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公正执法,理念先行。没有正确的执法理念,再完备的法律制度在执法实践中也会被扭曲。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政法干警既是党的忠诚卫士,人民的忠诚卫士,也是法律的忠诚卫士,因此,端正执法思想对政法干警来说尤显重要。要对政法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重人治轻法治、重义务轻权利、重实体轻程序等问题引起高度重视,正本清源,用正确的法治理念统一和指导执法实践,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2.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政府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是对政府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基本要求。从国际进程、现实挑战、未来要求看,政府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当前政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存在着重法制轻法治、重权力轻权利、重结果轻过程、重执法轻问责等落差;推进政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除了坚持党的领导之外,政府职能法治化是前提、政府决策法治化是基础、政府执法法治化是关键、政府责任法治化是保障、政府政务公开化是要求。  相似文献   

3.
法治意识,体现国家权力意志,彰显法律威严,反映规则意识,是法治信仰的一种体现。本文通过问卷对基层公务员的法律权威意识、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和法治信仰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从四个方面培育和提高南宁市基层公务员的法治意识:从思想观念入手,维护法律的权威意识;做好法治宣传工作,提高法治的权利意识;搞好基础性工作,强化规则的约束效力;抓好法治文化建设,培育坚定的法治信仰。  相似文献   

4.
我国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任何标榜“全盘西化”的法律移植思想都无法在我国生存。建构法治社会需要吸收西方先进的法律文化及法治观念,但也不能摒弃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借鉴国外有益成果的基础之上,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构建符合中国国情、满足民众生活需求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行法治建设必须处理好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要树立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文化;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个人权利意识、法律素质;积极推行依法治国方略;强调法律实施中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司法判决可以改善法治环境和人文条件,矫正传统清官文化与法治观念的错位与背离,可以使公众明晰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疏离与亲和,可以为公众行为提供合理的预期结果,这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四个内在机理。公众朦胧权利意识的觉醒、互联网时代下的司法红利、裁判文书的公开以及司法判决的科学性化倾向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四种外在驱动力。司法的良性发展,个案确认以及固化一般规则,发挥指导性案例的指导作用,导引网民以及媒体理性参与和践行案例法治文化实践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5种必经路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司法判决可以改善法治环境和人文条件,矫正传统清官文化与法治观念的错位与背离,可以使公众明晰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疏离与亲和,可以为公众行为提供合理的预期结果,这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四个内在机理。公众朦胧权利意识的觉醒、互联网时代下的司法红利、裁判文书的公开以及司法判决的科学性化倾向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四种外在驱动力。司法的良性发展,个案确认以及固化一般规则,发挥指导性案例的指导作用,导引网民以及媒体理性参与和践行案例法治文化实践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5种必经路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大学生的法治人格主要表现为:“个体优位”观念强,“尊敬他人”待提高;权利观念总体淡薄,维权能力不容乐观;自担责任意识差,机智应对社会责任;政治参与热情不足,缺乏法治追求;知行脱节,未形成良好的法律习惯。封建特权文化的残存,法制建设中的问题,法学教育的价值缺失制约着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只有完善民主法律制度,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塑造遵法榜样,改进学校法治教育,才能有效培养大学生法治人格。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是邓小平同志民主法制思想的重大发展 ,是我国治国方式的进一步完善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但是 ,由于我国现存的一些传统观念、价值理念 :如“官本位观念”、“草民意识”、“重结果轻过程”、“重实体轻程序”、“重辩证轻形而上”、“重变通轻固守”等思想观念的影响 ,使国民们仍深陷于人治意识的泥潭 ,法律的权威无以确立 ,依法治国的进程不能深入。因此 ,本文试图剖析以上传统价值理念对依法治国的负面影响 ,呼吁重构价值理…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生产方式看中西法律文化差异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和西方法律文化传统存在巨大的差异,其原因应该追溯到东方争西方最早的生产方式。西方历史上的工商业传统,一方面使得调整商品经济的法律制度发达,另一方面也促成了西方个人权利本位主义和平等、自由观念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追求民主、法治的法律意识;而古代中国的农耕生产方式,不但无产生调整商品经济的法律制度,而且催生了熟人社会及其独特的处世规则,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西方式的权利观念、个人争民主法治意识在中国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当代某些大学生行为失范现象严重,规范意识亟须提高。社会变革的冲击、对外开放的影响、家庭独生子女的现实以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是导致大学生规范意识淡化的主要原因。大学生迫切需要强化法治意识、道德规范意识、校规校纪意识与未来职业规范意识。各高校应该大力加强规范意识教育;努力强化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与疏导;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充分利用良好的环境育人。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公安机关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轻保护,重破案轻法制,怕漏抓不怕抓错。这些问题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法治和人权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作祟和经验主义、盲从主义影响及法律素质不高等。改进公安执法的基本对策,应从转变执法观念入手,加强法制教育和执法监督。  相似文献   

