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印尼战略伙伴关系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北炎 《东南亚研究》2007,(1):35-38,50
2005年中国与印尼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两国关系新的里程碑.自此,两国关系打开了新的一页,向全方位、多层次和多渠道方向发展,但经贸关系的发展仍然是两国的重点,中国将加强对印尼的直接投资.当前两国关系还存在一些障碍,印尼国内还存在排华因素,须要努力防止排华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中韩两国关系自建交以来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但近些年,两国关系由"暖"变"冷",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韩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认知,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或避而不谈,而应积极加强对韩公共外交,促进两国友好关系顺利发展。韩国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中韩两国关系良好发展的意义不仅局限在两国关系上,它对于改善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局势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主要就韩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认知及其对中韩关系所起的负面影响作用以及应对之策,做简要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简讯     
我所举行中印(尼)关系问题研讨会 今年3月中旬,我所举行中印(尼)、关系问题研讨会。与会者回顾了印尼同中国断交以来两国关系状况,对两国关系最新发展的世界和地区背景、印尼的战略意图和促成两国开始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国内外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充分评价中国印尼关系正常化的意义和影响,展望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以及正常化以后的中印(尼)关系前景。  相似文献   

4.
大国外交是中国外交中的重要环节,中关关系更是中国大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不论是对中美两国,还是就世界影响,两国关系在新世纪里被赋予更多的意义。梳理新世纪以来中国对关外交思想,对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稳定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是友好邻邦。两国建交25年来,两国关系在两国政府和民间的共同维护和推动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来源国,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两国互为对方最大留学生来源国;两国年人员往来已突破1000万人次……由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两国关系常常被学界、外交界描述为创造了外交史上的奇迹、树立了和平  相似文献   

6.
中韩建交二十年间,两国关系取得了迅猛发展.以中韩建交为主要标志,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目前,中韩关系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既存在重大机遇,也面临一些挑战.相比于经贸领域的广泛交流和深入发展,中韩在政治安保方面的交流与互信尚存“短板”.另外,中韩在一些历史问题、海洋专属经济区划分问题、遣返“脱北者”问题上也存在一定的争议.这些争议往往受到各自民族主义情绪的冲击和影响,极易造成中韩民间感情的相互对立,最终不利于两国关系民意基础的建构.对此,中国应当在充分总结中韩关系发展历程及经验的基础上,做好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不断推动两国关系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5年中国与印尼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关系加快向全面、稳定和高层次方向发展.但是,两国关系在经贸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摩擦和障碍,需要双方加强互信去解决.如何把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推向新阶段,需要两国政府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与协定和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印沙两国关系迅速发展,经济上的互补以及应对印度洋非传统安全的共同需要成为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因,但因宗教信仰、安全利益考量上的差异,以及域外大国等因素的影响,印沙两国在军事和战略领域尚难以形成“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印沙关系发展将对中国能源安全和战略利益等方面产生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根本方向。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就是要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不断丰富中...  相似文献   

10.
《当代韩国》是在中韩建交一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中心和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共同策划,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筹办,率先出版的两国民间学术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定期出版物。其宗旨在于“不仅要帮助中国的读者了解韩国的过去,而且更重要的是向他们介绍当代韩国的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以适应两国关系的新发展”。经过17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田中角荣将中日问题放在两国关系百年发展史的视野中进行审视,从与拥有众多人口的巨大邻国发展关系以保障远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长远目标,并提出了日美中"等腰三角形"的战略思想.同时瞄准中国的资源和市场,以获取现实的经济利益为近期目标.田中角荣的中国观具有典型的为实现国家利益而善为己谋的现实主义政治家风格.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中德之间发展长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条件与背景,指出中德关系目前正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构筑着眼21世纪的长期稳定、全面、密切的合作关系是当前两国关系的最大特点,也是中德领导人发展两国关系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相似文献   

13.
韩中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分别经历了"发展阶段"(1992~1998年)、"构建阶段"(1998~2003年)、"提升阶段"(2003~2008年)等三个历史过程。现在,两国关系已经开始进入"强化阶段",即"充实、拓展两国关系内涵阶段"。中国外交部韩半岛事务副代表徐步对韩中建交20年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他指出:"在过去二十年间,两国加强了政治互信和战略沟通,韩国是第一个承认中国的完整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两国间人员往来十分频繁,在处理国际和区域问题时始终坚持相互沟通与合作的原则。"建交21年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飞跃发展,但在诸多领域仍存在矛盾、摩擦。因此,本文在回顾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摩擦,并为消除两国关系未来发展障碍提供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6年以来,中国国内开设韩国语专业的学校和韩国学研究机构快速增加,与韩国学相关的各种学术活动也非常活跃。研究领域的扩张表现为中国的韩国学研究倾向于广义的韩国学。韩国学相关著述特别是关于韩国学的硕、博士论文增加的幅度较大。学者们的研究趋向综合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前沿课题和现实问题,更加贴近现实社会和生活,科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得到了更好的诠释。中韩学者间的交流异常活跃而且更趋理性化,为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合作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完善韩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立足于“求同存异”和“和而不同”精神上的两国共同发展是摆在两国面前的时代课题。2013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韩中首脑会谈,宣布两国将加强“人文纽带”。可以说这是努力跳出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热潮,将两国关系朝着更高层次深化和发展的尝试。系统化的人文交流将为加强相互信任、构建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作出贡献。不过,中国的人文交流是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角度出发予以推进的,强调人文传统可以说是在以中国未来规划为目的的文化方面的努力。并且,其中心是名为“中国模式”的新普遍主义。站在韩国的立场上,应该考虑到这一层面,从战略高度推进人文交流。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92年8月24日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迅速发展。目前,中韩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一些新问题。中韩两国如何正确认识和共同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是将面向21世纪的两国关系推向新高度的关键。以1991年...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德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主要特点,即:对中国的所谓崛起心态失衡、以意识形态划线,以及无视历史事实曲解中国政策、干涉中国内政。文章认为,这些负面报道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形象,也损害了德国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中德双方共同利益的发展。希望德国媒体能相应地调整对华态度,以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评论为中德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斯里兰卡的交往历史悠久.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双方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并呈现出经济联系促进政治交往、政治交往转而带动经济交流的特征.进入21世纪后,两国在各个方面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略论韩中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结 论 去年是韩中建交10周年。1992年8月24日韩中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迅速发展,朱镕基总理去年3月28日对正在中国访问的时任外交通商部长官崔成泓说:“建交10年以来,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迅速发展,像中韩关系这种发展速度在世界各国双边关系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 正如朱镕基总理所提到的,过去的10年里,两国关系在外交、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取  相似文献   

20.
加深中韩关系发展学术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深中韩关系发展学术交流姜汉章中韩建交两年多来,经过双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两国关系的诸方面,从经济、政治到科学文化交流,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韩两国关系中呈现出发展的生动局面,它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中韩两国人民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