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山     
《党课》2012,(3):65-65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其中精华部分为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1990年12月,黄山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的评价是: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公元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  相似文献   

2.
《理论建设》2006,(1):F0004-F0004
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铁通)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有独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中国铁通安徽分公司是中国铁通在安徽的分支机构,于2001年4月9日正式挂牌运营。现管辖合肥、蚌埠、芜湖、铜陵、阜阳、马鞍山、安庆、黄山、淮北、淮南、滁州、宿州、毫州、宣城、巢湖、六安等16个地市级分公司。  相似文献   

3.
守住     
当人们来到黄山,总不忘去看看那棵象征黄山之魂的迎客松。也不知几千年了,它就这样在黄山极顶的悬崖峭壁上危险而庄严地站着,忘却时空的流转穿梭,直到站成一种风景,一种品质,一种永恒。  相似文献   

4.
鲁敏 《党史文苑》2009,(6):19-23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从1978年10月到1979年7月,他先后五次阐述了发展中国旅游业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中国旅游经济的思路,特别是1979年7月视察黄山时的重要谈话,集中体现了他的旅游经济思想,也标志着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成熟。邓小平在黄山的讲话为黄山旅游业注入了原动力,30年来,黄山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山仙都歌     
田旭中 《廉政瞭望》2010,(19):68-68
君不闻黄山秀压华岳中, 黄山归来不见峰。 君不闻天下名山貌不同, 何如黄山秀且雄。  相似文献   

6.
登黄山偶感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 5月 17日至 24日在安徽考察工作,期间登黄山并欣然赋诗一首。全诗如下: 黄山乃天下奇山,余心向往久之,终未能如愿。辛巳四月廿五,始得成行。先登后山,再攀前峰,一览妙绝风光。见杜鹃红艳,溪水清澈,奇松异石,和风丽日,山峦起伏,峭壁峥嵘,云变雾幻,豁然开朗,此黄山之大观也。江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更感祖国河山之秀美,特书七绝登黄山偶感一首以记之。 遥望天都倚客松, 莲花始信两飞峰。 且持梦笔书奇景, 日破云涛万里红。 辛巳四月廿七于黄山 登黄山偶感@江泽民  相似文献   

7.
陈志远 《党史纵览》2008,(12):36-40
黄山,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于一身.举世瞩目:粟裕,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大将之首.素有“常胜将军”之誉,中外闻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70多年前.粟裕就与黄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8.
炮台图志     
李树荣 《学习导报》2010,(12):42-42
江阴要塞炮台“江阴要塞”是由吴淞口溯江而上的咽喉,水深流急,两岸山峰峙立,黄山、鹅山锁住江口,东有狼山、福山为其屏障,扼苏州至常熟、福山之线,泰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其炮台分设于大石湾、东台、西山、黄山、鹅山五处。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安徽视察工作期间,兴致勃勃地攀登黄山,并欣然赋诗一首《登黄山偶感》。这首诗的诗前小序,记叙了诗人登山的宿愿,登山的时间,登山的路径,并描绘了诗人登临黄山时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对祖国秀美河山的赞美之情。诗前小序文笔流畅,语词优美,情致深远,句式长短相兼,参差错落,整饬中含有变化;节奏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典雅庄丽,与后面的诗句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一个较为完整而厚重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0.
1957年深秋,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刘伯承元帅因病到黄山疗养,面对巍峨耸立的险峰奇石和变幻缥缈的云山雾海,他写下这样一首述怀诗:“抗日之军昔北去,大旱云霓望如何。黄山自古云成海,从此云天雨也多。”刘伯承戎马一生,很少赋诗抒怀,这首大气磅礴的诗作不仅是他对黄山险峰云海的咏叹,也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为了适应人民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加速对人民解放军中、高级干部的培养,不计名利得失,主动辞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请缨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奠定了新中国现代军事人才培养的基础。但在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中,他却蒙冤免职,  相似文献   

