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09年9月的一天,在饭桌上,粱国锦习惯性地接过李亚金递上的信封,厚实的手感让他不用看也知道信封里是什么。和他一样收到信封的还有与他同村的其余8个人。饭桌上的觥筹交错没有被打断,仿佛这一动作没有发生过一样。  相似文献   

2.
近日,笔者有机会采访了一名刚入狱的罪犯,案发前,他是一位五十八岁的正处级领导干部,“一生谨小慎微、恪尽职守”。一天晚上,有位曾经得到过他特别“关照”的人登门拜访,走时把一个沉甸甸的信封“忘”在了他家的沙发上。他感觉“不妥”,让家人把信封送了回去,“忘”了信封的那个人又把信封送了回来,且说了很多非常“诚恳”的话。过后,他又几次打电话让把信封拿回去……东窗事发后,他非常后悔地说:“都怪我态度不坚决,导致晚节  相似文献   

3.
挡不住的送礼大军1992年底,32岁的丈夫龚民被调到邻县任副县长,主管城建和交通。不久,我也调到他所在县的财政局工作。原以为做“县长太太”很风光,谁知我遭遇的却是无止境的担忧和害怕。一天下午,女儿放学回家交给我一个厚厚的信封,说:“我在学校门口被一个不认识的叔叔拦住。我不明白那位叔叔咋会知道我的生日。他说想买礼物送我,但又不知道买什么。说完硬塞给我这个信封。”我打开信封一看,里面有一万元钱。晚上龚民回来,我把女儿在学校门口收到钱的事向他说了。龚民说:“这个老李!”我忙问是哪个老李,龚民说:“老李是一所学校的校长,他…  相似文献   

4.
朋友在圣西多有个养马场,他允许我在他的房子里为青年风险项目举行筹款活动。一次,他指着我向来宾介绍说:“我想告诉大家我为什么让杰克在这里筹款,事情要追溯到另一个人的童年。”  相似文献   

5.
秦川牛 《党课》2008,(9):126-127
朋友给我讲了一件事:最近气温很高,他随单位领导去基层送清凉,协助基层的几名员工布置慰问现场,在拉欢迎条幅时,一名员工抬头看了看条幅上“送清凉到一线”的字样,笑着说:“你送清凉到一线,却整哥们儿我一身汗……”  相似文献   

6.
最近,遇到一件很犯难的事,我的一位朋友要我帮他打官司。 朋友告诉我,去年他们厂里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他们的厂长嫌自己的官位太低,为了谋求高位,他通过朋友把局里和部里的几个实权人物请到了某三星级饭店,花了4000元人民币请他们吃了一顿饭。此外,据说他还给到场的和未到场的两三个关键人物另外送了红包,数额都是以万计。送红包的事到底有没有也未作查考,即使有这笔费用也只能另行筹措,万万不能报销,但请客的事是千真万确的,并且4000元的开支以交际费的名义已在厂里报销。不知那次请客的事起了多大作用,或者有没有起作用,反正半年以后厂长的工作调动了,到局里当了副局长兼党组成员。  相似文献   

7.
我的一位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吏的朋友.送了我一本他的新作《经典作家东方学说的当代发展》。收到书时,正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结合活动要求,我重点学习了这本书。  相似文献   

8.
一次,有个朋友送我两张故宫午门广场的演唱会门票,告诉我是VIP,我很兴奋地带着母亲去了,自认为很有面子,但是我的位置其实离舞台很远很远,只能从大屏幕上看看。我抱怨说这是哪门子VIP,位置太差,朋友说那些更好的位置叫做VVIP。  相似文献   

9.
佟雅斐 《奋斗》2007,(1):64-64
那是上个世纪末,一个朋友带我去见另一个朋友.我们在哈尔滨道外区一片细如羊肠迷宫般的小巷里穿来穿去,最后来到一个陈旧不堪的老屋,老屋里住着好几户人家,其中一家就是我们要找的朋友。我对这位朋友住在这种棚户区略表惊诧。他看出我的惊诧,为了给自己解嘲,他说,你们别小看我.我住的这个房子爷爷说它叫道台府,道台府可是哈尔滨最高行政机关,你们随便嘲笑本官,该当何罪?  相似文献   

10.
人情围城     
王春 《廉政瞭望》2012,(4):17-19
人情是债?2012年的3月10日,四川省成都市的天空终于升起了久违的太阳。在这样的天气里,成都人一般都心情舒畅,但苏由庆却很郁闷,因为他要去一个朋友家还一个人情。去年苏由庆的孩子考上大学,请了这个朋友,人家送了400元的礼金,而3月10日是这个朋友的生日,请了他,他必须得去。"如果不去,交情就可能就此终止。‘来而不往非礼也’,人家送了400元,我得  相似文献   

