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中庸》和《大学》一样,都称不上书,只能算一篇文章。《中庸》出自小戴《礼记》的第31篇。全文共3545个字,是"四书"中第二本篇幅最短的经典。《中庸》的内容深刻,对于儒家核心思想的阐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中庸》从汉代起就有单行本刊行。至南宋,理学家朱熹集前人研究之大成,写成《中庸章句》,纳入"四书",成为儒学法定经典。足见《中庸》这部著作在儒学中地  相似文献   

2.
“诚”是先秦儒家和北宋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先秦儒家那里,《中庸》第一次将“诚”作为核心概念来论述.面对来自佛教和道家的挑战,周敦颐和张载都以《周易》为宗,以《中庸》为体,试图从本体论的高度为儒家的价值理想和治世之道提供新的论证,并且都借用了《中庸》“诚”的思想资源来创建自己的哲学体系.通过与《中庸》相对照,二人论述“诚”的思想时各自的侧重点和独到之处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3.
<正> 西方人花费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通过掌握中国语言把儒家经典译成西方语言,才开始理解中国的精神。这两个世纪的翻译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650—1750年:向欧洲介绍儒家意识形态的第一人是利玛窦。最早的儒学研究者之一是殷铎译,他的第一部著作,即《大学》和孔子《论语》前五章的拉丁语译本,于1662年4月13日在江西建昌(现为永修)印刷,《中庸》的拉丁文本于1672年第一次在欧洲(巴黎)发表,《大学》、《中庸》和《论语》的完整译本1687年在巴黎出版。但《四书》中的《孟子》迟迟未能翻译,因为,《孟子》很长,而且,孟子断言无后为不孝,与天主教僧侣  相似文献   

4.
"执两用中"是出自儒家经典《中庸》的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最适当的度,才能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结合人民政协工作的实际,就是要追求"无过无不及"的境界,其实这与李瑞环同志提出的"尽职而不越位,帮忙而不  相似文献   

5.
儒家生态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精髓。它既倡导"参赞化育"的生态观,主张人类合理地征服和占有自然,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范围内,建立人类和自然界自然的协调关系,达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自然优化平衡的状态。儒家"参赞化育"生态思想我国古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中庸》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神怪小说《西游记》虽内容相当庞杂,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但从某种意义上看,《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儒家"参赞化育"生态思想较为丰厚的文学经典著作。挖掘《中庸》和《西游记》中所蕴含的这种"参赞化育"的儒家生态情怀,对于我们今天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姚飞  王军 《前沿》2007,(7):223-225
以经世致用为特色的儒家学说,特别关注道德起源问题,并形成了三大流派的思想:孔子、《中庸》、《易传》作者的天命说;孟子的四端说;以及荀子的圣王制礼说。先秦儒家关于道德起源的学说充分肯定了道德对人和社会的价值,对我们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和概念最早见于《中庸》,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中是适中、中正、中道之意;和是和谐、协调之意,具有多样性的统一和创新性功能,其最高境界是太和。儒家和谐思想包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身心的和谐。儒家中和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其合理内核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伦理智慧和可资利用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传统儒家性情论大体经历了由孔子到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庸》、《孟子》、《荀子》、《大学》的逻辑发展过程。其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内含着深刻的现代教育学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物质欲望的过度张扬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现代社会诚实人格的构建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翠玲 《前沿》2008,(6):179-181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具体表现为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理想、道家的天道自然及《易传》追求阴阳和谐,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其意蕴得以重新阐扬。  相似文献   

