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丽江纳西族妇女的衣着,不仅具有美观、保暖的实用功能,而且还具有适应生产劳动的特殊功能,以披星戴月为标志的纳西族妇女服饰,充分体现了纳西族妇女的朴实与勤劳。一般纳西族妇女所穿的右衽齐膝长褂与旗袍相似,但下摆和腰身都比较宽松。长褂多为蓝色或其他深色布缝制。宽袖,袖长至手腕与肘关节之一半处。袖口镶一道5厘米左右的边。长褂外着黑色、深蓝色或紫红色的坎肩,右衽、无领。坎肩一般用毛呢、氆氇、帖匹(一种当地产的细密的毛织品),再加衬里。腰系百褶围裙,背披一块长约50厘米的洁白绵羊皮。羊披上方缝有一块长方形的黑色毛呢披肩做装…  相似文献   

2.
纳西族的《东巴经》五百多卷,七百多万字,全用象形文字写成。这科;象形文字,纳西语叫“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痕迹”,或译为“木字石字”,指其象木石之形,作木石之字。这种文字起源于图画,始终保持着图画的特征,但又约定俗成,成为一种文字符号,在丽江、中旬、维西等县纳西族地区,沿用达十多个世纪,国内外有不少研究纳西族象形文字的著作。  相似文献   

3.
寻访绿雪斋     
我从小生长在丽江古城。去年11月,我又回了趟古城。让我惊奇的是,在小城里,我发现了“绿雪斋”,一个让你感觉比古城更为古老的地方。绿雪斋其实是一个茶馆的名号。丽江的茶室、茶楼很多,但绿雪斋在文化圈里很有名气。我此次回到丽江,主要是为了调查了解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情况。丽江县民委的和洁珍老师建议我去绿雪斋采访一下茶馆的主人于涌先生。她告诉我于涌先生收集了许多纳西族民间传统工艺品,前段时间还举办了一次“纳西族民间传统工艺收藏展”,不知是否已经结束。民间传统工艺当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  相似文献   

4.
丽江纳西族口语谱作为一种音乐传承的辅佐工具,在纳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弘扬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确是不小的。它所蕴涵的历史信息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纳西族东巴文化,东巴舞谱等同样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是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流传在丽江纳西族民间老艺人中的口语谱作了搜集整理,并以这些谱为例,对其应用范围、所涉乐器作了介绍,还对这种谱的文化特征、内涵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美国女学者一家在丽江纳西族社区多年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孙佳琪,美国语言学者,5个孩子的母亲,1992年与丈夫孙堂茂(ThomasPinson)一起来到昆明,1994年学习纳西语,在丽江教育学院学习生活了3年,1999年在丽江白华村居住,与周围的纳西族融为一体。曾有人问:“你是美国人吗?”“不是,我是纳西人。”“你们准备在丽江呆多久?”“也许几年,也许一辈子!”本刊将从孙佳琪所著的在纳西族地区的亲身经历《玉龙山下的村庄》(原书名为《WhatYouCan'tSeeIsMedicine》,此标题为译者所加)一书中,撷取部分精彩片断进行连载,也许从另外一个角度,你会对纳西族、对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6.
张志锋 《前沿》2023,(6):69-77
地处藏彝走廊南部的丽江纳西族地区,自古以来不同民族的宗教文化在此交融。道教自东汉创立以来,吸收西南地区民族巫术等成分,在纳西族先民中初步传播。明清时期,道教分别受到土司制度以及改土归流政策的影响,进一步在纳西族领主阶层以及普通民众间广泛传播,推动着纳西族对中央王朝以及汉文化的认同。道教在纳西族中的传播充分体现了藏彝走廊上多元文化的交汇以及纳西族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塑造和认同。  相似文献   

7.
梦幻丽江     
“离开丽江的念头或许是永远不可忍受的。在我动荡的人生中,我没有在任何地方享受过像丽江那样的宁静、幸福的生活。对我来说,那是天堂。” 这是40年前,旅居丽江的俄罗斯学者顾彼得《被遗忘的王国》中的一段话。在电视片中初识丽江,我就对她非常向往,那古老神秘的纳西族东巴文化,古朴典雅的石板小巷,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直到读了顾彼得的那段话,才使我终于下定决心去探访丽江,了却一件许久的心事。  相似文献   

8.
丽江旅游,最近很受媒体关注。有批评也有惋惜,但对于丽江今后怎么办,各种舆论常常过于理想化,难以操作。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福泉是丽江和纳西族研究的著名学者,对于丽江今后旅游如何发展的问题,他从丽江的历史经验和当下的状况出发,提出了一套建设性的建议。值得一提的是,杨福泉教授的观点,对于云南其他地方,同样有启发。如何让我们的文化传统,与当代的旅游发展结合,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丽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可能会出现在其他地方,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丽江商界的纳西族妇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近代丽江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大量的丽江纳西族妇女积极参与了丽江商业的发展进程,她们如火如荼的商务活动不仅为丽江商业的发展作出了特有的贡献,而且这些活动还有机地构成了纳西族经济史研究中不可忽视和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纳西族商妇成...  相似文献   

