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新平 《乡音》2024,(3):26-27
<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很小的时候,我就能对着中秋之月背诵苏东坡的名句,但是全本地阅读苏轼全传,却是很久以后了,最早看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也翻看过河北人民出版社的《苏轼全集校注》,而找到李一冰所著的《苏东坡新传》,是因为读了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中间援引大量的史料即是来自此书。  相似文献   

2.
苏灿 《政协天地》2009,(2):86-87
林语堂先生曾说,苏东坡“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确实,苏东坡从政40年,不论是在朝廷任职,还是在地方做官,甚至被贬于蛮荒之地,他都坚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为老百姓做了大量好事、实事。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7,(14)
正7月4日,"纪念苏东坡先生九百八十周年诞辰两岸名家书画邀请展"在台北"国父纪念馆"开展,展出来自中国、美国、比利时等国的海内外书法作品40件,借以纪念苏东坡先生980周年诞辰。今年是苏东坡诞辰980周年,适逢他登陆海南儋州920周年。今年年初,海南省儋州市人民政府、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海南日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联合主办,组织举办"永远的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的养生术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作为一代文豪,苏东坡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至今我们仍然在吟诵他留下的不朽词章。他在文学上造诣精深的同时,还擅长书画,精通佛理,在很多人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东坡深谙养生之道,却是很多人...  相似文献   

5.
高继宗 《中国减灾》2009,(10):56-57
说起苏轼苏东坡,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文学家,但许多人却未必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文学艺术巨匠,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水利专家.或许是苏轼在文学艺术上光芒太盛,人们对他其他方面(如兴修水利)的"闪光点"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实,苏轼不仅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领域成就了得,作为官员的他还善于治理一方,特别是在兴修水利方面更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屡有创举,令人刮目.  相似文献   

6.
我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多此一举、故意卖弄。具体时间已记不清楚,那是一个电视节目。节目里面主持人向选手提问:《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是谁?选手回答:苏东坡。主持人说:错,是苏轼。看到这里,我有点看不下去了,苏轼就是苏东坡嘛。后来想了很久,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林语堂先生在海外出版了他的力作《京华烟云》;半个世纪后,八、九十年代之交,其女林太乙女士在台湾推出《林语堂传》(以下简称《林传》)。自然,两部作品内容和形式全然不同,但以人物为经,以时代为纬,生动细腻的家庭生活描写,又有近似之处。《林传》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于l989年11月出版。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展,《林传》已越过海峡传入大陆。笔者所见是199O年5月第六次印行本,可见此书颇为畅销。林语堂已去世十余年,仍无一部详细的传记问世,如今有了这部3O万字的传记,无疑有益于对林语堂的研究,广大读者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位著名作家和学者的一生。笔者愿将读后印象如实记下,与两岸研究林语堂的学者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小传     
《春秋》1998,(4)
四、家庭的幸福与不幸苏东坡的第一位夫人姓王名弗,结婚时苏东坡19岁,夫人16岁。结婚之后,两人感情非常深厚。两人在学问长进和品德修养方面都互相帮助,互为良师益友。结婚前,苏东坡知道王弗很贤德,孝敬父母。婚后王弗又善事公婆。但苏东坡不知道王弗是否读过书,因为她从来没有说过这件事。两人在一起生活,苏东坡注意到,他读书,王弗就整天不离开他,起初苏东坡也不知道王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站在江边昂首远望。江中岛上赭红色的陡峭石壁,迎着东去的浩浩大江,气势非凡。这是许金宝刚刚完成的一幅国画,题为:东坡赤壁怀古。描写的就是苏轼在黄州赤壁即将诞生千古杰作的瞬间。创作这幅画,许先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把苏词贴在墙上,反复揣摩,曾想在画面上写“大江东去……”,细想之,放弃了这个念头。苏词的意境要让画面和画题来完成。  相似文献   

10.
东坡二题     
苏东坡,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和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美食家。他在黄州生活期间,不仅自己实践,亲自制作了许多道菜,同时又对黄州地方民间的许多道菜的原料配置、制作方法作了改进和完善,并将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加以总结,写成诗文,使之流传、推广。  相似文献   

11.
黄海 《前进》2014,(10):51-52
1941年,正是日寇侵华、军国主义最为猖獗的时候,朱东润先生随任职的武汉大学流亡到四川乐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然而,从1941年1月至1941年8月,短短7个月时间,朱东润先生写下洋洋洒洒30万字的《张居正大传》——这部和《朱元璋传》、《李鸿章传》、《苏东坡传》并称为20世纪四大人物传记的煌煌巨著。  相似文献   

