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2002年8月15日,伊朗反对派组织向媒体公开披露了伊朗正在秘密建造两座核设施后,美国多次指责伊朗秘密研制核武器,并向伊朗施压,以遏制伊朗的核技术开发。美国认为伊朗的核问题将在中东引起“多米诺效应”,使核不散条约名存实亡,拥核后的伊朗将冲击美国的安全利益和全球战略布局。因此,美国以伊朗核问题为借口,  相似文献   

2.
IPI即从伊朗南帕尔斯气田通向巴基斯坦、印度的天然气管道,其谈判历程曲折复杂,其间不仅夹杂着伊、巴、印三方各自的利益诉求,而且还集中了大国间的利益纷争和矛盾,彼此的碰撞和博弈异常激烈。伊朗欲借此改善国内经济困境、稳定政局、打破美国的围堵。巴基斯坦欲借此缓解国内能源危机、改善巴伊关系、增加同印度谈判的筹码。印度也欲借此缓解国内能源短缺状况,加强与伊朗的能源合作,在能源争夺战中抢占先机。美国出于打压伊朗的目的,极力阻扰IPI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美国发表伊朗核评估报告与伊核问题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情报部门2007年12月3日公布的伊朗核评估报告既是美国根据其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变化而进行的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也是美国对外战略由新保守主义向传统现实主义路线回归的重要表现.该报告的出台使伊朗核问题面临三种变化前景:一是增大了国际舆论对美伊朗核政策的质疑,导致美国以军事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的难度增大、可能性大大降低,但这种可能性目前尚不能排除;二是报告的某些条款为美国继续对伊朗施压提供了借口,伊朗核问题难以走出僵局;当然,也存在美国和伊朗以报告出台为契机相互妥协的第三种可能性.鉴于伊朗对美国民主党上台改变布什政府僵硬的对伊政策有所期待、因而存在拖以待变的心理,伊朗核问题在布什政府下台前取得突破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4.
当前伊朗核危机透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今年4月以来,因伊朗与欧盟双方围绕去年达成的巴黎协议争执不下,伊多次威胁将恢复浓缩铀活动,而欧盟则警告若此将把伊核问题提交安理会讨论,伊朗核危机再次爆发。5月25日,英法德三国外长和伊朗代表在日内瓦举行紧急谈判,欧盟承诺将于7月底前拿出与伊谈判的一揽子新建议,并支持伊加入世贸组织,伊朗也表示在此期间将继续暂停恢复浓缩铀活动,这样危机又一次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5.
伊朗核问题及其走势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凤 《西亚非洲》2004,(1):35-41
伊朗在秘密建造核设施的消息引起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的强烈反应。美国认为 ,伊朗现政权一旦获取核武器 ,便会导致核武器失控 ,必将对美国主导下的中东地区安全和稳定乃至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威胁。美国遂频频敦促或联合国际社会不断向伊朗施压 ,要求其立即无条件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加紧向俄罗斯施压 ,促使其停止与伊朗的核合作 ;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促使伊朗政权发生变化。伊朗方面则主要设法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欧盟建立信任和透明关系 ,防止核问题成为美国或以色列打击伊朗的把柄 ;利用利润可观的核合作项目 ,紧紧拉住俄罗斯 ,以抵御来自美国的威胁 ;在国际社会重压下 ,最终同意签署附加议定书。  相似文献   

6.
伊朗近年来力图通过开拓南亚市场增强发展活力,印巴则寻求通过扩大从伊朗的能源进口应对国内能源供应不足的挑战,伊朗-南亚跨国输气管道计划正是这一共同利益考量的产物。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酝酿以来,相关各方面致力推进谈判和实施的进程。但是,由于美国推行制裁、孤立伊朗的战略并试图施压印巴等国的抉择,输气项目前景有待最后明朗。  相似文献   

