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李恩和 《世纪风采》2011,(10):9-11,17
青年时代的周恩来曾多方探求救国救民道路。他的留法经历已广为人知,但很多人不知道,在五四运动前夕,他还曾白天津东渡日本学习约1年半时间。日本的学习和生活经历,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志向远大,立志献身於祖国的解放事业。但是他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前,思想上有过许多曲折。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周恩来在青少年时代所崇拜、引以为楷模的人物。从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时代写的文章和留日时的日记来看,周恩来所崇拜的人物是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家梁启超。梁启超出生于1873年,1896年23岁时在上海主编《时务报》,以通俗易懂的文笔介绍西方近代国家的社会制度、思想而名噪一时。1898年周恩来出生,正值梁启超协助康有为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自当往日本。在日本长期的流亡生活中,梁启超在《清议报》…  相似文献   

3.
孟红 《湘潮》2011,(12):8-11
周恩来在引领中国体育界改写“东亚病夫”耻辱历史、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那个年代,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起步、发展、突破,所作出的贡献是卓著的,这一点,从他呕心沥血关爱新中国排球事业即可略见一斑。周恩来多次勉励中国女排“学习日本,超过日本”,并邀请大松博文来华比赛指导,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出于江苏淮安,1917年他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周恩来开始学习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夕。他从日本回到天津,成为天津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他与运动中的活动分子共同组织了进步团体觉悟性。周恩来在五四运动中就提出“联合改造”的口号,主张把全国各地产生的许多进步团体联合起来,共同行  相似文献   

5.
百花园     
《湘潮》1998,(4)
周恩来在大连的一次遇险(冯婧)1928年党的“六大”召开前夕,在上海工作的周恩来乘日本轮船前往大连,打算从这儿乘火车经哈尔滨前往苏联参加“六大”。由于邓颖超要列席大会,故而也一同前往。周恩来夫妇住的是头等舱,而穿的衣服比较朴素,为了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除了就餐外很少到舱外活动。因为当时的日本轮船上,不但有警察,还有密探。船过青岛时有短暂的停留,周恩来夫妇在青岛市区吃过午饭后,买了一大叠报纸带到船上来。这引起了日方侦探的注意。船到大连,他们正准备上岸时,周恩来遭到几个日本警察盘问,虽然周恩来对答如流…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诞生在江苏淮安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童年相当艰苦。他小时候过继给小叔父,但叔父却因病早逝。由于家道衰落,生母和养母又忧愤交加而在一年内相继去世。只留下他和父亲周劭纲先生及两个弟弟。12岁那年,周恩来随伯父周贻赓去东北沈阳学校读书。以后,在繁忙的学习和革命斗争中,周恩来从没有因为对事业的追求而放弃尽晚辈之职。1918年1月8日,周恩来的堂弟去信将叔父周贻奎病逝的消息告诉了在日本东京求学的周恩来,周恩来在回信中写道:“只恨我身在海外,不能够立时回去帮着四伯、干爹(指他的伯父、父亲)做一点事儿。”表达了他对伯父和父亲的思念之情。为了减轻父亲的失弟之痛,同年7月28日,周恩来  相似文献   

7.
思扬  王进 《红岩春秋》2023,(4):62-65
<正>2023年3月,红岩村的樱花开了,以盛装喜迎周恩来同志诞辰125周年。这片樱花园是为纪念周恩来而建。在红岩樱花园前方,有一块石刻,上面记载着这些樱花的由来。由来的背后,述说着周恩来与樱花的情缘。日本结缘1917年7月下旬,周恩来和李福景等同学去北京筹划赴日本官费留学事宜。经过奔走,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他们筹集到一笔费用。9月,  相似文献   

8.
刘焱 《党史博览》2009,(1):55-56
近年来,京津等地个别报刊曾刊登文章,不顾原始档案和周恩来本人的多篇著作及多次接见中外记者时所谈他上过南开大学的事实,不负责任地传播“周恩来没有上过大学”的谬论。2008年8月上旬,当奥运圣火在国内传递的庄严时刻,个别地方电视台的解说员竞轻率地介绍说,“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周恩来从日本回到天津,原准备入南开大学学习,后因忙于学运,就没有入南开大学”(大意)。周恩来是中国人民衷心爱戴的卓越领导人,对他的生平介绍应当严肃慎重,事实准确。  相似文献   

9.
据说周恩来在世时,日本朋友曾多次邀请他在樱花烂漫的时候访问日本.周恩来也曾欣然答应,并且直到病重时还说过:"今后短途外出,我还能坐飞机,哪里都不想去了,但还想去日本看看."  相似文献   

10.
尘封半个世纪的“五四”先驱王希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希天是“五四”运动的先驱,旅日华工领袖,但他的业绩在今日中国学术界却鲜为人知;他是周恩来的挚友,但他与周恩来的交谊,他与周恩来、李达、许德珩、邓中夏等人在1918年抵约运动中的合作,在周氏旅日日记公布之前,也为多数人难以认同;他以“排日巨魁”“社会主义者”的罪名,被日本军警宪合谋秘密虐杀于关东大地震时的东京,由于日本政府的掩盖,在半个世纪之后,人们才得以揭开事件真相,重新认识王希天的生平和思想。家世与少年时代王希天,原名王熙敬,1896年9月11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金钱堡。祖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清康熙…  相似文献   

