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吉红从遥远的家乡轻点鼠标,把他的名为《荆紫关诗行》的整部诗集发到了我的信箱里。说实话,我对年轻的朱吉红并不十分熟悉,只是在电话中有过简单的交谈,知道他爱诗,也偶尔写诗,但写得如何真的不太了解。这次一下子读到他几十首诗,而且集中写的是荆紫关,就不由不让我吃惊。我对家乡又出了一位诗人深感由衷的高兴。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我作为一名来自电力战线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世人瞩目的大会,对此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在这次大会上,我亲耳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所做的报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深刻阐述了党的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他特别强调,“我们党已经成立86年,在全国执政58年,拥有七千多万党员,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  相似文献   

3.
《北京支部生活》2010,(9):70-70
孙某向我借了2万元钱,到期未还。现实中借钱人不认账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防备万一,我将他约至一家餐厅,并将我们两人吃饭时的谈话录了音。他在这次谈话中承认向我借款的事实,并请求宽限他一段时间。事后,我再也找不到他了。我越来越不安,打算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请问,我私自录音的内容能作为证据?  相似文献   

4.
美酒·真情     
陈久长 《湘潮》2012,(9):44-45
1996年4月11日下午4时,我在利马市的中国驻秘鲁大使馆会客室里等候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就是秘鲁太平洋大学校长佩雷斯·罗德里格斯。其实,我与罗德里格斯早已接触过两次,也算是老朋友了。这次我接待他的来访,照例由大使馆文化参赞王彦廷作陪。  相似文献   

5.
永恒的生命     
陈兆安 《党课》2009,(3):106-107
这是一段真实的故事,平凡却伟大,普通但感人…… 我是在一次慰问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仪式上认识他的,他叫朱关辉,37岁,高挑的个头,白皙的肤色,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他也是来参加捐助的。重要的是他并不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而是一个生命时间所剩不多的癌症患者的身份。未想到的是,我与他的这次谋面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6.
心中的偶像     
B超神探贾立群是我心目中的偶像,我很崇拜的好同事。记得多年前,我和贾立群一同被院里选拔赴意大利医疗小组,进行出国前外语脱产培训一年。去之前,贾立群工作认真敬业、技术高超,我已有所耳闻,这次能有幸和他一同学外语,也感到挺激动的……贾主任比我大了不少,  相似文献   

7.
《先锋队》1994,(11)
共和国代主席和他的儿子1975年春天,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的董必武患病住院了。一天,周总理去看望他,董老喘息着说:"这次我可能要离开你们了!但有一个人,我想见他一面!"周总理问:"谁啊?"董老说:"曾凯旋!"提起曾凯旋,周总理自然知道他与董老的关...  相似文献   

8.
当我闻讯彭塞同志在川医逝世时,我真不敢相信,然而事实又是无法改变的。以前,彭塞同志也住过医院,我还到医院去看望过他,这次住院的消息我是在他进院几天后知道的,当时,我就想及时去看望他,但又听办公室的同志说:彭老的病目前正在检查确诊,据说比较重,希望我们暂时不要去看望,以免影响他的休息和治疗。我想,那就只有等到彭老的病好一些,天气暖和时再去看望,可我没有等到这一天……彭塞同志是1983年到我们单位任领导的,这时他的年龄已60多岁了。从此,我才第一次认识和接触彭塞同志,并有幸在他的领导下从事中共四川地…  相似文献   

9.
在从事党史工作的这些年里,我曾经访问过许多老干部,匡亚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热爱党,热爱党的事业的高尚情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匡亚明逝世(1996年12月间日)1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不由得回忆起在他逝世前不久——1996年11月25日,我和杨育明代表杨浦区委党史办到南京对匡亚明的一次访问。这次访问我们主要是想向匡亚明了解1930年前后他在沪东地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情况。匡亚明,又名匡梦苏,他的青年时代几乎是在上海沪东地区(主要是现杨浦区)度过的。1926年8月他在上海大学加入共青团,9月即转为中共…  相似文献   

10.
李思婷 《党课》2013,(4):54-56
“婷婷,真得谢谢你啊,这次补偿款发放两天就弄完了,多亏了你的身份信息登记了!”听到冯会计的大嗓门,我一转头就看见了他那张灿烂的笑脸。  相似文献   