11.
黄山赋     
黄山古称黟山,旧属徽州。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修道,故唐以后改称黄山。黄山雄奇秀美,风景 绝佳,然魏晋以前人迹罕至。自唐以降,黄山之名渐显,游人踪迹渐多。太白李青莲先生游历皖南期间, 曾访徽州、登黄山,留下“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等名篇佳句。明徐 霞客遍访神州名山大川,至此慨然而叹曰:“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及至改革开放,黄山先获世界文 化、自然双遗产称号,再入世界地质公园之选。其绝世美景,益为世人所识,声名远播海内外。  相似文献   

12.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与文化遗产(即双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档次略低于文化遗产(等四种。 我国被列入世界双遗产的有:武夷山、泰山、黄山、峨眉山;世界自然遗产有:武陵源、九寨沟、黄龙;世界文化遗产有:万里长城、北京故宫、重庆大足石刻、莫高窟、秦始皇陵、周口店、承德避暑山庄、北京天坛、曲阜孔庙、平遥古城、北京颐和园、武当山、苏州园林、布达拉宫。世界文化景观有:庐山。中国列入世界遗产有多少@罗冬岩  相似文献   

13.
鲁敏 《党史纵览》2009,(7):34-37
1979年邓小平视察黄山,提出了"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战略思想,有力地推动了黄山旅游业的大发展。今年是邓小平视察黄山30周年,本刊特发此文,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14.
发扬﹃黄山松精神﹄加快两个文明建设步伐虞爱华安徽境内的黄山是世界名山,为国人所自豪。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山峦悬崖绝壁上的黄山松,更是黄山一绝。象征着安徽人民精神风貌的“黄山松精神”,即: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  相似文献   

15.
《先锋队》1995,(10)
江泽民妙序品鉴1988年,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应邀为刘海粟画展作序,亲自德墨挥毫写成精美条屏。现将该序原文录下:序《刘海粟十上黄山画展》杜甫谓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说而今七十不稀奇。刘海粟教授年方九三,十上黄山。啸烟霞,抚琴泉。与奇峰对话,...  相似文献   

16.
1979年7月11日,75岁高龄的邓小平亲临黄山,登上了海拔1800米高的黄山主峰——光明顶,领略了神奇绝妙的黄山风貌,对黄山的开发开放作了重要指示。 一 7月,骄阳似火,已是盛夏。但有“夏无酷  相似文献   

17.
黄山揽胜     
越脸.,...生二留挂罗 圈,佗〕尸尸 雾里游黄山 黄山不露容。 只闻云雾深处, 溅出丁东声。 莫非黄山松魂 在峡谷吟龙啸凤2 或是万解珠泉 泻出莺语鸟鸣? 渐行渐远, 渐近渐清— 竟是黄山石工 拓宽那陡狭的石径。 凿石声声 丁宁声声。 渐行渐远的游人 载满了黄山深情。 天都铁链谣 i)黔薰 使我免于踏空 ;蘸 也锁催 ;螂黔噢 纂黝鬓簿{奏簿瞬 摹豁熟绮努焦薰 揽胜的信念 登临的热诚。 以及高傲无比的 天都峰’ 仙人晒靴 你穿着绿色的解放鞋 像踏一丛草叶; 我穿着白色的回力鞋 如踩一片白雪。 老人们足登松软的布鞋 健步跨上层层石阶; 姑娘们脚…  相似文献   

18.
《江淮》2008,(10)
1979年,在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之际,一个伟人将一个伟大的机遇带给了黄山。回顾黄山走过的30年历程,感受黄山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代伟人邓小平徒步登山的足迹,听到"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那振聋发聩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周珩  永和 《党建文汇》2001,(7):46-46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5月17日至24日在安徽考察工作期间登上了黄山,欣然赋诗一首:  相似文献   

20.
黄山,为世人重视,因为他已戴上了两顶世界级桂冠:世界自然历史遗产与世界文化历史遗产。联合国官员桑塞尔博士在考察黄山时就说:“我经手报批的所有山岳风光,没有一个能代替黄山。她是集自然之美与文化之美于一体的。”黄山以“变”胜、观无穷,其主要特点有三:一、“无山不峰,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三十六峰,七十二峰,数不清楚多少峰。与一峰到顶再无其他的山比,黄山就有优势了。无数山峰为山景勾画出许多个性。“到了始信峰,始信黄山天下奇。”“不到始信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