11.
正青年周恩来从东渡日本留学开始,把少年时期立志"为了中华之崛起"读书的"深究而悉讨",升华为运用"哲学的思想,科学的能力"去接受马列著作中的智慧营养。在探索和践行"中华崛起梦"的过程中,周恩来做出了许多对革命和建设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的重要理论建树。自我修养新境界——"哲学的思想,科学的能力"青年周恩来在1917年9月留学日本后,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新的改变。他在1918年2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世纪伟人,周恩来永远为世人怀念。 1976年1月8日他不幸辞世以后,神州泪飞,江河悲咽,国内外许多他生前活动过的地方争相以各种方式纪念他:辽宁人民出版社在当月就出版了纪念他的画册,日本友人为他建了岚山诗碑,法国在他青年时代旅欧时住过的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17号墙壁上钉上了铜牌,国内的淮安周恩来故居,绍兴的周恩来祖居,沈阳的原东关模范学校,天津的原南开学校,重庆的红岩村,南京的梅园新村等地也先后为纪念他而修复开放,并雕塑铸造他各个不同时期的石雕像、铜像等。然而据笔者所知,世界上最早为周恩来铸造的一尊铜像却是  相似文献   

13.
齐霁  沈洁 《党史纵横》2010,(8):24-26
习仲勋与周恩来在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相识,在此后的数十年风雨历程中,经常受到周恩来的关心、教诲和伟大人格的熏陶,十分崇敬热爱周恩来。在国务院协助周恩来工作期间,年轻有为、德才兼备的他成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深得周恩来的赏识与称赞。在他遭受磨难时,周恩来同样对他悉心呵护,倾力相助。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自幼工诗文 ,善于运用对联言志寄情。1916年 ,周恩来还在中学时代时 ,他的同学王朴山去日本留学 ,临别送行 ,周恩来赠联一幅纪念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寥寥八字 ,将他振兴国家 ,抗御外侮的壮志雄心集中地表达了出来。他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 ,为自己撰自勉联 ,作座右铭律己 ,要求在交友、读书中做到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1917年9月结束中学生活时 ,他为寻求革命真理 ,东渡日本。在出国前夕 ,他作诗曰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青年周恩来题联抒怀@田大金…  相似文献   

15.
2000年4月15日上午,一位中央领导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参观,当讲解员小刘讲到1917年周恩来东渡日本时,他兴致很高地问:“他到日本上学念书了吗?”小刘回答:“没念过。” 其实小刘的回答是不对的。 1917年夏,周恩来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很想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但当时他已没有经济来  相似文献   

16.
<正>著名党史专家李海文编撰的《周恩来的足迹》于2023年9月以日文在日本公开出版。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名誉教授村田忠禧翻译了此书。他对日文版图书出版的愿望是:“我的目标是让更多的日本人民了解周恩来和中国共产党。”并希望以“为什么研究周恩来”为题,写些文章。我为什么研究周恩来,因为:一、周恩来堪称是二十世纪中国舞台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壮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繁荣昌盛、对提升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与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7.
杨涛 《求贤》2014,(7):20-21
黝黑的脸庞、瘦而结实的身休、长满厚茧的双手、憨憨的笑容,这就是“蹈火尖兵”黎学强。黎学强的家乡在云南省,从小吃米饭长大的他,初到天津市公安消防总队新兵训练营时,甚至吃不惯馒头。面对着适应新环境的难题,他硬是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完全融入了这个新集体。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是20世纪人类社会一颗灿烂的明星,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无限景仰。这不仅在于他有惊人的智慧、辉煌的业绩、独特的风采,而且还在于他具有优秀的品格和高洁的美德。正是这些品格和美德感染、教育和鼓舞着亿万人民,并在他们心中建造了一座不朽的巍巍丰碑。这丰碑成为一代楷模,风范千古。我们要永远学习周恩来。第一、学习周恩来目光远大、永远进取的革命锐气。周恩来从青年时代起,就胸怀大志,为追求真理而东渡日本,西涉重洋;考察东方资本主义国家,又考察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  相似文献   

19.
秦九凤 《党史纵横》2008,(11):37-37
1991年10月笔者为筹建周恩来纪念馆赴京征集文物和资料时,曾见到了刚从毛主席纪念堂离休的韩福裕老人。韩老祖籍山东,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因家庭贫困随家人闯关东,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1945年日本投降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他有些文化,思想觉悟比较高,军事训练项目和军事素质都很好,所以在1948年东北解放军入关后不久,就被选调到中央军委周恩来副主席身边当贴身警卫。那时,毛泽东、周恩来两人都住中南海的丰泽园。他每天除了跟随在周恩来身边外,天天也能见到毛泽东主席等其他领导人,特别是他还亲历了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等重大国事活动,耳闻目睹了开国初发生在开国元勋们身上的许多动人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20.
至孝周恩来     
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儿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洪流。可以说在他心中,始终是将"大家"放在"小家"之前。他的一生,始终在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着、拼搏着、奉献着。不过,周恩来也常说,共产主义者并不是六亲不认。在这方面,周恩来所表现出来的至孝情怀是感人至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