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鲁春霞 《前线》2014,(2):65-66,126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以及法治政府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状况还不尽如人意、行政执法随意性较大、司法公信力不足等现象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法治信仰薄弱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准确把握法治信仰的内涵及实践意义,探寻培育法治信仰的有效路径,以保障和促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诚信是社会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伦理价值需要。随着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诉讼案件的日趋增多,法律关系主体对诚信的需求也日益强烈。诚信,成为司法公信力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正>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将依托"信用中国"网站等依法依规逐步公开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政务失信记录。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政务失信记录机制,将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在履职过程中,因违法违规、失信违约被司法判决、行政处罚、纪律处分、问责处理等信息纳入政务失信记录。诚信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让诚信者因为诚信行为获得相应的益处和奖励,让失信者因为失  相似文献   

4.
诚信是社会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伦理价值需要.随着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诉讼案件的日趋增多,法律关系主体对诚信的需求也日益强烈.诚信,成为司法公信力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构建诚信社会要正确处理其与法治的关系."推行诚信以法治为基础"与"推行法治以诚信为基础"谁更重要?以法治手段构建诚信社会之重心在于规范"民"之行为还是"官"之行为?"依法治国"是否意味着党和国家对恪守诚信的庄严承诺等问题,是在构建诚信社会中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诚信,不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多年以来,"打造诚信政府"的口号不曾中断,"构建诚信社会"的工作没有少做。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少数领导干部不诚信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前不久,新华社曝光了知情不报、不当辟"谣"、出尔反尔、朝令夕改、拖欠债务、空头支票等七种政府失信表现。切中肯綮、发人深思。正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少数领导干部的失信言行,生成了"蝴蝶效应",以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3,(8):57-58
法治是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从法治原理来讲,恪守法治与深化改革总体上是统一的、一致的,但在某些方面也会有不统一、不一致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搞的“先行先试”的试验性改革,一些敢闯法律和政策“禁区”的探索性改革,一些涉及合法性的改革尝试,必然会挑战既有的法治秩序和法治权威,出现所谓“良性违法”等改革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凝聚改革共识。一方面,全社会应当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尽可能达成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什么和怎样改革的共识,从而为深化改革、突破改革难关提供充分的民意支持和合理性前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在企业诚信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失信现象严重、信用市场建设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缺乏专业的诚信管理人才等。利益驱动、法制不健全、失信成本低、地方保护主义、征信成本高等是造成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为了促进企业诚信建设,要加强舆论监督、建立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惩戒机制、打击地方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9.
塑造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丽霞  赵业福 《理论学刊》2007,(11):100-102
法律信仰构成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决定了法治社会的成熟度,法治社会要求公民树立起坚定的法律信仰。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表明我国公民法律信仰严重缺失,这也成为制约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层次原因。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笔者认为,塑造公民法律信仰的途径主要有: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完善立法,加强立法的亲和力;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构建公正的司法体制;降低诉讼成本;加强法律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
法官责任制是司法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是深化人民法院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着力点和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法官责任制,是防范冤假错案、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举措。实行主审法官责任制应赋予主审法官独立的裁判案件的权力,由其对所审理的案件负责,改变"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审判分离现象,能够有效去除审判权运行机制的行政化,提高法院的审判质量。  相似文献   

11.
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职能在于政府代表着一种公众的信任,政府只有合法地运用公众所赋予的公共权力,才能有效地进行社会管理。而当代中国政府,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行政执法等各个方面均存在失信现象,使政府形象大打折扣。因此,在政府诚信建设方面必须加强法制。尽快完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完善政府信用信息法律制度,完善对政府失信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失信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5,(6)
<正>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从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个重要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法律权威的根本源泉,为维护法律权威指明了根本途径,同时也明确了要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最近看到一篇反映"行政诉讼难"的报道,作为从事行政审判工作的司法工作者,联系到平时所见所闻的"怪圈",我认为,行政机关亟待树立以下三种意识:一是法律至上意识。坚持法律至上是法治精神的核心要素,也是我们实现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国无法而不治,民无法而不立"正是这一原则的集中体现。而且,受行政权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的影响,现代法治的重点又更多地放到了"治官"、"治权"上,即要求行政机关尤其要树立法津至上意识,严格依法行政。我们国家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已经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但从报道中反映的问题看,一些机关的工作人员还没有真正将法律至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水平的目标和路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深入理解习近平依法治国理念,就要从"大局"、"大势"和"大事"中,深刻认识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坚持依宪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肃惩治司法腐败;规范权力运行,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社会“诚信”体系的失落必然会严重地遏制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重建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必须重视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奠定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重视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紧结合起来,优化公民道德建设的法治环境,为在全社会加强社会“诚信”体系重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要重视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信”,扎实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乡差距较大,人们的文化水平高低有别,尤其是法官在面对农村案件当事人时,怎样引导他们正确参与诉讼是值得认真思考之事。司法能动是中国大法治环境下积极倡导的司法理念,这一理念契合了农村基层人民法官处理农村案件时积极引导案件当事人参与诉讼的现状。语言是法律诉讼的媒介,基层法官与当事人沟通的同时,还要掌握语言的深浅,避免不与法律相违背的语言缺陷。农村案件当事人需要法官给予更为直白的诉讼指导,由于司法语言承载着司法公正,司法语言运用成为司法实践中很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中,诚信缺失阻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失信,企业失信、中介失信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实现。究其根源,诚信行政机制、利益约束机制、诚信监督机制、履行担保、诚信保险机制的缺失,造成了保障诚信的法律机制的缺失。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主体间的利益联结,严格诚信行政,强化诚信监督,推行诚信担保,建立诚信保险制度,是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诚信缺失的重要法律举措。  相似文献   

18.
<正>全面依法治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数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昭告"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彰显法治权威;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发挥法治力量;告诫"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法治实践;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塑造法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开阔了法治的格局、丰富了法治的内涵、拓展了法治的外延,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  相似文献   

19.
<正>"法治"区别于"人治",是现代法治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法治建设是指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其中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是这一制度的具体表现,也是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途径。在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今天,司法责任制作为司法改革的重点,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近20年的依法治国实践,我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0.
鄂振辉 《新视野》2005,(6):60-62
自我国1999年第三次修改宪法,将建设法治国家作为奋斗目标写入宪法以来,虽然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政府诚信的缺失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在阐述法治与政府诚信关系的基础上,对我国政府诚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解决政府的诚信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