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能源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原副主任、资深战略分析家海因里希.克雷夫特在美刊《政策评论》2006年10—11月号发表了《中国的能源需求》一文。文章认为中国当前能源需求正在并将不可逆转地快速增长,这将给中国带来日益严重的能源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中国政府寻求能源安全的外交努力将对未来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西方国家可能用中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牵制中国,但作者建议美国、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在能源问题上理解中国,共同发展出新的合作方式。现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摘译如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和钢铁的消费国,铜、石油和电的消耗量仅…  相似文献   

2.
意见与媒体     
俄罗斯《国际生活》杂志2005年第11 期文章:《俄中地区和边境合作》俄罗斯联邦有 89个主体,67个主体与中国地区有直接联系,其中远东和外贝加尔13个地区中有5个地区与中国接壤。1997年在北京签署两国地区合作原则协议后至今,两国贸易总额的一半边境贸易,建立了523家俄中合资企业。远东各区与中国东北省份的边境贸易合作在两国贸易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发展与中国和其他亚洲邻国的多边关系是俄罗  相似文献   

3.
当前,世界能源格局正处于深刻变革期,各国都旨在通过能源优势的自身强化,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占据有利位置。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的现实决定了中国将面临比其他国家更为艰巨的能源挑战。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无疑成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推动新一轮能源革命的重大抉择。而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势必将更多地依赖于现有"委员会"机制的完善和"一带一路"能源俱乐部等多边能源合作体制的构建。在充分利用目前能源供大于求的情境下,应扩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传统能源方面的合作;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全球能源变革的低碳化转向,与沿线国家开展积极的新能源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外交领域尤以多边环境和多边经贸外交为重。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起点的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多边环境协议通过碳外交谈判的形式创造了减排温室气体的原则和框架体系,形成了激励不同发展层级的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灵活机制。同时,随着全球金融动荡引发的经济衰退不断加深,发达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借口采取的以碳税为代表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又开始抬头,使既有的多边经贸规则面临冲击。因此,有必要将多边环境和多边经贸这两个外交领域的交叉问题通盘考虑,通过外交政策协调,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多变环境协议与维护自由贸易的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完善,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实现国际环境治理和国际自由贸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编者的话     
冷战后中国的周边外交活动非常活跃,开始越来越多地参加各种区域多边合作制度。但是,为什么中国对不同的区域多边安全合作制度的参与和支持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呢?姜宅九在《中国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动因》一文中通过细致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后认为,中国对区域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支持态度取决于利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江泽民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多次访问中东。如何认识这些访问的现实意义,对加深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认为,世纪之交的世界局势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思想和立足点没有改变。随着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形势的复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运动的发展,全面加强和巩固同中东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关系,不仅符合中国当前的安全和经济利益,而且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国巴德学院利维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杰西.菲利普、尤采夫.库玛尔等合作撰写了题为《为什么中国能成功以及它将继续成功的原因》的文章。文章认为中国最近50年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它掌握和具备了更多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这表现在出口商  相似文献   

8.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与中国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要缔约方之一,也是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的积极推动者.中国将国内生态文明建设与应对气候变化议程协同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通过学习解读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以及中法德领导人气候视频峰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梳理了中国深度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总结了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能源结构调整、温室气体管控、全国碳市场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清洁能源政策同气候政策一样受到两党政治的影响,呈现周期性变化并影响中美在绿色产业的竞合格局。拜登政府的气候与清洁能源政策密切联动、协同,且被嵌入美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体系中。拜登政府试图通过继承奥巴马政府的外交遗产及创立俱乐部式的清洁能源联盟来重塑美国在全球清洁能源治理中的领导力。中美清洁能源合作机制呈现一定的韧性且对非国家行为体的包容性增强。中美在气候危机、绿色复苏等议题上的共识为清洁能源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但拜登政府将中国视为其绿色产业的重要竞争者,对华实施绿色"多边规锁",大力推进跨大西洋绿色贸易及技术联盟,进行中美信息网络技术及新基建博弈等。中国应注重在中美气候合作共识下加强合作并拓展伙伴关系,通过多边协调突破绿色"规锁",提升自身实力并加强包容性竞争,使清洁能源合作成为中美推进全球气候、能源善治的关键抓手。  相似文献   

10.
2003年以来,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中心的全球卫生治理机制,不仅很好地遵守以《国际卫生条例(2005)》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规则,而且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国际社会应对传染性疾病的行动能力。在参与区域和跨区域多边制度建设过程中,中国积极推动将卫生议题纳入合作进程,为在区域层面治理跨国传染性疾病积累了经验。中国坚持以世界卫生组织框架为基础、以区域和跨区域多边机制为补充的参与模式,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中得到明显体现。鉴于重大跨国传染性疾病对各国社会经济造成的广泛影响以及既有多边机制所面临的能力不足困境,多层次布局、多元行为体参与,是中国更好地引领全球卫生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对于国家行为体而言,多边外交政策和行为是其在多边制度框架内角色定位进程的直接产物,而多边外交政策的有效性决定于国家角色定位的客观性以及角色实践的主动性。着眼于有效推进自身在中亚和周边的利益诉求,植根于日益提升的国家实力以及政治和外交能力,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角色实践,使其成为制度化的推动者、议程的设置者、规范的塑造者。鉴于在多边外交舞台上,一方的角色实践始终面对他者的角色预期或者角色要求,因此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多边互动进程中,中国需要继续提升自我角色为他者所接受的程度。这尤其要求中国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程中积极倡导地区制度框架下的合作共赢,构建基于共同利益、共享规范的命运共同体,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集体身份"的塑造者。  相似文献   

