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青田石雕     
彌勒浙南括蒼山麓深處的青田縣石雕相傳已有近千年歷史,蜚聲中外。我國最著名的印章石有三種:青田的‘燈光’,壽山的‘田黄’,昌化的‘鷄血’。燈光石就是山口、方山一帶所產的凍石,也就是含氧化铅較高的葉臘石中的一種,它僅佔葉臘石的百分之七,具有色彩豐富、質地細膩,温潤如玉、脆軟相  相似文献   

2.
吕涛 《求索》2013,(1):124-126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青田县的真实写照,青田县耕地少、土地贫瘠,人民生活窘困。民国时期,更是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难以为继。这个时期,中国国门打开,毗邻的温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青田石雕在国际展会上率获奖项,欧洲战事在华招工,青田人带着改变命运的理想奔赴欧洲,形成了青田人的第一批出国潮。青田华侨多为男性,绝大多数没受过教育,承担着高昂的出国费用,冒着风险,带着全家人的希望来到欧洲。他们最初只能从事最低级的劳动,拿着微薄的收入,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的坚韧意志,帮助青田华侨在欧洲站稳了脚跟,最终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华侨群体之一。  相似文献   

3.
龚文 《浙江人事》2007,(1):28-29
青田座落在美丽的浙西南山区,括苍山麓,瓯江之畔,素有“华侨之乡”、“石雕之乡”的美誉,但由于山多地少、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也是欠发达地区之一。近年来,青田县财税局全体干部发扬敢闯敢冒、艰苦创业的青田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在侨乡青田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默默耕耘,谱写了一曲财税人理财治税、执政为民的时代颂歌。  相似文献   

4.
青田华侨经济在起步阶段与石雕业紧密相连,并是促成青田华侨发轫的基本媒介。早期经济以拎卖和经营石雕及当地小商品为主业,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有少数人去创办实业,为此后青田华侨华人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尚伟 《今日浙江》2014,(13):52-52
正有52万人口的侨乡青田县,一半的人口旅居在世界各国。近年来,随着华侨规模和人数日趋扩大,青田籍海外华侨与国内往来日益增多,参与投资创业的活动也随之增加,涉侨纠纷时有发生,涉侨案件逐年递增。"解决这些跨国纠纷,如果走法律途径和程序,不仅受地区和时间限制,手续和程序也非常繁琐,往往成为一场马拉松式的‘拉锯战’。"青田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吴飞飞说,为达到快速化  相似文献   

6.
王淼  朱馨 《今日浙江》2012,(4):56-57
2012年1月31日,文化部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授牌,浙江东阳木雕企业陆光正创作室和青田石雕企业青田县二轻工业总公司入围。2月5日至15日,中国农业展览馆新馆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全国188项在非遗生产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项目人展,其中包括我省的东阳木雕、  相似文献   

7.
华侨资源是青田县的一个独特优势,发展华侨经济对青田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全省欠发达地区的青田县,要实现在丽水市率先发展、跻身全省中等县市行列,必须把华侨这一独特的资源挖掘好、利用好,大力引进华侨资本,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一、青田华侨资本的形成和特点青田华侨有近300年的历史,全县有华侨华人21万,遍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归侨侨眷侨属16万多。青田华侨以西欧居多,主要分布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等国家,从事餐饮、皮革、服装、百货、进出口贸易等行业为主,部分华侨已进入科学文化界,少数华侨跻身政界…  相似文献   

8.
<正> 现在旅欧的华侨中,以青田人为最多。青田人闯荡世界的法宝,就是由当地的特产叶蜡石琢成的石雕.远在宋时,青田的手艺人就开始摆弄这些石头,刘成图章或装饰品,明清以来,不少人就以此为生,但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还是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893年,还是光绪年间,有三个青田人从上海坐船去安南,再从西贡搭乘一艘货轮到了法国的马赛,在异邦的大街上叫卖起青田石雕来.他们后来回忆说,初到西贡,还不知道有欧洲,只是想“既有来  相似文献   