11.
衰人骥骥     
宋石男 《廉政瞭望》2013,(18):42-42
杨小骥坐3路公交穿过整个城市来到我家,只为了给我送一套乒乓球海绵和胶皮。我留他吃饭,他不肯,说耍回家。一年前的杨小骥可不是这个样,那时无论哪个朋友叫他吃饭,他都有求必应。那时他还没有孩子,每天去球馆教球,一月可挣2000来块。现在有了孩子,这收入显然不够。  相似文献   

12.
任永恒 《奋斗》2009,(5):64-64
有个乡村的朋友。 认识他的时候是在姥姥家的后窗。暑假,妈妈把我送上车的时候,叮嘱我:“乡下的孩子野,别惹他们。”于是我变得很乖,半倚在炕沿上,拨拉着晒太阳的猫。乡村的后窗大多是上下开启的,那天上午见一只小手掀开窗,探出一个光头来:“你,出来!”我害怕,如见到今天黑社会的打手。  相似文献   

13.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发生在半年前香港半岛酒店的西餐厅里。当时,一个有传奇经历的亿万富翁经朋友介绍找到我,客气地对我表示敬意之后,希望我能帮他写自传。他说自己经历那些故事相当精彩。于是,我请他说说。  相似文献   

14.
刘某的一位朋友3年前下海承包了一家乡办印刷厂。头一年工厂效益不错,一年挣了3万多。第二年,由于印刷行业竞争激烈,厂子规模小,设备老化,业务开始滑坡,效益一天不如一天。这家工厂主要印刷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如学生作业本、老师备课本、稿子本、信封、简单的广告等等。这样小规模的厂,要想在激烈竞争中求发展,只能从改良产品上作文章,要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产品,做到我有人无,才能赢得顾客的订单,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根据这一思路,刘某给他的朋友出了一个点子:从最简单的产品———信封入手。以前厂里印刷的是…  相似文献   

15.
母亲开了一家杂货店,平时,兄弟俩帮着母亲做生意。可有一件小事兄弟俩不解.母亲除经营生活必需品外,还卖邮票和信封。邮票是不赚钱的,从邮局按票值进货,然后以同样的价格卖出,信封的利润也是相当微薄,卖出500个信封才抵得上一瓶胶水钱。许多顾客买了邮票和信封后,就在母亲的杂货店里粘贴好,母亲免费为他们提供胶水。这样一来,母亲在出售邮票和信封时不但赚不到钱,反而要赔钱。  相似文献   

16.
李愚 《当代党员》2008,(4):73-73
一位内地企业家在接受电视访问时谈到了他去李嘉诚办公室拜访李嘉诚的经历—— 李嘉诚是和儿子一起接见他的,他儿子可能是说话习惯的原因,说着说着就讲起了粤语,会谈过程中李嘉诚好几次要求儿子顾及内地朋友可能不太听得懂粤语的实际情况,改讲普通话。会谈结束后,李嘉诚还特意从办公室里出来,送他到电梯口。最让人惊叹的是,李嘉诚不是送到即走,而是毕恭毕敬地鞠躬,直到电梯门合上。  相似文献   

17.
经理的锦囊     
《党员文摘》2009,(5):9-9
新任经理在办公室和即将离任的经理处理交接事宜。前任经理对他说:“我在抽屉里放了3个编了号的信封.如果你在工作中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依次打开看。”  相似文献   

18.
牛仔与议员     
高峰 《廉政瞭望》2010,(16):45-45
一个牛仔正在牧场上放牧,这时一辆崭新的“宝马”轿车疾驶而来。汽车停稳后,驾车人摇下车窗,牛仔注意到他浑身上下都是名牌。他问牛仔:“如果我能准确说出你的牛群里有多少头牛,你能送我一头小牛吗?”  相似文献   

19.
<正>初中的时候,我有个姓田的同学,瘦瘦的,平时戴着眼镜,走路时总是略微仰着头,大家笑他像是在琢磨着咋上天。有意思的是,他还真的痴迷上航空航天知识。平日里,他嘴上总是挂着"轨道""倾角""脱离速度""外层空间"之类的专业术语,让人感觉特别神,于是大家送其外号"田神"。田神在学校牵头成立了航模小组,几个要好的朋友都被他  相似文献   

20.
岳扬 《党员文摘》2009,(2):46-46
朋友从美国回来,我去机场接他,有个外国小伙子跟他在一起。 “这是迈克,我的学生。”朋友向我介绍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