12.
拜登政府推出的《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方针》作为临时方针以及未来制定正式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大致发展方向.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延续了以实力为原则的战略传统:建立强大的美国经济,从更强势的地位迎接新挑战;希望重返特朗普政府退出的国际组织和多边协定,重新领导世界,并以美国的价值观和原则主导全球治理体系;根据国际格局的变化组建模块化联盟体系,借助盟友的力量应对不同领域的挑战;强调与中国的大国竞争,将中国视为唯一能对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提出严峻挑战的国家.尽管不排除在一些全球和地区事务上与中国进行合作,但战略竞争甚至对抗将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轴.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气候治理政策长期呈现周期性变化特点。围绕气候问题,拜登政府强调引领清洁能源革命和重回气候治理,重视国内清洁能源发展、气候议题科学化塑造、气候治理多边主义,希望在继承奥巴马政府时期气候政策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美国的气候治理领导力。在国内,拜登政府欲依托科技创新、刺激需求、投资基础设施等措施使清洁能源融入美国经济进程;在气候外交方面,美国将推动相关问题在国家安全和外交事务中的主流化。拜登政府设计了“团结应对策略”,将盟友、峰会外交、经贸合作、对外援助和投资、技术标准、区域合作等内容融入其中,并突出气候变化与安全、人权的相关性。在对华气候政策方面,拜登政府将对中国实施限制性气候合作策略。虽然中美合作有助于实现《巴黎协定》的“2摄氏度”目标,也有助于全球低碳经济良性发展,但在气候治理领导权、全球低碳标准领域,中、美两国仍存在竞争。  相似文献   

14.
入世后中国的经济外交步入新的阶段,开始寻求在现行国际经济体系的框架下影响国际经济规则。中国在推动多边经济谈判进程、推行自由贸易区战略、应对国际经济摩擦、能源外交及"走出去"战略等方面大力践行经济外交。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外交政策环境带来重大变化,中国经济外交面临进一步提升的机遇,同时也必须经历战略性的调整和转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外交需要兼顾海外直接投资与金融资产的全球配置,从原先侧重于贸易、投资等局部性、领域性问题向体系层面的建构和协调发展,立足东亚贸易自由化以及金融协同化进程,推动多边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体系朝向更为公平、稳定、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软实力资源及其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刊《幸存》2006年第48卷第2期刊登了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学者贝茨.吉尔与人合写的题为《中国软实力资源及其局限》的文章。该文从文化、政治观念和外交政策三方面说明了中国的软实力资源正在逐步增强,但是认为,这些软实力资源不会自动转化成中国所期待的成果。有三个主要因素制约中国政府不能有效利用其软实力:软实力资源的不均衡性、外交政策的合法性受质疑以及外交政策的不协调性。文章内容如下。软实力这个概念出现在汉斯.摩根索(HansJ.Morgenthau)、克劳斯.诺(Klaus Knorr)和雷伊.克莱因(Ray Cline)的著作中。最近几年来,约瑟夫…  相似文献   

16.
美刊《外交政策》2004年1—2月号刊登了美国新保守主义核心刊物《旗帜周刊》的特约撰稿人麦克斯·布特(Max Boot)题为《对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的反思》文章,以新保守主义局内人的角度反驳关于美国新保守主义的诸多流行判断,涉及新保守主义的思想来源、经济支持、与犹太人和以色列的关系、坚决主张进攻朝鲜和伊朗的外交政策等内容,文章主要观点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不顾国际多边体系规则,接连"退群",从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到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近期启动退出万国邮政联盟的程序,引发国际社会对多边机制和多边主义前景的忧虑。多边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合作与协商来达成非歧视性的规则和秩序,基于规则约束自身行为,协调彼此利益。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表明,开展有效的多边合作是维护国际安全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早已成为你中有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与布莱克威尔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的《中国与世界经济》杂志2006年7—8月号刊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奥利弗.布兰查德与意大利大学经济学教授弗兰西斯科.贾瓦茨合写的题为《重新平衡中国的发展:一种三管齐下的解决方案》的文章。该文认  相似文献   

19.
2018年,欧盟对内完成了2030年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目标法律化、搭建能源联盟治理规范体系、限制汽车尾气二氧化碳排放等一系列重要立法工作;对外以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为重点,重视多边舞台并加强与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上的沟通与协调。上述行动是欧盟建设能源联盟、向低碳经济转型之路上的关键步骤,对落实《巴黎协定》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欧洲能源转型受到新旧能源利益冲突的阻碍,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领导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低碳转型引发对公平的担忧成为欧盟亟需解决的新矛盾之一,气候能源政策在社会维度的影响力需要加倍重视。  相似文献   

20.
美刊《当代历史》2006年第4期刊登了英国汉普郡大学教授迈克尔.T.克拉里题为《为东方巨龙补充能量:中国的战略性能源困境》的文章。该文认为,对中国而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得到能源供应方面的支持,因此中国政府必须在全球寻找新的能源供应方。但是,许多全球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