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际法与人本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法上建构人本秩序是国际社会发展的重要倾向,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国际法的许多新发展正在昭示着国际社会对人本秩序的肯定性态度。由于人本秩序关注的是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人",因此它会与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发生冲突。这个矛盾不能否定人本秩序作为国际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我国的法制建设在宏观的理论布局和具体的制度实践层面都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有序化的发展阶段。从法治中国赖以存在的法治精神的具体要求来看,所谓的依法治国以及法治中国建设,最后在法治实践中都要体现为法治秩序。也就是说,各种关于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政策原则……,说千遍、道万句,最后要落实到事实上。其中,根据法治的价值要求建  相似文献   

3.
屈永华 《法学研究》2012,(5):191-197
准五服以制罪虽然将儒家礼教的条文纳入法律之中,但与儒家礼教精神却是相背离的。儒家礼教的精神、合乎社会实际的家族伦理以及法律应有的公平正义在准五服以制罪的实践中被严重扭曲。准五服以制罪的表层原因是为了维护与君权相通的父权,深层原因则是迫使家族承担自我约束与管理的责任,从而有利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调解制度及其实践深受儒家法律思想的影响,是我国特色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以儒家法律思想传统为视角,探寻调解制度的思想根源及其在现代化社会中面临的难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调解制度的重构。  相似文献   

5.
在哈耶克的社会发展观中,中心论题是人类合作之扩展秩序,这个秩序又被归结为自生自发秩序,而自生自发秩序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自由、竞争和规则,其基本含义就是在一般性规则之下通过社会主体之间的自由竞争以推进社会秩序的演化。其中,自由是核心,竞争和规则都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因而三者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等同的,共同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自生自发秩序理论。同时,哈耶克强调的竞争是基于自由市场的竞争,规则则是基于一般契约的法律,哈耶克毕生都在阐发市场竞争和抽象法律这两个基本机制是如何保障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不断扩展的,因此,哈耶克的扩展秩序研究体系又可形象地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它为我们理解哈耶克的社会发展观以及探究社会秩序的扩展基础等问题提供了基本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6.
任喜荣 《当代法学》2021,35(3):33-42
民法典的编纂和颁布受到了宪法理论研究的持续关注.宪法学对于民法典表现出从立法技术、制度结构到制度精神的至少三个层面的理论关切.对此,民法典也进行了系统性回应,包括确认宪法的法律位阶秩序、巩固宪法上的国家基本制度以及重申宪法共识等.宪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虽有显著区别,但就国家宪法秩序的建构而言,在相互尊重和保持自...  相似文献   

7.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利益。利益冲突形成了利益秩序,即各个不同主体在社会中实现利益的顺序。和谐社会应当实行"社会利益优先型"的利益秩序。  相似文献   

8.
9.
论文构建起一个产权与治理相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来自中部地区M县三违现象的案例分析,指出违建现象涌现是地权分割与基层治理能力弱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地权分割为灰色土地市场的兴起提供了制度空间,外部利润诱使着利益相关者持续地参与违建活动;另一方面,基层治理能力弱化为地利分配秩序固化创造了行为空间,地方性谋地精英控制着违建利益的分配秩序。研究还表明,地权单元和治理单元的不对称是违建现象发生的制度根源,且地权单元和治理单元交互地发挥着作用,这个综合的制度互动系统塑造了违建活动的多元空间。因此,应当重构地权单元与基层治理单元间的关系,正视城市化对集体地权秩序造成的冲击,以促进地权渐进式发展与治理变迁的良性互动来化解违建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10.
儒家学说通过一整套身份等级和道德话语的建构,有效地维护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秩序。之前的很多研究都认为,基于身份等级和道德话语的秩序建构落后于基于自由、平等和权利话语的契约建构,历史是一种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但是,纯粹的自由平等契约依赖于一个全能型的公共权力或一个信息完全的社会,这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同时,自由主义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宣称的平等缔结契约的机会与能力也并不成立。通过自然身份和道德话语的建构,儒家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契约模式,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传统中国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合作。在现代社会中,身份并没有褪去,反而变得更为复杂。基于身份、道德和契约的考察,有助于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的阐释可能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资本是当代法治秩序的重要动力和支撑 ,但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我国当下社会资本却出现了异型发展的局面 ,严重制约了法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建立。而民间社会组织不仅能够抑制社会资本的异型发展 ,也是促进社会资本重建的重要力量。因此 ,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 ,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组织的功能 ,从而推进中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2.
Social Issues of Law and Orde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14.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防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调动全社会多方面的力量解决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长远战略方针,“重在预防”和“重在治本”是一致的,都是要运用各科综合的手段达到防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寻脉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流动、优才统治、科层组织的影响以及对现代人生活及其观念的改变,可以发现,当代西方才华和无用的幽灵以及无根基的知识缘由驱逐着匠人精神,凸显没有任何个性和生命活性的数据,逐渐边缘化了个体的精神理念、审美情趣以及个人偏好,因而生命在无根之状中无价值性地存活,这导致了精神与人格分裂成了西方现代人的共同病症。如此,透视现代生活,找寻现代社会的新生活进程与确认新的价值坐标,摆脱所谓人的内在、外在能力的挖掘之取向,锁定交易的边界,超越技能社会、技能经济并进而超越由主义的斯密模式和军事化的韦伯模式,解构现代人生活的焦虑感、恐惧感与虚无感,从被遗弃的生存感重新找回、建构自我的幸福。只有认识、批判资本主义文化的病症,才可融入并超越现代社会的历史局限,寻到人自我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阶层认同意识的异化是人们不能客观确定自身所处阶层的特殊现象,对法律秩序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分层差距的合理性对阶层认同意识的影响,要求法律秩序避免阶层利益的严重失衡;分层差距的产生机制对阶层认同意识的影响,要求法律秩序强化多元分层理念;利益分配体制的选择对阶层认同意识的影响,要求法律秩序确立从身份到契约、从计划到市场的利益分配新格局。认同异化转变的关键在于建构阶层地位的文化认同:一是培育具有民主、法治和人权观念的法律理性主体,二是补救偏失的法律文化结构,包括健全法律制度文化和提升法律精神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突破专属某一阶层文化密码的唯一解释,衍生共时态法律文化,实现不同阶层对自身地位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18.
19.
刘生荣 《中国法学》2001,(3):108-116
惩治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 ,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必要之举 ,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当前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的主要特征是 :突发性、暴力性、有组织性和内外勾结型。为了有效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 ,促进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 ,在总结以往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 ,确立科学的惩治与预防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这些对策应包括 :坚持依法、公正和效率原则 ,注重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 ;明确打击重点 ,针对不同性质的犯罪采取不同的措施 ;打击与反腐败相结合 ;化解民事矛盾 ,消除诱发因素 ;打击与预防相结合 ,完善综合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法律·秩序·美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秩序与和谐既是法律基本的属性和价值 ,又是古典美的基本特征 ,所以 ,法律也有其秩序之美。周朝的礼法是这个方面的一个突出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