7.
5月6日,美国和日本长达20个月的汽车贸易谈判在加拿大搁浅,美国在谈判中要求日本开放汽车市场,并制定日本汽车制造商“自愿购买”外国汽车零部件“数值指标”的计划,而日本则以“政府无权干预厂商行为”为由拒绝了这一要求。5月16日,美国贸易代表坎特宣布:如果在6月28日之前在此问题上双方各个级别的谈判仍无进展,日本不立即同意向美国汽车和汽车配件开放市场的话,美国将实施“超级301条款”,对日本5大汽车公司的13种豪华轿车  相似文献   

8.
由于伊朗与西方立场相去甚远,伊朗核问题谈判已陷入僵局.伊朗参加谈判的目的是争取时间,发展和完善核技术,而西方则希望通过谈判、经济制裁和武力威胁压伊朗屈服.双方互不让步,问题久拖不决,有可能引发战争或中东地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急剧扩散.为了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国际社会需要下决心从根源上入手,将解决伊朗核问题与中东无核武器化的努力直接挂钩,来彻底化解伊朗核危机.  相似文献   

9.
2001年以来,美国在应对两伊、反对恐怖主义等问题上面临的困境继续恶化。布什政府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实际在减少,伊朗以及该地区极端势力对美国的斗争也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美国与伊朗关系可望维持"斗而不破"。从总体看,大中东局势在向动态相持阶段发展,战略僵持或战略缓和都可能是美国与伊朗关系的下一步选项,但发生新战争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相似文献   

10.
1日 印尼国会以393∶4的压倒多数票通过特别委员会关于瓦希德总统涉嫌贪污的调查报告,并向他发出警告备忘录,要求他在4个月内就此作出解释,然后移交检察机关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是否对他进行弹劾。 3日 第37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3-4日召开。会议有两大议题:一是美国布什政府力主布署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一是欧盟国家决定加速“欧洲防务支柱”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2002年8月,伊朗反对派组织向媒体公开披露了伊朗正在秘密建造两座核设施后,美国认为伊朗的核计划就是发展核武器,伊朗发展核武器肯定会造成核扩散。因此,美国采取各种措施打压伊朗,企图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在美国的压力下,2003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进行了五次核查,2006年至2007年联合国先后通过了“1696”号决议、“1737”号决议和“1747”号决议,要求伊朗停止铀浓缩工作,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各种场合声称“不排除动用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面对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打压和力量的极端不对称性,伊朗全面分析了自己优势和短处,综合施策,巧妙运用战略战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己的战略压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12.
自2002年伊朗核问题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以来,英、法、德代表欧盟积极介入由此引发的伊核危机,主张通过对话与谈判解决争端,并在实际操作中多次化解危局,从而在伊核问题处理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欧盟与伊朗于2003年10月和2004年11月先后就核问题达成了两个协议。今年8月,欧盟又向伊方提交了新的一揽子核谈建议,为欧伊之间就解决伊核问题留下了富有成果的记录。现将欧盟对伊核问题的3个文件作一介绍:一、德黑兰联合声明2003年10月21日,英、法、德3国外长应伊朗政府邀请前往德黑兰,就核问题举行紧急磋商,双方达成协议,并发表《联合声明》…  相似文献   

13.
1996年8月10—12日,土耳其繁荣党主席、新总理埃尔巴坎不顾美国的反对,对伊朗进行了为期3天的访问。随后,叙利亚总理祖阿比也率领经济代表团访问了德黑兰。在美国有关制裁伊朗和利比亚的“达马托法”颁布不久,土耳其和叙利亚主动与伊朗“亲近”,主要是从各自的政治和经济需要出发,彼此结成某种联盟的可能性不大。但此举却使正向伊朗高举制裁大棒的美国受到沉重的打击,美国一些国会议员纷纷扬言要对土耳其也实行制裁。然而,鉴于土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在美国地区战略中的重大价值,以及叙在美国倡导的中东和平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处于大选关键阶段的克林顿政府将不得不采取慎重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什叶派与逊尼派的断层线和美国影响力的明显衰退共同组成了下一任美国总统中东政策所面临的挑战.要迎接这项挑战,美国不仅需要恢复均势外交,而且必须平衡价值和利益以便于抑制伊拉克内战、加强温和派实力、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促进民主改革.美国的中东新战略必须包含以下要素:对阿以和解做出新的努力;限制伊拉克内战的外溢效应;用双边谈判形式讨论众多问题以阻止伊朗的核野心;协调地区安全安排,抑制伊朗威胁,阻止中东核竞赛.如有可能,美应为盟友提供核保护伞,确立政治经济改革日程表,协助创造阿拉伯政府和民众间新的社会联系,在安全环境欠佳的国家应更强调民主制度的建设而不是进行民主选举.  相似文献   

