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的历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世界进入 21世纪之际,台湾的未来发展趋势、美国的反应、中国的抉择,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正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2.
韩一敏 《理论导刊》2006,(11):112-114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与隔阂,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为后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达成了许多原则性的共识,但美国政府在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却保持了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使得台湾问题成为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根本、最敏感、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美国国会是影响和制约中美关系发展的永恒因素。在台湾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前 ,如何看待台湾问题上美国国会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运作机制 ,因势利导地制定合理对策是摆在中国领导人面前的永恒课题  相似文献   

4.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和最敏感的问题之一。这一方面是双方的国家利益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两国的价值观念对这一问题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美国出于对台湾所谓“道义上的责任”而不肯放弃插手台湾问题,这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并直接侵犯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的核心价值观,使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更加不屈不饶。这样,使得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棘手。由此,两国都必须从两国关系的大局出发,互相尊重对方的历史、情感及价值观,以促进这一问题的早日解决。  相似文献   

5.
许静 《学理论》2013,(29):28-29
台湾一直是美国亚太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调整亚太战略,将其全球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重点转向东亚地区,台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美国对待台湾问题的根本政策目标是维持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使两岸保持不独不统的状态,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6.
林冈 《理论参考》2008,(6):58-60
台湾问题是困扰中美关系的一大难题。美国基于维护台湾海峡两岸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利益考虑,试图对双方采取平衡交往的双轨政策。但这一政策却因美国国内不同利益团体的作用,选举周期的影响,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海峡两岸的政治角力,不时地受到冲击,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美国对华政策的周期摇摆性,不利于维持台海现状。  相似文献   

7.
关于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持统一 ,不放弃统一 ,是两岸关系的根本问题。冷战结束后 ,美国在“一个中国、双轨政策”框架内推行维持台海现状、两岸不统不独不战的战略指导下 ,在军事介入台湾问题上由“战略模糊”向“战略清晰”转变。美国因素是台湾问题的最大症结  相似文献   

8.
自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中美在政治、安全、经贸、科技等多领域展开了程度不同的博弈,两国关系的敏感性、复杂性进一步提升。从实力对比、心理状态以及外交战略重心等方面来观察,中美关系出现了新变化,并带来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特点。然而,对于两国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双方应该从历史的、辩证的、战略的、全球的视角来认知与评估。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初以来,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美战略关系特征逐渐从模糊走向清晰。通过对中美实力结构、彼此的战略认知,以及双方的战略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两国正逐渐进入全面战略竞争阶段,但这种竞争有别于历史上的大国争霸和对抗,而表现为在共同努力维护和平稳定局势的同时展开"和平竞争",因此双方无需讳言彼此的竞争面,而应坦然面对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共同规划中美关系的未来框架。  相似文献   

10.
刘迪 《党政论坛》2010,(20):45-45
目前尽管中美关系低落,但日本媒体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及未来仍然不太放心。从中期、长期来看,日本认为随着中国崛起、中美在全球利益的一致,这两个大国必然走到一起。不久前日本出版的一本书,反映了这种心理。这本书的名字叫《美中军事同盟即将告成》,副题为“美国究竟还能防卫日本到何时”。作者叫日高义树,是个很有影响的新闻人。  相似文献   

11.
中美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关关系的走向直接影响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全球金融危机后中美双方利益进一步交织,彼此成为相互依存的“利益攸关者”。如何判断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国如何以“利益攸关者”的身份发展和推进中关关系并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减少双方分歧和摩擦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4)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些突破。从"炮击金门"到"一国两制"再到"经贸互通""政治互信""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入手推进台海关系的进一步缓解,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往,并审时度势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强两岸政治互动和交往奠定了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是历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地区人民的愿望,更是台湾地区人民实现和平统一绝不改变的方针。  相似文献   

13.
《党政论坛》2013,(18):17-17
香港中美聚焦网7月19日发表题为《美中关系向前迈出一大步》的文章,文章指出,日前结束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一个成果是,中美关系不仅得到巩固,而且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两国元首6月进行的“庄园会晤”推动了双边关系,2013年的对话正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举行的。承诺与合作更为明确文章称,中美双方在7月11日和12日两天的对话中达成如此多的协议的确令人印象深刻,它们在数量和质量上甚至超越了近年来两国元首互访所达成的协议。那些公之于众的协议——战略对话有91项、  相似文献   

14.
《党政论坛》2012,(14):34-34
当前中美关系不处于紧张阶段自尼克松以来的8位美国总统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大同小异,这说明我们的对华政策通常足由总统认知的美国国家利益所驱动的。这一政策具有如。F基本特征:第一,中关关系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并努力扩大这种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5.
杨鲁慧 《理论探讨》2012,(5):10-14,2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结构性的重大调整,它无疑为亚太地区的安全稳定带来新的变数及不确定性,不仅导致东亚政治格局的变革,而且对中美关系格局和发展趋向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并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变革调整的前沿地带。这一切关系到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周边地缘政治稳定及亚太大国政治格局的重塑问题。美国战略东移对中美大国关系带来的影响是:中美双方陷入战略猜疑和相互认知的困境;双层权力体系架构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政治经济现象;东亚合作的重点和主渠道地位及作用将受到挑战。中美大国关系格局的战略选择需以它们特殊方式重建再平衡:把大国地缘政治上存在的竞争因素转化为合作协调的动力,扩大和深化中美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建立最基本的战略互信来保障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建设中美大国间的关系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6.
《科学社会主义》2021,(4):153-161
台湾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状况反映了不同时期台湾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状况,反映了岛内外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消长变化,影响着两岸交流交往和祖国统一进程。台湾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状况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五个阶段",分析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台湾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的演化规律,以为推动两岸学术思想交流、实现祖国统一增厚舆论氛围、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曾实现过两次不同形式的合作,其中抗日战争期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推动和最终取得中华民族抗战胜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同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此次合作实际上采取了多层面交流机制的组织形式。抗战的胜利客观上证明第二次国共合作采取的这种合作组织形式是成功的。此种组织形式对我们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参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日据时代台湾民众为争取自身正当权益而开展民族自治运动,民族自治运动使当时的台湾人民取得了一些权利,尽管离真正自治相差甚远,但在此过程中,台湾人民获得了斗争经验,台湾社会也保留了部分自治元素。  相似文献   

19.
6月29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开始访华,这是她亚洲三国行的最后一站。赖斯此行选择日、韩、中三国,重点在朝核问题。6月26日,鉴于朝鲜同意近期内全面申报核计划,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和敌国贸易法中除名,种种迹象显示朝核问题有可能迈出实质性一步。值得注意的是,赖斯前往北京讨论朝核问题前,先访问中国地震灾区四川,表达美国人民的慰问和同情。这个小小的插曲给  相似文献   

20.
正台湾优势衰减及民众对统一态度的渐变轨迹自从1949年台海两岸隔绝、对峙格局形成以来,由于两岸之间巨大的体量差异,台湾从来没有获得过对大陆的绝对优势,但是在60多年的经营中,台湾曾经拥有过多种相对优势和软实力的优势,而当时台湾当局和民众对两岸前景的信心也是建立在这种相对优势和软实力优势之上的,并通过不同时期对两岸关系前景的不同政治口号而得以体现。根据台湾当局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