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军备控制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军事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网络军备竞赛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国际安全与稳定。国际社会呼吁以条约形式约束网络武器的发展,但目前面临着许多需要克服的障碍和难题,包括在网络武器、网络攻击等概念界定上没有共识,现有国际法无法认定网络战是否属于"武装冲突",各国在发展网络上的战略利益冲突,以及网络军备核查技术瓶颈等。本文认为,确立国家网络行为规范,采取透明与信任建设措施是达成网络军控条约的基础;改变国际互联网治理现状,将有助于降低网络军备竞赛的烈度,有助于条约的达成;网络军控条约化还需要对现有的《武装冲突法》进行必要的修正,使之适应已经出现的网络战现实。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已进入到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作为极具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工具越来越成为在校大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日益显现出它在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作为新兴阵地的作用,同时也为拓展高校"两课"教育的途径和手段,为加强和改进"两课"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一美国政府关于"互联网自由"概念的论述主要体现于高层领导人的讲话和官方发布的文件中。2010年1月2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发表"互联网自由与全球言论自由的未来"演讲,首次提出"互联网自由"概念。①她表示,美国迫切需要在21世纪的电子世界中保护人权自由,支持一个允许全人类平等享有知识和思想的互联网。2010年2月  相似文献   

4.
余丽 《国际安全研究》2013,(1):105-127,159
互联网开拓了国际政治新空间。互联网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是其内在运行逻辑的外在表现。互联网以自身特有的内在规定性或是引导或是否定行为体的行为,迫使行为体服从其内在的法则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作者首先以层次分析法梳理互联网影响国际政治之路径,即个人、国家与国际体系。其次,阐释互联网作用于国际政治之运转核心,即国家利益、权力与安全,说明没有绝对的互联网自由,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至上。最后,揭示互联网助推国际结构变迁之作用,即催化、同步和建构作用。互联网作为信息媒介,可促使某些社会因素推动国际政治中的变革;作为先进技术,可促使国际政治自身的进展与时代发展不断相互确认;伴随微博和社交网站出现的人人互动的交际方式,使国际社会向世界社会进化的条件在互联网世界中有所形成。  相似文献   

5.
以特定政治人为核心聚合起来的粉丝社团是韩国政党政治的新现象,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对推动韩国政党政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治粉丝社团中,文化共享型与个人追随型社团政治色彩相对淡薄,而政党支援型、运动支援型等政治倾向型社团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发挥着类政党的作用。年轻人的政治心理、政党有意推动、轰动效应、政治偏好、市民社会的发展是政治粉丝社团的成因。在政治生活中,这些社团发挥着宣传工具、党内制衡、代言工具和政治后备军的作用。同时,粉丝社团在发挥着政治"造星"功用的同时,也因过度竞争和论功行赏等试图影响政治的消极面而备受质疑。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空间承载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与安全的重荷。网络空间存在的黑客攻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事件层出不穷,因此网络空间安全已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层面,美国政府于2011年5月16日发布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引起世界各国瞩目。美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以"共同创造繁荣、安全、开放的网络世界"为基本宗旨,以"基本自由、隐私和信息流动自由"为核心原则,从经济、网络安全、司法、军事、网络管理、国际发展、网络自由等诸方面为美国未来网络安全战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的出台表明美国政府已将网络安全提升到国际战略的新高度,它隐含着美国谋求网络空间霸权的战略目标,具有引领国际战略新变革和引发网络空间价值观冲突的现实战略效能,它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和中国的应对之策也是值得认真分析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7.
"斯诺登事件"以来,国际社会掀起新一轮互联网治理(Internet Governance)热潮,治理改革进程呈现出一些新动向。传统互联网治理"阵营"出现新变化,一些有着潜在重大影响的新阵营正在形成,或对未来治理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治理领域政府主体的作用得到提升,尤其是政府间治理平台发展快速,但其力图发挥实际治理功能的目标面临巨大挑战;国际社会将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国际化视为打破美国垄断网络资源、重塑治理格局的重要突破口,但鉴于美国政府的强势作为,ICANN国际化前景并不乐观。中国作为网络大国,受各种因素制约,在现有互联网治理机制中的代表性与话语权有限。如何把握当前国际互联网治理大势,切实提高治理进程参与度,提升国际影响力,需要深入思考,认真谋划。  相似文献   

