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形势下侦查思维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思维方法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决定性的指导意义,侦查活动也不能离开思维而存在。所谓侦查思维方式,是指侦查人员在把握侦查客体的活动中进行思维的模式,是侦查人员认识对象世界的思维工具,也是其侦查目的得以实现的思维手段或方式。[1]侦查思维,主要包括侦查主体在侦查过程中对犯罪人、犯罪事件的认识活  相似文献   

2.
思维方法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决定性的指导意义,侦查活动也不能离开思维而存在。所谓侦查思维方式,是指侦查人员在把握侦查客体的活动中进行思维的模式,是侦查人员认识对象世界的思维工具,也是其侦查目的得以实现的思维手段或方式。侦查思维,主要包括侦查主体在侦查过程中对犯罪人、犯罪事件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3.
方法是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采用的方式或手段。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过黑格尔《逻辑学》里的一段话:“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①小平同志在长期的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始终不忘摸索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参予社会事务的积极性的手段,孜孜不倦地。探求着对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从而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独具特色的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这种科学方法是小平同志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运…  相似文献   

4.
必然和自由是一对哲学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既是一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范畴,也是一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必然和自由范畴,既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关系,也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关系;既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了人对社会的关系。所谓必然,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规律性,即客观世界存在的、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所谓自由,首先表现为人的一种内省体验,  相似文献   

5.
谢丹桔  欧艳辉 《传承》2012,(24):28-29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其主要特点是讲实践的过程表现为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自由与必然的对立统一。萨特的人学辩证法只讲自由、认识和主体,而不讲必然与客体,只讲头脑中的辩证理性,而不讲客观世界的辩证规律。分析两者的异同,对于搞清楚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与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具有同一性。世界可以划分为物理形态世界与价值形态世界。劳动既有改变物理形态世界的意蕴也有改变价值形态世界的意蕴。在价值论的视域中,物只有客体尺度;而人既有主体尺度,也有客体尺度。客体及其属性与主体尺度相符合、相一致的性质固然属于价值关系;主体及其属性与主体尺度相符合、相一致的性质同样属于价值关系。前者可以称为手段价值关系,而后者则可以称为目的价值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既有纯粹的物理关系,也有手段价值关系和目的价值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并不改变事物的物理形态,而是改变事物的价值形态。具体劳动改变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手段价值关系,抽象劳动则改变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目的价值关系。抽象劳动的物化凝结为商品价值,意味着商品价值在本质上是物化了目的价值关系。在此意义的基础上,劳动凝结的价值,无论是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属于价值论意蕴中的价值范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哲学界就认识客体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正确看待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作用,以及在确理解认识的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者,客体是指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世界,是主体的认识的对象。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8.
我们认为,认识客体从认识论意义上讲,并不是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广袤的物质世界的任何事物,而是指在客观现实中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发生关系,与认识主体的内在知识结构、性质以及目的和愿望相对应的那一部分物质世界。换句话说,认识客体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选择的结果。没有同主体发生认识和实践关系,在认识主体选择  相似文献   

9.
略论主体认识结构及其特点陈晓龙长期以来,我们对主客体问题的研究,只注重和强调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意义,忽视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主体认识形式在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这就必然使我们在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过程中,一方面在理论上把认识、反映只...  相似文献   

10.
<正> 认识论又叫知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其基础是唯物主义、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在任何认识过程当中,都可以区分开三种要素:认识主体或认识者、认识客体或被认识者以及认识活动本身。例如,在科学实验当中,科学家就是认识主体,被研究的自然现象就是认识客体,科学家观察对象,分析数据,形成思想的过程就是认识活动。这三种要素就构成一个认识过程。也可以说,认识论就是关于这三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其中,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记者: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按照人的内在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二者是统一的。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就会在现行教学和考试实践中发现一曲新的问题。蒋超:的确如此。我觉得现行教学和考试实践中,似乎也存在一种“单向认知”的观念和行为。这种“单向认知”的观念和行为尽管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表现形式不同,但结果都导致了主体和客体一定程度的分离。记者:如何认识教学中的“单向认知”?蒋超:可以这么说,作为主体的人只是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客体、改造客体,而忽视了对象本身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真理和谬误是人和人类这一认识主体能动地反映认识客体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两类不同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中经常存在的一对矛盾。真理和谬误也同世界上其他任何矛盾对立双方一样,一方面互相排斥、互相对立,有质的区别;另一方面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有紧密的联系;而且由于两者之间的又对立又统一,还在一定的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0页)  相似文献   

13.
认识论是哲学的基本内容。它着重研究人的认识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为了科学地说明认识论的一系列理论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构成人的认识活动的诸要素及其结构。可是,恰恰在这个基本问题上,我们过去研究得很不够。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从理论到现实的许多问题也必然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比如,直到现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都把认识规定为主体对客体或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按照这个规定,构成认识要素的就是主体和客体两项,反映则是主体的活动结果。这个观点能全面地说明人的认识发展吗?显  相似文献   

14.
解放思想具有必然性,是认识世界的必然要求、改造世界的客观需要、人的发展的应有之义、社会进步的内在需求;解放思想需要具备诸多主客观条件,除了适宜的社会制度环境、宽松的社会舆论氛围、有效的政策措施外,就主体自身思想状态来说,还包括冲破教条主义桎梏、摆脱经验主义羁绊、培育创新思维方式等基本要求。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是辩证统一的,其中内在统一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表现在认识目标一致、实践价值一致、承载主体一致等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的理论基础,为新时代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提供了共同的理论主题、认识目标、价值目标和基本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杨红 《求索》2010,(9):112-113,111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隐喻使用的触发机制是施喻者这一认知主体通过联想和想象等认知思维过程对目标域的认识和思考;隐喻使用的主体自洽原则即施喻者所认定的隐喻的始源域与目标域在内在或外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相容性;概念合成是隐喻及其意义的建构过程,是认知主体经过自洽过程的自洽结果,包含连接、冲洗和合流三个认知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评课是主体依据一定的教学观和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客体的价值所作的判断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育学生学科素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评课具有诊断、调控、激励和导向功能。理念不同、视点不同,必然引领教师教学努力的方向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人。从它的结构来看,有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的场合,两者是区分的;但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是以工具为中介的。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教学活动中的认识结构与一般的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构一样,是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中介工具组成的。但是,它有其特殊的规定性。教学活动中主体…  相似文献   

18.
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华前 《前进》2005,(3):49-51
实践的发展、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必然要求中小学德育注意观察外部世界的发展,紧紧围绕时代的任务和党的政策,从德育客体、德育载体、德育方法等方面,积极探索新思路。 一、更新德育理念,重视德育客体的主体性 更新德育理念,主要是指改变我国传统德育片面  相似文献   

19.
论无意识认识胡敏中我们知道,认识就是认识主体通过认识工具观念地再现、接收和把握认识客体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观念形态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达到了主体和客体在观念上的统一。人是认识的主体,人之所以能成为认识主体,就在于人在认识中...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评公民参与协调机制,是指国家、政府和社会团体对公民参与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评取向盲目性和不规范性进行调控的机制。它由协调目标、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和协调手段四部分组成。我国公民参与协调机制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协调主体的协调能力不足、协调客体素质有待提高、协调目标模糊和协调方式不当等问题。创新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评公民参与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多方共同参与协调的多元主体结构,不断地提高协调客体的政治素质,建立健全协调制度和创新协调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