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身的和谐的社会,而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其它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人自身的和谐,即和谐人的培养和建设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为社会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可见,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培养和谐的人才,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共生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是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统一体,人们渴望和谐共生。大学生只有学会与自然共生、与社会共生、与他人共生,才能构建和谐群体。大学生共生意识包括平等意识、共处意识、契约意识、共赢意识、共爱意识。当前,应把加强大学生恪守诚信、学会感恩、学会感悟苦难等方面的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共生意识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实施和谐教育,培养和谐的人,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大学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必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的规律,树立科学育人理念,构建和谐的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4.
和谐精神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取向,以推进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为着眼点的价值理念、社会理想、人生追求、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的核心精神,具有价值引领、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人才培育等功能,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价值共识、社会氛围、人才支撑,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进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树立和谐发展的工作理念;切实推进服务型组织建设,完善和谐校园的构建机制;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筑和谐校园的参与平台;全面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培养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的建立,首先是人与人的和谐.违反礼仪的行为则是造成人与人的不和谐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影响社会秩序和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因此,大学要培养大学生最为重要的人文素质,从道德素质入手培养学生的和谐价值取向,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和谐行为方式,推动他们进一步社会化,使他们的行为与社会和谐的要求一致起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和谐精神,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以推进人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为基本着眼点的价值理念、社会理想、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中国当代和谐精神具有价值引领、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人才培养等功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价值共识、物质基础、社会氛围和人才支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就是通过审美教育,使大学生做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理性观念与艺术精神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笔者在鄂东职业技术学院、黄石理工学院等鄂东南五所地方院校的大学生中就诚信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地方院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待人接物方面存在着带有普遍性的诚信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危害甚大,直接破坏精神文明建设,严重影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其危害的分析并找出对策,以期更好、更快地培养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0.
《探索》2017,(3)
特定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培养塑造特定的发展主体。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发展理念导致了人的异化,塑造出了经济人、原子化的人、单向度的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足于机理把握、实践探索与问题导向,体现了重点与系统、理性与价值的统一。将新发展理念变为普遍实践,能够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培养塑造出"崇智慧""尚和谐""爱自然""求共赢""尊德性"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1.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笔者在鄂东职业技术学院、黄石理工学院等鄂东南五所地方院校的大学生中就诚信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地方院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待人接物方面存在着带有普遍性的诚信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危害甚大,直接破坏精神文明建设,严重影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其危害的分析并找出对策,以期更好、更快地培养"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2.
王雪冬  张彭松 《唯实》2007,1(4):33-35
我国现阶段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和现象从根本上说是源自人们实践观念的偏弊。只有树立共生、宽容、和谐的实践理念和发展理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网络主体性主要指大学生在网络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新性等特性。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网络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关系性异化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人与网络、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三重关系性异化,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消解大学生网络主体性关系性异化的可能策略有:一是重构培养目标,培养虚实和谐的主体;二是推进课堂变革,加强技术伦理和网络素养教育;三是开展虚拟实践,通过网络进行主体性教育;四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注重线上与线下的统筹。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5,(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高校须加强对法治人才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理念教育水平,将法治理念教育放在高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上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高校应当从法治意识、课堂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以期能够有效改善并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相似文献   

15.
所谓道德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对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现象以及对自身的道德行为等进行分析、判断、评价的思维活动能力。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就是引导学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正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分析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个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有效性原则是大学生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以认同的理论基础。实现和谐性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指明了新的方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性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坚持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之间的动态的、和谐的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吕会庆  张巍 《世纪桥》2012,(5):124-125
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要立足中国国情,突出时代性和主体性,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途径,构建大学生美好的精神世界,使大学生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时代大学生在交往上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功利化、虚拟淡漠化、消极闭塞化等不良倾向,加剧了大学生自卑、自傲、孤单、猜疑等不良心理,这对大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是不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创新理念、手段、方法和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化解大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困惑和危机,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要求大学生思想工作要以人的本性为基点,强化人本意识,贯穿人文理念,创造和谐人文环境,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校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人才培养需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于重视理论层面,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训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往往流于形式,并未生成系统化完整化的认知,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发展与企业岗位对于人才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而且在创业中也面临着频繁失利。对此,基于社会发展与企业岗位需求,作为教学模式创新导向,高校应深入探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与OBE理念的高度结合,从而为社会与企业培养更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复合型人才。据此,本文主要对OBE理念视域下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项目式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