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篇的话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一场始于农村的改革,拉开了中国全方位改革的帷幕.四川是我国农村改革较早的发源地之一:1978年1月,广汉县(现广汉市)金鱼公社在116个生产队实行"包产到组"责任制;1980年6月,广汉县向阳公社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挂上"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1981年1月,广汉、新都、邛崃3县进行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试点……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之初,国民经济举步维艰,农业生产陷于困境,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吃不饱肚子.就在四川省广汉县(今广汉市)金鱼公社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偷偷摸摸搞包产的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大包干"不胫而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迅速普及,由此引发了中国农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改革,包括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农产品流通体制、乡村治理机制、农业产业化等.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改革已经30年了。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发展和变化举世瞩目。"包"字引发的四川农村改革·1978年10月,省委总结了广汉县金鱼公社生产责任制经验,将"包"字引进农业生产责任制,拉开了四川农村改革的序幕。·1980年,广汉县向阳公社率先进行了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典型。  相似文献   

4.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随后,各地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探索土地规模经营的新模式。尽管各地家庭农场的内涵不尽相同,但都包括几个核心要素: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职业农民为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家庭农场,是继"包产到户"之后又一次值得关注的经营模式转变。家庭农场有了"身份证"今年3月初,安徽省庐江县种植大户潘英友领取了个体工商户营  相似文献   

5.
1980年6月,广汉县(今广汉市)向阳公社因在全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恢复乡级建制而被誉为"中国第一乡". 改革试点悄悄在向阳进行 时任广汉县委书记的常光南,是这次震惊全国的摘牌之举的直接策划者.已经83岁的常光南回顾28年前的"摘牌"之举时仍很自豪:"这是我这一生中最满意的事."  相似文献   

6.
<正>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四川农村改革不断涌现出多个全国第一。这是改革先锋的标志,更是开拓进取的见证1994年,丹棱县丹棱镇青龙村二组农民刘福忠,通过水果种植、鱼苗繁育致了富,投资5万元建成了新楼房。"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不忘邓小平!"他率先喊出了改革开放后亿万农民的心声。"邓小平的包产到户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真正让我们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刘福忠说。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增收县委书记、县长负责制,我省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措施,创新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在解决了中国人温饱问题之后,出现了农村集体经济大量萎缩、消失等新的矛盾和问题.眼下农村集体经济已处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是通过改革使其浴火重生,还是任其自生自灭,这是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抉择.在新形势、新阶段,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一要创新发展理念,以思维方式的更新带动集体经济的发展;二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三要创新乡村治理结构;四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  相似文献   

8.
岳振 《当代贵州》2013,(13):1-1
家庭农场概念的出现,让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再添新话题。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成为"三农"体制变革的又一个里程碑,彼时便已在相关重大文件中提出了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任务。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生产组织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方向。家庭农场有其自身特征及准入资格,需要职业农民作为主体支撑,必须具备规模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家庭农场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中央一号文件对家庭农场的鼓励和支持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农业农村改革的新路径,一个充满着阳光和希望的新方向。一、中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一)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0.
<正>3月29日,对于农六师军户农场一连职工马洪喜来说是最开心的日子。因为这天他不仅搬进了新楼房,而且与该场373户各族职工家庭在同一天被农场党委授予"和谐小康家庭"荣誉称号。马洪喜是军户农场一连的一名职工,这几年来,他承包种植了几十亩地的酿酒葡萄,每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小日子不仅过得红红火火,而且夫妻俩乐于助人与邻里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去年农场在场部兴建保障性住  相似文献   

11.
《党史纵览》2015,(4):58
<正>安徽省龙亢农场始建于1959年1月,因毗邻2000多年历史的怀远龙亢古镇而得名,东邻蚌埠,西接亳州,与怀远县和蒙城县各距35公里,北依淮河支流涡河,307省道穿场而过,南(京)洛(阳)高速公路在农场设有出入口。农场占地36平方公里,耕地3.5万亩,常住人口3万人,其中农场户籍人口9631人,在职职工1718人。龙亢农场已经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城镇、财政部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  相似文献   

12.
相对传统农户的农业经营模式,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具有明显的一系列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土地配置与流转机制问题为:农村家庭土地的财产化观念影响集体内部流转方式的家庭农场土地集中经营模式实现;农地有偿流转影响家庭农场发展对土地规模扩大的利益驱动力;家庭农场集约化经营面临实现集中土地和开发整理土地的投入费用支付问题;家庭农场长期稳定发展的土地产权交易关系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应当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策,实现有利于家庭农场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包产到组"责任制.1978年1月,广汉县(今广汉市)金鱼公社在116个生产队实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即"包产到组"责任制.在一个公社的范围内实施"包产到组"责任制,这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是最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方之一.1978年10月,省委办公厅以<工作简报>的形式向全省介绍金鱼公社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岳振 《当代贵州》2013,(13):12-13
自2013年"中央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强调"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来,各方对发展家庭农场的讨论热情甚是高涨;农业部也于3月18日发布通知,决定开展家庭农场调查工作,全面了解目前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谁来种地"、"谁来种粮"已成为农业健康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在阳泉地区一些农村调查发现,这几年"洗脚上岸,背包进城"已成为农村青年的首选,留守农村的多是妇女、孩子和老人。由于留守农民力不从心,过去精耕细作、"见缝插针"的土地利用方式被广种薄收替代,抛荒、减少种植复数、粗放种植已成为普遍现象。事实上,留守农村、经营农业同样可以大有作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鼓励、支持农地向专业大户、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以来,广汉市纪委深化全省正风肃纪舆论监督"麻辣烫"品牌在广汉的衍生,探索形成"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民主监督+纪检监督"的舆论监督新模式,构建由媒体、群众、网友和特邀监察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媒体紧盯问题、曝光问题,纪检机关抓住问题、督办问题的常态化机制,延伸监督主体,扩展监督视角,打造出广汉特色的舆论监督"麻辣烫"品牌。截至目前,广汉市收集各类民情民意200余条,转相关职能部门办  相似文献   

17.
今年41岁的陈唐月,1994年由农八师一四七团调到农十二师西山农场种植蔬菜,至今已有9年时间了。9年来她由一名蔬菜种植的门外汉,成为西山农场有名的种植能手,家庭年收入由1994年以前的5000元增加到现在的4万多元。这得益于一个简单的公式,那就是勤劳+政策+多种经营=财富。 1996年,农场加大对蔬菜站的改革力度,在蔬菜站推行“两费自理,作价归户”政策。许多菜农习惯了吃大锅饭,习惯了生产资料由农场垫付,不愿购买温室承担风险。可陈唐月认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农村市场经营主体培育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农场等市场经营主体的培育是现代农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农场两个方面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市场经营主体培育现有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望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4,(Z1):117-121
<正>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当前中国农村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必须要以改革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同时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农民参与到现代化的进程,共享现代化的成果。而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就必须大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1]这一概念,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并以农业  相似文献   

20.
农村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土地经营的先决条件,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意义重大。产权改革是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发挥和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农地三权分置办法实施后,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发展理念对农村水利工程的产权确定、流转等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必须创新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治理模式的设计,包括产权打包置换资金模式、"1+1+N"产权内化模式、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主导的产权私有模式等,以期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济主体作用,实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模式与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