10.
丽江古城位于海拔2400多米的滇西北高原上,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丽江古城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是中国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有民族特色、仍在发挥城市功能的古城镇之一。丽江古城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现有本地居民6200多户,其中纳西族居民约占90%。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2次会议上,丽江古城以“保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结合的  相似文献   

11.
丽江兰     
陈丽萍 《今日民族》2002,(11):54-56
走进丽江,如同走进神圣的殿堂。通透圣洁的蓝天、古朴壮观的木王府、令人神往的小镇古城、长年不化的玉龙雪山等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神秘悠长的东巴文化、旋律优美的纳西古乐乃至“鬼才”宣科的奇妙经历,无不深深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游客,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1999年丽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丽江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木基元 《思想战线》2002,28(3):68-70
民族服饰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纳西族服饰流变的研究和纳西族服饰的传承推广 ,为各民族服饰的保护传承提供了一个范例。继承、创新是弘扬民族服饰文化的根本 ,要以文化互动的视角和观点 ,正确认识民族服饰的重要价值 ,搞好舆论宣传 ,并与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走与旅游同步发展的道路。从实际出发 ,采取分类指导、全面启动的原则 ,从而加快与世界的接轨 ,是我们传承和发展民族服饰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3.
来过丽江的人都知道这里居住着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纳西族,很多人被纳西人建造的丽江古城的美折服,很多人为纳西人演奏的纳西古乐倾倒,还有很多人被纳西人书写的远古的象形文字吸引着久久不愿离去……  相似文献   

14.
纳西族有二十三万人,分布在云南省的丽江、宁蒗、永胜、中甸、德钦、鹤庆、剑川、兰坪、贡山和四川省的盐源、盐边、金矿、木里、巴塘以及西藏自治区的察禺、芒康等县,其中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为最多,约有十七万人。纳西族的名称较复杂。自称、互称和他称共有十多个。解放后本民族的土司头人,曾利用这种情况自立名目,造成混乱,在有些学者笔下,也往往将不同称谓混为一谈,引起歧议。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从纳西族的社会历史和语言的角度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李云芳 《创造》2015,(3):68-69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川、藏经济文化交汇带,是东巴文化的发祥地,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是一个集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于一体的世界三遗产地.这里曾是唐朝、吐蕃和南诏的“逐鹿”之地,亦是忽必烈率蒙古十万铁骑南征大理国的“元跨革囊”之地.是以“土地广大”、“传世最远”、“富冠诸土郡”,并以“知诗书,好礼守义”而著称的丽江木氏土司的发祥地,还是红军长征经过、渡江之地,滇西北革命的摇篮.  相似文献   

16.
甘雪春 《思想战线》2001,27(3):82-87
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80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大批西方学者得以前往丽江,对纳西文化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他们或与纳西族学者进行合作科研,或是直接进入纳西村寨进行田野调查,用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对纳西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如杰克逊、孟彻理以及8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西方年轻人类学家,他们在纳西族的宗教哲学、婚姻家庭、亲属关系、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论丽江古城的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丽江古城地处滇西北高原海拔2400米的丽江盆地中部,四周环山,具有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其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是国内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古城镇之一。丽江古城总面积3.8平方公里,现有土著居民6200户,25000人,其中,纳西族居民占91%左右。公元l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2次会议上,丽江古城以“保存了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的结合,历经‘2·3’七级地震后,基本格局不变,核心建筑依存,恢复重建如旧,保存了历史的真实性”的整体评价列入“世界文…  相似文献   

18.
《今日民族》2011,(3):20-24
玉龙县作为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集“三江并流核心区——老君山”、“东巴文化古籍”、“丽江古城——白沙古镇”的三项“世界遗产”桂冠于一身,同时还拥有宝山石头城、白沙壁画、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等丰富的人文资源。玉龙县委、县政府立足于文化资源富集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文化兴县”战略,全力推动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丽江纳西族的洪水神话,以其鲜明的民族特点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我国南方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洪水神话,都讲到当人类遭受洪水浩劫时,人间只剩下一对兄妹,后来由于兄妹结婚才得以重新繁衍人类。丽江纳西族的洪水神话,则把兄妹结婚视作导致天神发怒而发动洪水荡灭人类的原因。洪水后人间唯一剩下的男子从忍利恩,寻找天上的仙女衬红褒白作配偶后,人类(民族)才得以重新繁衍。天界与人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丽江纳西族洪水神话特点的形成与纳西族先民  相似文献   

20.
陈坚 《今日民族》2009,(7):34-37
纳西族人民世代居住在风景秀美的丽江地区,山水怡情,创造出纳西族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孰古精神”则是纳西族人民自古以来的精神生活写照.这种精神反映在生活中便是一种务实平和的人生态度。在过去的数百年间.丽江纳西族创造出其独特的城市营建方法和园林文化样式,它作为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城建、园林文化形式被人们所喜爱,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