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乾嘉时期,福建出了两位声名显赫的人物林则徐和梁章钜。当时福建著名的经学家陈寿祺对林则徐与梁章钜评价极高,他说:该省百年以来,先达具经国济世之略者很少,只有梁章钜和林则徐两人“出冠伦魁,能宏此远谟”。梁章钜(1775—1849年),字闳中,又字芷林,晚年自号退庵,祖籍福建长乐,清初徙居福州,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  相似文献   

2.
<正>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中年以后自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晚年则号抱冰老人。他举咸丰壬子乡试第一、周治癸亥一甲第三进士及第,其后抚晋督粤,二权两江,三督湖广。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受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宣统元年(1909)死后谥文襄,追赠太保,入祀贤良祠。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晚清实行“洋务运动”和“新政”的地方实力派大员。在清廷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实行“新政”后,翌年张之洞创办近代湖北警察,正如他在给张彪的信件中所说的“须知警察为推广新政之根基,责任所关,极为重要。”由此可见,张之洞希望警政的推广运用,能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晚清政府打下一剂“强心针”。  相似文献   

3.
走近螺洲     
初春时节,春意盎然,我有幸来到福建著名的文化古镇螺洲,叩访心仪已久的清末太师太傅陈宝琛、清道光刑部尚书陈若霖的故居等名胜古迹,深深被灿烂的文化和荟萃的名人所感染,收获多多。  相似文献   

4.
风文 《中国减灾》2008,(3):42-43
很多人只知道张之洞是我国近代工业先驱,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减灾方面亦很有成就。作为一代名臣,张之洞对民情尤其是减灾工作一直相当重视。在张之洞督鄂期间,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汉口的水患问题。修建了后人称之为“张公堤”的堤坝。千百年来,这些都一直被当地人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5.
杨明 《今日民族》2021,(9):35-36
所谓"学而优则仕",在中国古代,学问往往被看作是晋身官场的敲门砖,但也有一些人似乎与此格格不入.他们博学多才,但并不将升官发财作为人生目标,我们这次要讲的兰茂,便是一生无心仕途却造福乡梓的云南名儒. "南滇医圣" 兰茂,字廷秀,号止庵,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生于云南杨林千户所的一个军户家庭.根据记载,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博览群书,13岁时便已通览经史,对于医学、舆地(地理)、书画等也广泛涉猎,被乡人称为"小圣".虽然在少年时代便以博学闻名,但兰茂一生的主要成就都在跨入"不惑之年"后完成,堪称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相似文献   

6.
近一个时期,看了很多有关张之洞的资料。看着看着,就被张之洞这个人迷住了。这里且不谈他的经世之学、济国之功,单说他为官从政之职业精神、职业操守,就很值得我们今天大大小小的官员学习。敢做大事,敢为人先。《清史稿·张之洞列传》说张之洞"莅官所至,  相似文献   

7.
唐希 《福建乡土》2006,(3):16-17
福州人一提起陈宝琛,便会说,那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是闽剧《陈若霖斩皇子》中那位刚直不阿者的曾孙子。陈宝琛曾经是一个乱世政坛上的刚直不阿者,后来有了机会让他赋闲多年,成了一位教育家,开了闽地近代史上平民百姓受新式教育的先河。再后来成了帝师的他极端地爱皇上这位学生,而皇上却说他“忠心可嘉、迂腐不堪”。  相似文献   

8.
<正>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生于顺治八年(1651),卒于雍正三年(1725),河南仪封(今兰考)人,清朝大臣、著名理学家。张伯行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等职,为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著称。张伯行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谥清恪。光绪初年,从祀文庙。张伯行为官二十余载,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  相似文献   

9.
汉冶萍煤铁有限股份公司(也有称“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是旧中国薄弱的现代工业中最早建立的大型煤铁联合企业。其历史可追溯至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汉阳铁厂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而为一,于是年2月在清农工商部注册,正式成立汉冶萍煤铁有限股份公司。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拆迁,历时48年,近半个世纪。粗略地划分其历史,有以下几个时期: (1)完全官办时期,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至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 早在1889年(光绪十五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即筹办广州铁厂,旋因他移督湖广,就将已购之英国机器移至湖北汉阳,于1890年动工  相似文献   

10.
正1990年7月28日,六庵老人黄寿祺先生(字之六,号六庵,霞浦盐田人)在福州(三山)驾鹤辞归,享年79岁。惊悉噩耗,不胜哀恸。泣填小词,一申衷曲(刊《霞浦古今诗集萃》)。"老伯留何处?"二十六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教诲铭心典范垂",每每追思、缅怀,总有那么一股暖烘烘的气脉蒸蔚、流贯,教人起敬提振、励志发力,初心依旧,正能量满满,"效法当  相似文献   