12.
《人大建设》2012,(10):49-49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先生享年82岁,正是得益于他长期置身碧水蓝天、诗情画意的幽静环境中垂钓,活动了筋骨,锻炼了身体,疏通了血脉,也延缓了衰老。林语堂爱好运动养生,如打网球、踢足球、划船、登山、赛跑等。不过,钓鱼是他的最爱。他还发表过不少跟钓鱼有关的散文。林语堂认为,钓鱼是一项高雅的健身活动。在创作之余,  相似文献   

13.
李显根 《湖湘论坛》2003,16(4):10-12
“乌台诗案”之前 ,苏轼是以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进入仕途的。“乌台诗案”之后 ,苏轼集儒道佛三家于一身 ,创立了“东坡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随物赋形、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黄州时期苏轼的精神创新 ,还有他的诗词文 ,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千古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苏轼之所以为苏轼 ,是大起大落的经历、超然旷达的个性和那充满生命激情的文字成就了他。这也就是黄州时期的苏轼最具人格魅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次佛印禅师与苏东坡相对打坐,苏东坡问佛印禅师:“大师,你现在看到的苏东坡是什么?”佛印反问他:“你先说说,你看到的佛印是什么?”苏东坡怀着竞争和好胜心理,用开玩笑的语气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法眼看到大师是团牛粪。”佛印对苏东坡说:“我在打坐时,用我的法眼看到的你是如来本体。”苏东坡洋洋得意地回家告诉他妹妹,苏小  相似文献   

15.
瘦竹 《小康》2012,(12)
正美学大师朱光潜与胡适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也许因为他只是个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一个本分的教书匠,很少陷入论战,所以与胡适、鲁迅、林语堂这些熠熠闪光的名字相比,他的名字要暗淡得多。但只要对他的身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其实他也像林语堂那样,学贯中西。  相似文献   

16.
正北宋陈希亮为官30多年,始终忠于职守,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连一向不为人作行状墓碑的苏轼,也因十分敬佩他的为人,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当时,鄠(音同户)县知县因贪污落马后,陈希亮被调至鄠县接任知县。他素有严明执法、敢作敢为的官声,当地百姓期待他对鄠县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他上任后,迟迟没有  相似文献   

17.
萧然 《台声》2006,(5):70-72
大陆重拍台湾十多年前拍过的《京华烟云》,在台湾与大陆都受欢迎,两岸人民重新发现林语堂的魅力。林语堂融合中西文化的智慧,让年轻一代惊艳。他的幽默及生活的艺术,与今天两岸民间社会所追寻的不谋而合。今年3月26日,是世界文坛传奇华人作家林语堂逝世30周年。而改编林语堂作品的电视剧及林语堂的书,都大受欢迎。此刻,“林语堂”成了两岸民间社会的关键辞。在台湾的奇摩雅虎网站输入“林语堂”三个字,出现150多万笔记录,而在大陆的百度网站,则出现60万笔记录。两岸新一代蓦然回首,发现这位上个世纪的“幽默大师”主张的《生活的艺术》,竟然…  相似文献   

18.
正在这个社会,名流往往格外受人关注,比如鲁迅,我们一方面很想知道他的一生真正喜欢的那些人是谁,为何喜欢;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了解他厌恶的那些人是谁,为什么厌恶。鲁迅一生与之决裂的人不少,陈源、顾颉刚、胡适、钱玄同、梁实秋、林语堂都在其列。在这里,我们只说说他与林语堂的关系。大家知道鲁迅与林语堂是当面吵过架的,他们明显的冲突一共  相似文献   

19.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但苏东坡定居常州却是他自己的选择。故常州堪称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认识东坡苏东坡逝世九百年后,正是21世纪的开始。法国《世界报》于2000年向全世界介绍了在过去的一千年历史里,世界涌现出来的12位英雄。其中不乏一些西方的皇帝、政治英才,12位英雄里面只有一位中国人,他就是苏东坡。《世界报》用整整两个版面介绍了苏东坡的生平,在世界精英中独树一帜。我们认识苏东坡是从文学开始的。可以说,东坡是与屈原、李白、杜甫同样辉煌的超级文化名人,共创作诗词2700多首。词至东坡,浩荡磊落,开豪放一派,达历史之巅峰。…  相似文献   

20.
在路经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的一个岔路口时,蓦然间发现一个不太起眼的林语堂故居的提示路标,于是,我临时决定改变参观路线,去拜谒对我及多数大陆人而言神秘的林语堂故居。学生时代的我曾读过他的《生活的艺术》,并奉之为人生圣经,他的睿智、超然、透彻与洒脱令我仰慕。所以,当与林语堂的故居咫尺相望时,我便毫不犹疑地做出了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