11.
1982年,我从厦门调到省里工作。第一次和项南见面,是他找张克辉和我一起到办公室谈话。他听完了汇报.随即打电话征求国务院侨办领导的意见,对我们的建议表示赞同,并当场作出决定说:“就这么办。”这次谈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一位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善于听取意见.办事十分果断的领导人。  相似文献   

12.
夏军 《理论文萃》2008,(4):64-64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参加了一个有关文化建设的研讨会,按席卡所示坐下后,发现王元化先生就坐在我旁边,便起身请王先生往中间挪一下,这倒并非因为他曾是市委宣传部部长,而是因为他是前辈,是我敬重的老师。但王先生却笑而推辞,主持会议的陈至立同志见状说:“老夏,还是这样坐吧。”王先生笑笑说:“这是一种文化。”于是,我们就这次会议的主题,随便聊了起来。  相似文献   

13.
《学习导报》2010,(1):60-60
毛泽东一生酷爱文房四宝,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如此。他每次出巡,必带着他的砚台。20世纪60年代,有一次到安徽,他带了一个小铜墨盒。从石砚换成铜墨盒,是为了避免碰坏,而他这次破例用了安徽省招待所给他准备好的一只墨盒。他将招待所的墨盒放在手上把玩,似乎喜欢上了它的小巧,临走,他与服务员商量:“我跟你们换一下行不?”服务员连说:“行行!主席,您拿走就是。”毛泽东说:“那可不行,我不能随便拿公家的东西。我只能跟你们换。”于是毛泽东用他自己的小铜墨盒换了招待所的大铜墨盒。  相似文献   

14.
《新湘评论》2010,(1):60-60
毛泽东一生酷爱文房四宝,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如此。他每次出巡,必带着他的砚台。20世纪60年代,有一次到安徽,他带了一个小铜墨盒。从石砚换成铜墨盒,是为了避免碰坏,而他这次破例用了安徽省招待所给他准备好的一只墨盒。他将招待所的墨盒放在手上把玩,似乎喜欢上了它的小巧,临走,他与服务员商量:“我跟你们换一下行不?”服务员连说:“行行!主席,您拿走就是。”毛泽东说:“那可不行,我不能随便拿公家的东西。我只能跟你们换。”于是毛泽东用他自己的小铜墨盒换了招待所的大铜墨盒。  相似文献   

15.
互相照顾     
郝叶蓁 《党课》2014,(21):112-112
我在一机关的办公室上班。最近,我们单位要召开一个大型会议,按照分工,领导讲话由我负责来写。 忙活了几个通宵,材料终于出炉了,我拿着让办公室曹主任把关。曹主任跟我关系不怎么好,平常就对我写的材料很不感冒,经常吹毛求疵,这次也不例外。他刚看了两眼,就阴沉着脸说:“太幼稚了,需要重新修改修改。”说完,就把材料扔给了我。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用“心灵手巧”来称赞姑娘,但这次我却要把它用在一位七十有七的老汉身上,他就是市房管局的退休干部赵跃先。在赵老家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有金猪报福、金童驭象以及各式各样的福字等,真是美不胜收。宽厚的手掌与小巧的剪刀,白发老汉与红红的剪纸,还有剪纸时那专注又充满童真的表情……这老爷子一下子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1975年5月3日深夜,毛泽东在他的住所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是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主持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后,直到1976年9月9日逝世,他再没有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重病缠身的周恩来抱病出席了这次会议,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全部出席了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讲了他一段时间来深思熟虑的问题。可以说,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主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新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杨华民是郑州交警支队五大队一名普普通通的民警,今年5月18日,他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公安部爱民模范”等6项殊荣。当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他时,杨华民的各种功勋章一个也没有佩戴,他谦虚地说:“比起这次群英会的其他公安同行,我做出的成绩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相似文献   

19.
在去年11月北京召开的第四届全国高中党建工作研讨会上,我有幸结识了张金良书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看了他写的《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提高党建工作绩效》的文章,真是文如其人,英俊潇洒,特色鲜明,令人欣赏。  相似文献   

20.
梁衡 《学习导报》2012,(14):55-57
三、心中的桃花源 陶渊明为晋代柴桑人,即现在的江西的九江县、星子县一带。九江我是去过的,这次为写这篇文章又重去两地寻找感觉。结果这感觉真的让我大吃一惊。在陶渊明纪念馆,我看到了许多历代、各地甚至还有国外对他的研究资料,及出版的各种书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