8.
泰国的政治危机自他信执政后期起便始终未能平息,国内外社会就其原因展开了广泛的探讨。本文在简要回顾这些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作为一项新的变量对泰国政治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不仅使后政变时代的社会运动扩大化与持续化,造成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割裂与对抗,而且严重威胁着泰国的传统政治和社会秩序,并指出泰国政府的主要应对举措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 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西方国家利用其信息强 势地位和网上话语霸权, 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其文化渗透与扩张战略, 使许多国家的文化安全面临日 益严峻的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必须制定相应的文化安全战略, 在不断增强文化创新力, 建 设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华新文化的同时, 充分认识和利用网络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优势, 扩大 中华文化的对外宣传与交流, 增强自身“软实力”, 建立科学的文化安全预警机制, 以有效维护国家 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0.
印度尼西亚互联网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初,互联网的应用仅限于少数研究机构。随着印尼互联网商业化的发展,印尼网站数量和网民人数均有较大增长。但是由于印尼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互联网法规不健全以及互联网接入费用相对过高,印尼要实现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11.
印度洋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印度洋核心岛国在印度洋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中国发展与印度洋核心岛国的关系,对在这些国家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兼具战略、政治、经济内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并实施以来,中国与印度洋核心岛国在"五通"方面的合作颇具成效,但与此同时也受到一系列国际、地区、国家层面的制约和挑战。有鉴于此,中国应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与合作、加大对印度洋核心岛国的战略投入,构建系统战略与维系支点国家并重,从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度洋核心岛国的深度对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在寅推出"朝鲜半岛新经济地图""新北方政策""新南方政策"等,旨在强化朝鲜半岛南北经济合作、与俄罗斯共同开发远东地区、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从宏观层次看,"新北方政策"与"一带一路"差异大于共性,其首要合作对象国是俄罗斯,其次是中国;从微观层次看,两者有一些交集区,包括东北三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开发;"新南方政策"与"一带一路"的交集主要在第三国。朝美就朝鲜弃核达成共识是大规模展开"对接"的必要条件。为了振兴东北、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有必要强化"对接"研究、稳步推进"对接"进程、促进朝鲜弃核、经济发展与半岛统一。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作为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在中国呈井喷式发展。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出了迥异于美国的鲜明特色与独特范式。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其发展和演化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业态变迁,并表现出极强的动态性和创新性。中国互联网金融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七种模式,其产生和迅速发展有着独特的原因。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将对中国现有的金融业竞争格局、金融市场发展、传统的金融业态以及整个金融产业的系统整合产生巨大影响,并对现行的监管框架提出挑战。目前国内学术界和业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认识和研究仍较为粗糙和模糊,深化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方兴未艾、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4.
相比于传统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互联网攻势令人关注,在借助社交网站功能、依托网络支付、发布网络影音与电子刊物等方面都有较大创新.“伊斯兰国”结合现代人的碎片式阅读节奏与快节奏生活习惯,以鲜明的标题和简单的语言通过网络招募成员,成为中东地区极端组织的网络效仿对象,成为危及中东国家与域外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基于互联网的扩散性,“伊斯兰国”的网络攻势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其灵活性与隐匿性增强,加大了国际社会对其防范和打击的难度.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月,按照"泰纳线"方案建设的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使用。在十余年的方案变更过程中,中、日、俄分别提出了"安大线"、"安纳线"、"泰纳线"三套管线线路方案。在"安大线"与"安纳线"间犹豫后,俄罗斯最终选择了"泰纳线"。其原因包括确保管线控制权、开拓广阔亚太市场、振兴远东经济、"尤科斯事件"影响与保护贝加尔湖生态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签署协议,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合作。随后,中俄两国政府决定,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将共建自由贸易区。俄罗斯媒体在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及其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大量报道表明:俄罗斯媒体对于"一带"的关注度与中俄关系、"一带一盟"对接合作有关联,其报道立场及倾向性趋于积极正面。俄罗斯社会各层面对"一带"给予了积极关注和支持,但存在不和谐因素。"一带一盟"在俄备受关注、舆论环境良好的影响因素包括"一带"与"一盟"间的相互作用、互惠策略的激励、中俄关系日益亲近、乌克兰危机及欧美制裁等。因此,在"一带一盟"建设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参与者的实惠和利益、谨慎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重视传统观念的影响、客观认识不同文化思想的制约,科学规划、有效实施"一带一盟"的对接合作。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对"一带"与"一盟"的对接采取既支持又有条件、既参与又留有余地的态度。在"一带"与"一盟"对接中,俄方重视发挥西伯利亚大铁路作用、加快远东发展以及促进欧亚经济联盟一体化,并且利用中国投资缓解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面临的经济困难。与此同时,俄罗斯及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对中国的竞争亦存在担心,目前不愿与中国进行自贸区谈判。鉴于此,中国应与欧亚经济联盟就中国成为其观察员国进行谈判,此举将有利于开展"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中国要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开展对接合作。  相似文献   

18.
南亚地处"一带"与"一路"的交汇点,在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我国与南亚的务实合作涉及基础设施、资源能源、装备制造、电力通讯、生态环保、轨道交通、特色农产品等诸多领域。然而,中国与南亚在标准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加强中国与南亚标准化交流合作,对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更好的实现经贸合作、产业升级、科技进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构建中南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9·11"以来的10年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与国际格局、国际秩序,以及国际政治的观念层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虽然"9·11"后10年间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变化有其固有的内在逻辑,但"9·11事件"无疑深刻影响了其变化速度与方向。本文着重探讨"9·11事件"10年来国际政治的变化内容、特点及其根源,尤其着重分析这种变化与"9·11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认为"9·11事件"对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冲击力要超过朝战、越战、海湾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等,堪与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苏联解体等20世纪重大事件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体两面"之一,其推进与所成将注解一个已然壮大的中国的海缘经济战略方向,亦会溢出深远的政治与外交意义。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有其必然逻辑与考量,也需清晰明确其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徐图渐进,以更好推进与有关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