9.
孙成岩 《今日浙江》2002,(21):42-43
在中国工艺美术长廊中,青田石雕以其石质晶莹剔透、技艺精湛绝伦而著名,堪称国之瑰宝,艺坛尤物,被誉为中国“国石”。1964年,郭沫若参观青田石雕时,盛赞不已,题写了“青田  相似文献   

10.
金伟 《政策瞭望》2023,(5):23-24
平湖市地处杭嘉湖平原东北部,南濒杭州湾,东临上海市,是浙江接轨上海、开放发展的“桥头堡”。青田县地处浙江东南部,素有“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名人之乡”之美誉。自2003年建立结对关系以来,平湖、青田两地以强烈的政治担当,不断深化协作领域,积极构建平台共建、项目共推、资源共享的合作新格局,山海协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1.
浙江素以山川秀麗、人文蒼萃而著稱。單從青田縣來看,便可瞭解其一斑。論名勝,青田有倚山傍水、洞府幽深的全國‘三十六洞天’之一的‘石門洞’;論人才,青田是輔佐明太祖創立帝業的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劉基(一三一一——一三七五年)的故鄉。劉基字伯溫,封誠意伯,賜謐文成。至今在青田仍保留有多處劉基的遺迹,以及後人爲他建立的祠堂和廟宇。前不久我有幸遊覽了他的故里。  相似文献   

12.
青田石雕是以青田石作为材料雕制而成的艺术 品。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博得人们喜爱,被喻为 “在石头上绣花”,令人叹为观止。 青田石雕自成流派,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神兼 备。基调为写实而尚意;手法有圆雕、镂雕、浮雕及线 刻;工序分相石,开坯,粗雕、细雕、封蜡、润色等。石雕  相似文献   

13.
青田县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去年下半年以来,青田县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发挥"海外青田人"的作用,着力应对金融危机,推动了外贸出口和整个经济的逆势而上。最近,省委书记赵洪祝批示对青田的引侨工作予以肯定,认为"这是件互利双赢的事,家乡有需求,在外的华侨也有需求,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好时机。温州、丽水等县市都可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4.
青田县建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即公元711年。“青田”之名,始见于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青田县有草,叶似竹,可染碧,名为竹青,此地所丰,故名青田。”(清孙识让校集注明;南朝宋时青田未有县,此“县”字当“村”字之误。) 至于县名的由来,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 北宋《太平寰宇记》青田县本松阳、  相似文献   

15.
青田县是丽水市对外开放的东大门,330国道、金温铁路穿境而过,离温州机场仅70多公里,还有全市唯一的出海港——温溪港、水陆空交通便捷,改革开放以来、青田249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呈现出逢勃生机,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县大民紧紧围绕?东进外拓,兴五业强干镇,富民建市  相似文献   

16.
金建新 《今日浙江》2002,(11):26-27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把华侨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动力,大力发展“华侨经济”,促进青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这是青田县针对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青田县现有华侨18.2万,  相似文献   

17.
說起這個‘路’字,還真要從上海開始。它倒是一八四○年鴉片戰爭後殖民地的產物呢。中國人自古以來,不大用‘路’这个字,雖然《離騷》中曾有‘回朕車以複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的句子,但幾千年來對於車馬和人行走的地面,都只稱街、道、弄、巷;上海還有地方氣息的‘灣’、‘栅’、‘場’、‘地’;北方則有曲曲彎彎,近乎‘迷宮’的‘胡同’。以‘路’字代替‘街’、‘道’,是洋人到了上海之後的‘創造發明’。‘路’的英文是‘Road’,既属言译,又是漢文。可算得中西璧合,無懈可擊。於是,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制定“十五”计划作出决议时指出,加快旧城改造,推进城市化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世纪之交,伴随着青田社会和经济的快带发展,青田县  相似文献   

19.
马甫韬 《今日浙江》2011,(13):45-45
青田有侨乡之称。"国运昌,侨运兴"。青田华侨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从改革开放前不到1000人迅速发展达到23万之众,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青田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抓住新时期侨情变化,积极推行党建带侨建,充分利用党建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青田县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土地资源匮乏,人均耕地不足0.3亩,这一现实条件,使外出经商务工谋生成了青田人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