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和老伴儿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不管是从脾气、性格、饮食乃至出生地,都有比较大的差距。 我是南方人,她是北方人;我喜欢吃米饭,她喜好面食;我比较瘦,她身子胖;我爱动,她喜静;我生活有规律,她向来随心所欲;我是急脾气,她是慢性子;我性格外向,她内向;我兴趣广泛,她什么也不好;我爱说爱笑,她少言寡语;我心直口快,她四平八稳;我千活快、见效果,她动作慢、不出活。  相似文献   

2.
雷茂盛 《党课》2010,(8):84-85
我曾经在姥姥家寄养过五年,被姥姥赶出家门的那个早晨,母亲正在奋力地挥动扫帚打扫院子,她不说话,也不回头看我,但我明显地感觉到她在哭泣。我喊了一声妈,她就遭了电击似的蹲在地上大哭起来。我知道,姥姥是不想供我读书才把我赶出门的,但妈妈不会,再穷她也不会让我辍学。  相似文献   

3.
装作看不见     
隔壁的一对夫妇,无论什么时候,两人脸上都溢满笑容。那份幸福感辐射过来,让我更加感到我婚姻的不幸,我和老公每天都为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一天,我出去买菜,很巧,她也是一个人出门买菜,因为她老公出差了。我不禁向她诉说我婚姻中的种种不快,听我说完后,她问:“你还爱他吗?”我想想说:“应该还爱吧,如果他把那些毛病改掉的话。”她呵呵笑了:“爱了,就装作看不见。”  相似文献   

4.
周莲娣 《求贤》2013,(10):64-64
日前,一位女士找我咨询。说她母亲承租的公产房,在她母亲去世后(她父亲早于其母死亡),被她弟弟强占了'问我怎么办?我告诉她,协商协商,或者找中间人协调协调。这位女士说,协商了,但无济于事。我说那就没办法了。因为,目前我市的现实是公产房承租权纠纷房管局不管,法院也不管。  相似文献   

5.
在周一升国旗仪式上.我不经意间发现了二年级一个女生奇怪的举动.她没有佩戴红领巾,却也像其他少先队员一样,举起右手,庄严地行着队礼。我很惊奇,走到她的身边,认真地看了看她,她瞟了我一下,仍然严肃地行着队礼.好像根本没有看见我一样。  相似文献   

6.
念春的母亲叫春花。我和春花是在1976年认识的。我们在一个厂上班,她的成分不好,父亲曾在国民党政府里做事,解放后被镇压。因着这种关系,厂里的人都不敢和她太接近,她也不爱和人说话,从早到晚只顾闷着头做事。她的寝室和我的寝室隔不远,我经常到她的寝室里去看她,还把从家里带来的好吃的送给她。我只读过两年私塾,不认得多少字,她小的时候家庭条件比我好,认得的字也比我多,我每次去找她,都借口向她学认字。她教得很认真,一年下来,我已经能够看书读报。作为回报,我经常随她回家帮她做家务。她的家在湾址镇,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哥哥前几年倒插门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她母亲有严重的风湿病,行动不方便,春花每隔一个星期回一趟家,帮母亲准备好下个星期的米、菜和柴禾,还要担水把水缸填满。我和春花好上后,担水、劈柴的事都由我来做。就这样,我们相互帮助着,彼此信赖着,爱情的种子开始在我们的心里悄悄萌芽。  相似文献   

7.
我的表姐任晶晔是一位俄籍华人。她是我姐夫的姨表妹,以前我们并不相识。上世纪80年代,我调到北京工作以后,经过姐夫、姐姐的引见,与她、特别是与她的母亲王一有了较多交往。在接触中.我逐渐了解到她的一家以及她的父辈们革命而坎坷的经历,使我深受震撼和教育,感慨良多,不由得对这个“国际共产主义大家庭”,产生了崇敬之情,同时也萌发了同情之心。  相似文献   

8.
闲谈中,一位入党时间不长的青年朋友告诉我,她在一年中两上五台山,一次是开会顺便许了个愿,一次是专程去还愿。她还告诉我:她喜欢拜佛,也挺信的。看我一时没反应,她便问:你信吗?我说:“我从来不信神呀鬼的。当了这么多年党员,我是真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此言过后是片刻尴尬。我猜她当时一定会想:现在怎么还有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9.
合欢树     
史铁生 《党课》2013,(14):112-114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相似文献   