11.
施存统因在五四时撰写《非孝》而被视为新青年在地方上的代表,除了杭州第一师范的新派教员促使他转向激进之外,被视为守旧的单不庵对施存统的转向起到了重要作用。施存统在一师求学期间是单不庵的入室弟子,正是依托业师单不庵与北京新文化好友的密切联系,施存统才比其他同学更快地接受了新思想。而被一师师生视为"道学先生"的单不庵,事实上却是一位"老新人",其不仅能够接纳新学,更对新学有一番自己的见解。五四时因与杭州一师新派教员意见不合辞职离校的单不庵,却得到北京新文化人士的肯定和推崇。正是在看似守旧实际趋新的单不庵的影响之下,施存统才转向激进,而施存统作《非孝》,背后亦有单不庵的身影。  相似文献   

12.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因“议大礼”忤逆世宗,两遭廷杖,大难不死,被“永远充军”,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三十六年,死于戍所。杨慎是明代负有盛名的学者,素以熟悉经史、精通百家著称。穷经治史,神话材料自然触手可得。加上他半为蜀人、半为滇客的特殊经历,尤其是长达三十六年耳濡目染云南少数民族古朴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民族物质文化,他那敏感的学术神经不能不  相似文献   

13.
3月中旬,福建省隆重开展践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评选,台商李瑞河被作为首批候送人推出。在已公布的候选人名单中,他是唯一的台商代表。他创造茶的传奇感人事迹在全省报纸、电视上介绍,得到热烈响应。他"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不愧为是践行福建精神的楷模。  相似文献   

14.
在清末民初的学术界,杨守敬堪称是一位经历不凡,成就突出的大学者。其在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独特造诣为张之洞所赏识,并因此而被罗致到张之幕府。杨守敬先后在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勤成学堂、存古学堂任职,为张之洞的文教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无论是生活上还是仕途上,张之洞都对杨守敬关爱有加、提携备至,这些都体现了杨、张二人深厚的情感和友谊。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曾任两广总督,其间,香港华商在中法战争中向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法军情报,协助他筹措巨额军费,对中国取得最后胜利发挥了特殊贡献。香港华商还踊跃捐款、捐物救济广东水灾,启发张之洞发展近代采矿业。为感谢香港华商对赈灾的贡献,张之洞还奏请光绪皇帝赏赐匾额给香港东华医院。  相似文献   

16.
<正>在福建事变前夕,中国农工民主党为了更方便于策划并组织领导和参与福建事变,农工党中央机关曾一度搬迁至福建办公,具体地址是:福州黄巷28号(原黄巷32号)。著名的福州三坊七巷中有一条巷子叫做黄巷,它位于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据载,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在此,故称"黄巷"。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1837—1909)是晚清政坛的风云人物。他在漫长的宦海生涯中虽未曾全盘主持过朝廷外交事务,但在疆吏职任内每每涉及外事,多有主见;同时,他对清廷外交事务亦屡上建策,表明自己的态度。他的外交思想内容丰满,富有典型意义。 一 “内政自有主权,外交须有成案”  相似文献   

18.
正武夷山市新丰街道五里庵社区居委会主任汪文忠已担任武夷山市人大代表15年,四届人大代表的履职经历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肯定、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光荣使命。2017年8月,新丰街道新增设五里庵社区,汪文忠被街道委派到这个新社区开展组建工作。初到社区,汪文忠了解到居民反映最强烈的是新区环境问题。原来,新社区有武夷学院师生近两万人,加上商住一体设施不健全,社区饮食店铺密集,店外店、铺外铺  相似文献   

19.
林怡 《政协天地》2015,(1):66-67
2014年国庆节期间,六庵先生黄寿祺教授的遗墨在福州、宁德等地巡回展出。黄寿祺,霞浦人,享誉海内外汉学界的《易》学名家,曾任中国《周易》学会顾问、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福建省政协常委。"神州但愿长团结",他以自己的方式爱国敬业,慎终如始,一而贯之。六庵先生黄寿祺教授,1912年9月生于福建霞浦,1990年7月卒于福州。曾任中国《周易》学会顾问、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福建省政协常委等职。先生以治《易》名家,享誉海内外汉学界,  相似文献   

20.
农工画廊     
颜梅华 《前进论坛》2008,(10):F0004-F0004
颜梅华,号雪庵,一九二七年生于江苏苏州,创作吸取中西画法之长,承师颜文梁、吴湖帆、来楚生、江寒汀诸位大师。吸取百家而终集大成。他在人物、花卉、山水画方面都极有造诣,笔墨精到,形神兼备,潇洒脱俗,有“颜氏三绝”之美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