12.
只有把握法治的整体意识才能理解法治的真实意义,而哲学的法理学是把握法治整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法治整体意识的要点是:法律存在是最低限度的法治;法律约束具有普遍性;普遍的法律约束具有以公共权力为后盾的强制性;法治的实质就是约束公共权力;倡导合道德性的良法统治;建设私法主治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维护个人的自由与尊严,保障个人的利益和幸福;区别人的道德世界和功利世界。对公共权力进行制约是法治整体意识的核心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生态城市建设与公众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然而目前我国公众参与方面还存在着受传统观念束缚,公众参与权利缺乏法律保障,参与内容方法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公众参与意识淡漠等问题,文章提出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公众参与的法制建设,提高公众参与意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制度性法文化和观念性法文化存在"二元冲突"的状况,这种冲突本质上是传统法文化观念对现代法治观念的排拒.主要表现为"礼治"等级特殊性原则与法律普遍平等性原则的冲突;权力至上传统与法律至上原则的冲突;程序正义观念与程序虚无观念的冲突;工具意识的法律取向与保障权利的法治原则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法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对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文章聚焦于培养公民素质、促进法治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强调法律教育与思政课融合有利于学生道德与法律修养的共同塑造,引导学生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思政课了解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提高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具有综合素质和社会担当的公民,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监管失效、低效、监管权滥用、监管乏力等社会性监管失灵现象可以经由社会监督来加以遏制。这是因为,社会监督能为社会性监管政策、法律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能有效弥补监管滞后、动力不足的缺陷;能有效降低监管权被滥用的可能;能一定程度地节省社会性监管的行动成本。强化社会监督在遏制社会性监管失灵中的重要作用:一要积极宣传引导,提高社会监督意识和水平;二要健全法律制度,保护公众监督权利;三要强化政府支持,提升社会监督力度;四要疏通监督渠道,形成社会监督合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缺乏法治传统,权力大于法律。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有人治而无法治,有律法而无律政,重权力而轻权利,有法理精华而无法治精神。权力大于法律的主要原因是权力过于膨胀、过于集中,缺乏制约,缺乏监督。而权力膨胀集中的过程,又往往打着加强党的领导的旗号,党的领导因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建构法治传统,关键在于破除权力迷信,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相似文献   

18.
法治文化就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已经孕育而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市民社会中逐渐孕育产生了的现代的平等、正义、自由、人权和诚信的观念,并且逐步演化为社会成员普遍具备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一种法律文化。崇尚法治的公众心理、追求正义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权利本位的法律制度是法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孤证”就是指单个的证据。由于对法律的理解不同,对孤证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认识。在刑事立案、侦查、起诉和审判各环节对证据的运用要求以及对案件的证明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孤证问题有助于提高诉讼效率。这就要求司法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诉讼意识和证据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增强尊法意识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前提条件。增强尊法意识会助推法治社会的形成;缺乏尊法意识将会阻碍和延缓法治社会的进程;长期的封建专制政体、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实现司法独立的难度、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法律没有得到普遍的服从、权利救济渠道不畅通、人情社会等因素成为尊法意识形成的障碍;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尊法意识氛围;要加快法治社会建设,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尊法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