10.
芳邻如花     
马亚伟 《党课》2014,(24):87-88
搬家那天,我抱着一箱书朝楼门走去,远远看见一个穿着漂亮的女人花枝招展地走了过来。她见到我,小跑了几步,赶忙去给我开楼门。我说谢谢,她笑笑说:“不用谢,我也住这个楼,以后咱们就是邻居了。”通过交谈得知,她就在我们楼下住。  相似文献   

11.
商艳燕 《党课》2012,(13):103-104
一直觉得,母亲是离我最近却又是最远的那个人。小时候觉得她重男轻女,对弟弟过分的溺爱让我与她越来越疏远。长大一些,不喜欢她的市井俗气,不喜欢她胖胖的身材。即使有与她单独相处的时间,我也装作读书,很少与她谈心事。她不会拉我的手,我也不会陪她逛街,而依偎更是让人难以想象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我是在与来自家乡的几位作家朋友的聚会中认识孔延利的。朋友们说她是诗人,是近年来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不少实绩的一个青年诗人。于是我请她朗诵一首近作让大家听听,延利沉吟有倾,就站起来朗诵了一首即兴创作的小诗。她的敏捷文思,她的从容淡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延利不时把她写的诗寄给我看。这一来,便让我这个平日读诗不多的人,有幸沐浴诗歌的光芒和温暖。  相似文献   

13.
重访张也     
2001年12月21日,我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七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再一次见到著名歌唱家张也。因为自她小时候起我就喊惯了她“也姑娘”,那天也就随口喊她:“也姑娘!”她连忙答应,并亲热地和我合影、寒暄。后来她妈妈也专程来看我,不幸的是我的好朋友、张也的爸爸已病故,要不我们可以来个北京大团圆。说来我家与张也家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先是我认识张也的爸爸,而且在工作中结成了好朋友,而后是我儿子唐湘岳采访了他的女儿张也,并向我谈起他写“花鼓嫩秀张也”的经过。他将稿子给我看了一遍,我说我认识她爸爸。没几天…  相似文献   

14.
魏杭州 《党课》2012,(3):105-106
母亲生病了,弟弟打来电话说,母亲已不能下床,整日在床上躺着。放下电话,我马不停蹄地奔回家。病床上,母亲明显瘦了许多。看到我,她泪流满面。我安慰她好一阵子,她才逐渐平静下来,嘱咐我自己拿吃的,说赶了七八个小时的路一定饿坏了,并喊弟弟赶紧给我做饭……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渭源县优秀教师李建新,教书20年,其中18年间月工资只有40元。他对记者说:“今年我们村的朱艳霞考上了大学,我举杯祝福她,她深深地鞠了一躬,那时我看到她泪流满面。”在《南方周末》看到这段文字,我也默默鞠躬,我也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16.
散步     
莫怀戚 《党课》2014,(24):124-124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相似文献   

17.
真诚难,要求名人真诚似乎更难。不过,采访毕淑敏和崔永元是个例外。 去年,我将专访毕淑敏的稿件发给她审阅,她在回复的邮件中写道:“我的北大心理学博士有学历、无学位,别弄错了,误导读者。”不一会儿,她又不放心地拨打我的手机,强调道:“我博士学历事最好别写,要写一定要写实。”文章见报时,我特意引用了她“无学位”的原话。  相似文献   

18.
我女儿高中毕业不久就拿到了驾驶证。大学毕业后,她远嫁新加坡。今年暑期回家探亲时,我发现她居然不再驾车了。难道她在新加坡不开车?  相似文献   

19.
到曼哈顿的一位朋友家做客,刚好他上初中的女儿安娜在家。我与安娜聊起了她的未来,她非常明确地告诉我,她希望将来学医,而且希望学儿科。  相似文献   

20.
“曼巴,我知道我的病是不会好的,但我还是想见见你,请帮帮我,让我痛痛快快地喝上一口奶茶吧。”当小田“曼巴”亲手给她服下药后,奇迹出现了。她真得一口气喝下了一小碗奶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是一位患晚期食道癌的藏族老阿妈,为了能最后见一面曾为她治过病的曼巴,专门让儿子骑马40多公里去接田青春医疗队队长田旭给她治病。老人已把那个几十年来为她和牧民们治病的老田“曼巴”深深地印在了她脑海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