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行政指导代表着现代政府的主要功能和运作方向,必将成为现代中国政府施政的中心手段。如何有效合理地将听证制度适用于行政指导,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听证范围的确定;在听证程序中引入咨询制度;在听证中禁止单方面接触,适用案卷排他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3.
关于行政听证制度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证传统可追溯到英美法最初的起源。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较早在法律上确定了行政听证制度。我国行政听证制度是向外国学习引进的,但符合我国宪法精神。行政听证指行政主体在制定法规、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或作出直接影响利害关系人权利义务的决定前,就有关事实问题和一些法律问题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一种程序性法律制度。行政听证具有保护、监督、教育等功能,其价值在于:公正的程序与公正的结果之间的稳定联系。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主要原则是公正、公开、便民和效率原则。我国听证制度必须顺应听证适用范围不断扩大的国际潮流。如何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完善听证制度,是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行政立法听证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行政立法听政制度,并通过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进行规定。行政立法听证制度是行政程序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世界各国对于行政立法听证制度大体采取集中式和分散式的立法模式,并且对于行政立法听证适用范围在立法上采取直接或排除的规定。我国行政立法听证制度采取分散式的立法模式,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诸多缺陷,可以通过对国外行政立法听证制度的考察、借鉴,来完善我国行政立法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裴蓓 《思想战线》2003,29(4):127-130
听证制度作为现代化进程中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已在我国立法、行政、司法等领域悄然兴起。目前,我国要解决好行政听证范围过窄、职能分离、公开程度不高、听证笔录没有法律效力等问题,才能切实完善行政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6.
完整行政听证主体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实现行政行为民主、公开、公正的要求。与各国听证主体制度相比,我国行证听证主体制度对听证组织者、听证主持人、当事人及听证参加人的规定都不完善,导致许多听证的实际操作出现偏差和失误。应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及挖掘我国地方立法实践运作的创新举措来完善我国行政听证主体制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民主法治的发展,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在行政改革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将行政听证程序引入行政决策中,对促进行政决策的民主法治化有重要意义。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将对我国行政决策听证程序制度的构建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8.
蔡日升 《人权》2014,(3):52-55
行政听证制度是法治社会民主制度的重要标志,更是许多国家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制度。我国自《行政处罚法》专章规定了听证程序,标志着我国独立的行政听证制度产生,《价格法》等也相继对听证制度作了相关规定。《立法法》第58条第一次规定了行政立法听证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9.
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行政听证制度在中国的发展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始于1990年。1996年出台的《行政处罚法》首次引入了“听证程序”的内容,这也是我国最早规定听证的一部法律,1998年实施的《价格法》也把听证内容首次引入价格决策程序。2000年3月起实行的《立法法》,将听证制度从行政领域推广到立法领域,正式明确了立法听证会的法律地位。2001年,国家公布实施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着眼于听证制度的实际应用出台的第一部有关听证制度的操作规程。2002年2月12日,新中国历史上首次由中央政府举办的价格听证会———调整旅客列车票价听…  相似文献   

10.
人一辈子可以不去法院打官司,却不可能不成为行政机关行政管理的对象。行政机关无论是制定法规、规章、条例等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做出许可、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都会对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行政程序中公民享有听证权,是甚至重要于司法程序中公民享有的辩护权和辩论权的。众所周知,刑事诉讼被告人辩护权由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辩论权由民事诉讼法规定。那么,与此相对应,行政相对人的听证权就应由行政程序法来规定。这方面,我国较为滞后。笔者以为,为完善我国行政听证程序制度,需要建立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  相似文献   

11.
公安行政听证制度作为行政听证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与否对于推进整个行政听证制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执法应用中,由于制度设计上的一些原因,在听证程序告知、听证程序适用范围、听证笔录效力、听证主持人“中立”等方面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公安行政听证制度的实施效果,制约了公安依法行政工作的不断深入。完善公安行政听证制度应有效扩大公安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完善公安行政的听证告知形式,确立听证主持人的独立机制,赋予听证笔录一定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行政听证的违法监督与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2.
听证制度好     
2000年6月21日,上海市宝山区吴某不服检察机关对其免于起诉决定的申诉案,在市检察院举行了公开听证会。这是上海市检察机关首次举行听证会复查刑事中诉案件,打破了以往“封闭式复查案件“的做法。对此,有关人士表示,听证会在检察机关增强检务公开和办案透明度及接受社会监督方面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司法听证的实施,在山东、四川、黑龙江等省都曾有过光例。而“听证“写入中国的法律也是近几年的事情。1996年3月,当时出台的《行政处罚法》,将处罚前的听证程序首次写入法律,业内人士称之为“执法听  相似文献   

13.
14.
《重庆市行政决策听证暂行办法》已经2004年5月21日市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5.
一、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预算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产配置不当和资产闲置现象严重。由于缺乏合理统一的配置标准 ,或标准没有被严格执行 ,导致单位、部门之间配置不公平。一些单位在资产购置时 ,存在随意性乃至盲目性 ,造成重复购置或不合适的购置 ,许多办公和生产设备到货之日 ,即是闲置之时 ;有些设备的购置缺乏长远的考虑 ,用了一段时间后很快就因为某项任务的完成而不再使用 ,或者因为不能适应新任务的需要而放弃。  二是资产使用效率低。其表现有 :…  相似文献   

16.
一、行政听证的界定听证一词的产生,最早渊源于英国普通法中的自然公正原则,它同时又包含着两个最基本的原则:第一,任何人不能成为与自己有关的案件的法官;第二,任何人或任何团体都有为自己辩护和防卫的权利。它最初应用于司法权的行使。作为司法审判的必经程序,谓之司法公正。美国法律中的正当法  相似文献   

17.
论环境行政指导的制度背景与制度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铮 《湖北社会科学》2006,4(4):145-149
在我国并未规定环境行政指导制度的情况下,近来这一概念却在实践中时有出现。这一动向昭示着实践存在对环境行政指导制度的客观需求。构建环境行政指导制度的背景主要有法学理论法治实践背景、民众意识背景和经济体制转轨背景。构建环境行政指导制度应注重环境行政指导的实体规范、程序规范和配套规范设计,但与此同时其基础培育、观念更新应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新东方》2017,(5)
《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三条、四十四条对听证程序的范畴及其具体适用等作了较为明确的设定。法条对听证程序主要设置了三类案件: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前二者的指称极为明确,故其认定不存在疑问,但较大数额罚款的基准线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划定。法条在列定的三种情形之后又特别添加了"等",即是意指还包括其他情形。何种情形属于"等"之范畴,有赖于执法者运用法律解释学基本原理将特定事案与前述三种情形进行重要性与复杂性评价。只有特定事案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与前述三种情形等同抑或类似,方能认定其属于听证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行政听证在我国实现的障碍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听证之价值在于体现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和平等性,保证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公正行使,为公正裁决提供程序保障,增加行政行为的可接受性。我国行政听证尚处于初创时期,无论是制度本身还是在实际操作中,尚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应当通过立法扩大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和行政听证参加人的范围,改进听证主持人的规定,完善行政听证的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20.
1996年11月25日出版的《人民公安》第22期刊载的《关于治安处罚程序的思考》一文,认为治安拘留处罚“理应适用听证程序”。笔者认为不然,治安拘留处罚不应适用听证程序。第一、《行政处罚法》第42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该法通过列举的形式确定: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三类行政处罚才适用听证程序,这符合我国行政执法的实际情况。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像治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