15.
美伊关系现状及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陵 《西亚非洲》2001,13(4):17-22
美伊关系在克林顿任内后期出现松动迹象,美国变单纯“遏制”、高压促变为拉压结合,着手进行接触,试图推动伊朗内部政治变革向民主、温和的方向发展。美国政策调整的根本原因是,伊朗哈塔米政府推行政治改革和奉行“消除紧张、文明对话”的对外政策,逐步趋向温和、务实。目前,美伊正在重新考虑对方在各自海湾、中东乃至欧亚大陆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布什政府将继续施行“遏制”加“接触”的政策,但更讲求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伊朗政治体制发生变革前,美国继续视伊朗为美国利益的威胁,强化对伊朗进行重点“遏制”,同时寻求与伊朗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逐步开展接触与合作,发挥伊朗在地区安全与稳定中的积极作用,使之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中东能源外交简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月 19日 ,经过近四年的谈判 ,日本与伊朗终于就阿扎德甘开采问题签署了合同。这不仅为日本今后的能源供应奠定了基础 ,也表明长期以来日本所推行的中东能源外交在新世纪又取得突破。进入 2 1世纪 ,日本历届内阁都高度重视中东能源外交 ,并把维护能源安全视为重要国家战略。进入本世纪的第一年 ,日本就瞄准了伊朗新发现的阿扎德甘油田 ,并不遗余力地与伊朗谈判。尽管这期间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但日本政府却能突破各种阻力 ,并最终促成开采合同的签署 ,这无疑得益于其能源外交策略。第一 ,政府重视石油自主开发 ,将阿扎德甘油田开采列为重…  相似文献   

17.
蒋真 《西亚非洲》2007,13(1):5-10
保守派总统内贾德上任后,伊朗政府为应对危机采取了核强硬政策,其内容包括参与谈判,但在维护核权利上毫不妥协;在中东和大国间展开“魅力外交”,争取外交得分;加强动员与演练,增强对美国的报复能力。现政府的核强硬政策继承了前任维护核权利的坚定立场,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伊朗的核强硬政策和“魅力外交”在短期内延缓了核危机的加深,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伊朗核强硬立场在国内引起的争论;中东各国对伊朗核发展的担忧,都使伊朗的核强硬政策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8.
大事综览     
2006年2月大事各方有如下评述: 一、国际原子能机构决定将伊朗核问题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召开紧急会议,35个成员以27票支持、3票反对和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欧盟提出的一项议案,决定将伊朗核问题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中国投了赞成票.  相似文献   

19.
自从伊朗核问题曝光以来,伊朗多次表示从事包括浓缩铀在内的核活动是伊朗作为无核国家该享有的天然权利,伊朗的核活动完全出于和平目的,并表示宗教道义禁止伊朗发展核武器.为此,伊朗采取了临界点的核运营策略及拖延时间的谈判策略.尽管如此,国际社会对伊朗核问题的发展前景仍然充满忧虑,难以接受伊朗的核话语.因为在核查中伊朗所暴露出的问题表明,伊朗的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越和平利用核能的范畴,而且和平利用核能已成为无核国家寻求核武器的通行做法.  相似文献   

20.
2010年7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美签署有史以来最严厉的制裁伊朗法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签署了美有史以来最严厉的制裁伊朗法案。根据美国会参众两院先期通过的美实施单方面制裁的议案,任何为伊朗提供汽油或者帮助伊朗炼油和发展炼油能力的企业或个人,任何同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或其他被列入制裁名单的伊朗银行往来的企业或个人都将受到制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