识,也为地方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行政权力的纵向与横向调整,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地方利益的代表的角色日益明显,为了维护地方利益,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的竞争和交流合作。地方政府之间横向合作作为促进地方政府实现共赢的有效途径也成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建立地方政府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未来地方政府合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逐渐成为威胁我国金融财政体系安全的重要因素,在新形势党和国家大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背景下,着力解决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风险,成为当下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新形势下,尽管国家已采取各种举措积极防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但仍存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透明公开度不高、违规举债方式多样化、隐性债务风险转嫁升级等问题。供需矛盾加大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控制难度、地方政府职能的不甚合理和存在错位、外部监督作用发挥乏力是新形势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新形势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有效化解和防控应采取坚决遏止增量隐性债务、加大存量违规举债整改力度、进一步持续推进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加快构建以发行地方债券为主的新形势下多元融资模式、积极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科学、高效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统计基础数据库、加大规范新形势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公开和信息披露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社会和谐大有益处。分析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性,结合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职能缺失反映了地方政府的不作为现象,政府行为外部性与地方政府不作为有直接的关系。制度真空导致的地方政府失位、错位、越位,使得政府不作为现象愈发显现出来。要从政府行为外部性入手,加强政府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政府内外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0.
梁勇 《世纪桥》2011,(3):68-69
美国的地方政府具有若干特点:处于一个比较扁平的政府体系的最基层;地方政府形式多样,数量庞大;自主性较强;以“服务于民”为价值理念,推崇自由竞争;地方政府、当地居民和企业之间权力制衡。因此,美国地方政府在地方营销中发挥着有限而合适的作用。在政治体制改革即将启动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的地方政府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既要在地方营销活动发挥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要给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参与渠道,促成地方营销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政府能力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地方政府能力是政府能力的重要研究视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地方政府政府能力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能力总量、能力结构,制度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法治化程度不高,能力结构还不合理等。应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政体制与政绩考核制度改革,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度化监督与制约,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地方政府行使社会治理职能的生命线,体现的是公众对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主观评价。公共危机是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理念、行为和效率都会影响其公信力。因此,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地方政府需要在危机管理理念、危机管理法制建设、沟通协调机制及地方政府公务员素质和民众参与意识等方面积极提高以加强和完善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建设。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竞争主要表现为争夺资源和控制权的分配、争夺公共产品和服务。地方政府之间在竞争博弈过程中陷入了“囚徒困境”,在竞争中由于各地只顾经济的发展实行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干预企业等扭曲的竞争手段,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公共物品的浪费。地方政府竞争应该逐渐从竞争转向竞合,实施差异化竞争,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断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以及建立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4.
《廉政瞭望》2004,(12):9-9
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划分不清,地方政府收入减少、任务加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机构繁杂、人浮于事。地方政府行政层级过多。地改市后财源匿乏。财政金融机制不健全。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融资渠道。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缺乏地方政府的信用评估。行政管理体制缺乏约束机制,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行为短期化。  相似文献   

15.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体制的不完善强化了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的竞争意识,但由于激励机制的缺陷和约束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的失范,使地方政府间竞争出现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臧乃康 《唯实》2000,(5):17-20
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过渡性,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为此,必须树立有限政府和市场政府的新理念,整体转变政府职能,利用经济杠杆和政策导向来合理分流、转移人员,并正确处理好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政府机构改革与党委机构改革的关系;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与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有媒体披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断扩大,究其原因,对地方政府“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尚未形成明确的政绩考核“债务指标”,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是国家政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层面的治理不过关,中央政府层面的改革将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进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改革面临的困境、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唐颖 《发展论坛》2001,(7):35-36
中国入世在即,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入世以后,政府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要使国家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是有一个高效政府。目前,在政府体制方面还有不少不适应入世的地方,因此,迎接入世挑战,首先要在观念、职能、方式和机制等薄弱环节上创新政府管理。创新政府管理观念:“对内强调企业自主,对外强调政府竞争”目前,我们的政府管理还缺乏现代管理的观念。政府的政策文件、官员的具体管理行为以及行政工作会议中所渗透出的管理观念,还带有较深的计划经济、管理经济、小农经济、地方经济、实物经济的痕迹。政府还没有完…  相似文献   

20.
《先锋队》2011,(4):45-4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杜治洲撰文指出:对地方政府廉政建设状况进行评价,是促进地方政府反腐倡廉建设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廉政评价,有利于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提高地方廉政建设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从而提高地方政府的廉洁水平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