10.
也谈"中庸"     
最近从《民营经济报》上看到一篇杂谈,讲的是做人、做事应遵从中庸之道。读后颇感意味深长,受益匪浅。中庸,最早是由2000多年前的孔子提出的。它作为儒家的立身、处事准则,对中国人的影响深刻而又广泛。宋代儒学大师朱熹曾给中庸作注道:“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中庸和中庸之道一直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与其弟子们主要讨论了"信",他们从为人立身、与朋友交往、理政治国这三个方面说明了"信"的重要性,揭示了"信"的本质和前提条件;《大学》、《中庸》进一步从信的内在意念去分析"诚",指出了诚意必须明善、明善必须好学这样一条修身之路。儒家的诚信观念主旨在于如何培育诚信主体,实质上是一种道德修养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弘扬儒家的诚信观念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礼》是一部儒家经典,它主要是一部关于儒家制度设想的著作。城市管理制度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在《周礼》中有一系列关于城市规划与市政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和城市社会管理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时下,在中国内地所盛行的“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热,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么,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国学,或说中国传统文化都包含在经、史、子、集之中。经,是儒家的经典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如《十三经》等。史,是指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子,主要是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及道教、佛教等方面的著作。集,是总集、选集、别集,还有诗、词、赋,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等。  相似文献   

14.
曾子名叫曾参,是孔子的学生,孔门高足,儒家著名经典《大学》的作者。后世把曾子列为儒家四大圣人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的解释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书籍中,我独爱南怀瑾先生的著作;撇开他讲佛经的书不谈,光是他讲解儒家四书的作品,我已购得三种:《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只差《中庸》讲解一种就齐了。南怀瑾先生儒道佛三家教义合参,读他的书,就更容易对三教进行融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乐清市“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开展已有12年,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曾入选中国文明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并在香港举行的首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中获得三项大奖,其中《中庸》获得最高奖项“孔子奖”。  相似文献   

17.
《周易》作为儒学的一部分,在汉代极受重视。特别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包括《周易》在内的儒家古文献都成了“圣人”“微言大义”的“经典”,被抬到了只许顶礼膜拜、体会解释、不能有丝毫违背或不满的地步。稍有异议便会落个“非圣无法”的罪名,甚至惹下杀身之祸。而学习儒家经典却成为利禄之源。只要跟上一个老师,学通一经,就可以作为进身之阶。因此,从西汉中叶到末期,在一百余年间,知识分了都钻到极其浩瀚烦琐的儒家经典的章句训解中去。  相似文献   

18.
周敦颐作为“北宋五子”之首,是宋明新儒学的开山宗主.其著作主要有《太极图说》和《通书》(又名《易通》).尽管著述不多且内容简短,却是新儒学的经典之作.周敦颐生活在儒、道、释三家相互激荡、相互融合的时代,他立足于儒家经典,尤其是奠基于《周易》和《中庸》之上,建构了一个融合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理论体系.其中,“诚”是一个核心范畴,起着整合天道和人道的作用,它使天道伦理化和伦理天道化得以可能.从而在人伦次序方面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即“天人合一”.这一理论成就不仅使先秦儒学体系化,而且为宋明新儒学的理论建构开创了思维路径.但是,作为宋明儒学第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诚体”思想内含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19.
欧阳祯人 《求索》2008,(10):204-207
本文依据战国七雄的政治状况和儒家经典分析了原始儒家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的优点与缺陷,从文本出发系统地表述了《老子》与《商君书》、《韩非子》的关系,从儒家与道家、法家思想深处的矛盾,从秦国与东方六国的殊死较量中探究了“焚书坑儒”的本质。文章指出,儒学在当代中国的命运,关键取决于从事儒家哲学研究的学者是否能够直面儒家的缺点,并且由此而发扬儒家哲学真正的优点,直面世界的文化主流价值,从历史的不幸遭遇中总结经验,脚踏实地,在否定中前进,在反思中创新,才有可能重振雄风。  相似文献   

20.
冯从吾秉承关学推崇《中庸》的遗风,以“理在解语内”的方式对《中庸》进行诠释.他的《中庸》学最突出的特质是本体与工夫的合一、重视“喜怒哀乐之未发”和以辩异端为务,这三者以最浓缩的方式彰显其学术旨趣.对冯从吾《中庸》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冯从吾的哲学特质和推进关学经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