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培育公益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养成感恩、互助、友爱、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德育价值。知行合一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结合,是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第一要义。我们要通过强化大学生公益认知和公益实践,达到知行合一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2.
余纯 《人民论坛》2012,(23):198-199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关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关系的重要论述,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也一直是其后仁人志士修身持家、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从伦理学和科学实践层面看,探讨"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对于促成人们的道德信念、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鸿  刘汉利 《前沿》2014,(1):50-52
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它是道德认知的情感向导和知行合一的意志桥梁,增进道德认同是培养社会成员亲社会行为的根本途径。当前,社会规则意识薄弱、社会归属意识迷茫、社会责任分散、社会支持体验缺少、社会回报机制缺失、社会实践教育不足等现实因素制约着亲社会行为的道德认同。为加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需要针对这些现实制约因素构建有效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4.
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服务社会始终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服务社会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青年成长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青年通过服务社会,把科学知识、政治意识、道德和法律知识等融入社会实践,转变为自觉奉献社会的行动力;在社会实践中修德,提升道德修养,促进道德实践;增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培育新时代青年的"人民主体"意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觉悟。作为新时代青年服务社会的重要路径,公益活动通过道德关怀的内在机制,促成青年公益施助者道德情理相容、道德知行合一和推动个体德性向关系德性迈进,从而在个体道德心理层面促进了青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知行合一在认识论中是绝对错误的,在伦理学中,它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从道德认知走向道德行为,实现道德的知行合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知、情、意、行的配合与一致。而道德意志作为道德知行合一的心理保障,是实现道德行为的动力。孟荀对于道德意志的研究,为道德知行合一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论据。意志是由人的意愿与人的毅力构成的,其中毅力是从道德认知走向道德行为的动力;意愿是道德认知走向道德行为的方向性把握。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道德教育应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密切结合;与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密切结合;与学校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密切结合,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同时,应加强大学生道德实践,使之做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有着许多相似相通之处。中西方文化和哲学的相互融合,有利于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思想助力。当前,我们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联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文涛 《传承》2010,(36):57-59
《论语》不仅对学习道德知识的内容、态度和方法作了重要概括,而且对如何进行道德实践作了论述,强调了学习知识和积极实践的有机统一即"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挖掘和整理这方面的思想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幸福而自觉地内化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所形成的内在约束。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从对人应该怎样存在、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才能成为好人这个自我认识最核心问题的深思,结合对外在社会客观要求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身,充分发挥主体性,而对自身的约束。道德自律的形成应主要解决两个大问题:道德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实现道德自律应解决好四个统一:道德自省与道德评价相统一;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统一;“德治”与“法治”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前进》2015,(12)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治国理政的铸魂规约,是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应该成为全民的自觉遵循和道德习惯。践行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爱国敬业、崇德向善、遵纪守法、积极向上,以何种载体立意破题、落地生根,以何种方法凝魂聚气、知行合一,从上到下、各级各地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运城市盐湖区整合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以德政、孝行实践为抓手,内容接地气,载体聚人气,主题可学可行,干群入脑入心,奖德励孝、实践养成、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1.
公安机关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德育教育对公安院校学生的重要性.在公安院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西方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素质;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做学习的主人,对自己和社会负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运用多种教学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根据英语教材,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加强德育渗透,结合所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陈业林 《桂海论丛》2007,23(2):49-51
政府权利的来源、政府责任的构成及行政人员人格的二重性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道德责任,其内容有:保障个人权利、提供公共物品、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发展。政治制度的道德化、道德责任的制度化及行政人员的道德化是政府道德责任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完善道德立法,完善道德立法最主要的是要完善社会家庭生活领域中的道德立法;完善职业道德立法;完善社会公德立法。完善道德立法,并不是混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更不是用法律代替道德,只是在社会转型期,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去调整道德无法调整的范围,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14.
王克勤 《思想战线》2005,31(6):133-136
公司治理中的道德机制是公司治理结构稳定的内在要求,是一套非正式的制度安排。道德治理机制借助道德权威以维系其道德治理的秩序,它通过一系列原则、运作方式、自身调节来实行其运行,并经过道德体验来对机制进行优化以实现其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paper draws on Kohlberg's tii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and on an empirical research conducted with leaders (two women, two men) in Venezuelan urban working-class communities. The leaders were repeatedly interviewed during a two-year period,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leading their communities. Those narrative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with them. Based on these grounds, two interrelated products were constructed: (1) Three moral dilemmas to be used in educational discussions with community leaders such as members of organized community groups; civic volunteers, officers from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working with communities, and (2)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the sense of community in urban working-class communities. Finally, it argues about the need of balancing the current approaches of moral development, through a stronger emphasis on the community dimensions of that sense and its consequences on leadership.  相似文献   

16.
浅论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品慕 《桂海论丛》2005,21(6):84-86
高校教师面对思想活跃、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青年学生,教师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言行举止、处世方法无不感染和熏陶着学生。而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也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要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对高校教师加强奉献精神教育,建立师德考评制度,树立师德光辉典范,与时俱进地开展师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学分制管理体制下,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已成为不争事实。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德育生命线地位被虚化而没有得到落实;二是学分制下学生的德育目标如何合理确立以及实现却始终是一个难题;三是没有形成开放的德育思想。而坚持德育首位,落实德育为先的理念是解决德育低效的前提;实事求是,合理分居设置学生的德育目标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树立开放德育理念,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道德滑坡的原因和道德中国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进入了漫长而痛苦的社会转型时期 ,构建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伦理道德逐步走向崩溃 ,加上中国传统的谋略文化、游民文化和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对道德的破坏 ,使今日中国进入了一个道德缺失的时代。道德缺失极大地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中国社会的进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完成现代化 ,必须提倡共产主义道德 ,遵守社会主义道德 ,吸收古今中外的道德精华 ,重建道德中国。  相似文献   

19.
刘光斌 《桂海论丛》2009,25(2):85-88
文章从生态学的视角探讨公民道德建设问题.指出:公民、各种社会因素与制度三者一起构成了公民道德建设的道德生态系统,分析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坚持公民道德建设的生态学分析方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