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柳玉祥 《群众》2014,(11):22-23
<正>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着社会矛盾尖锐、民众法治信仰缺乏、治理手段单一等难题,必须以法治为保障,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推动党政机关依法办事、公司企业诚信守法、人民群众遇事找法,促进良好治理格局的形成。一、以促进人人信仰法律为重点,大力创新社会普法教育机制近30年的普法工作,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宪法和法律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此,普法工作要尽快向"努力把法治  相似文献   

2.
徐灼  刘永健 《传承》2009,(20):136-137
法律必须被信仰,而对法律的信仰是建立在对已有的法律合法性确认之上的。合法性问题是法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构成了法律制度本身得以良性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通过对法的合法性内涵本质和一般理论梳理,阐述我国的力量现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高勇 《理论月刊》2008,(3):118-120
法律被一个社会所信仰的关键前提之一,在于它必须是一个民族传统的某种形式的延续.从这个角度看,自汉代初年的"引礼入律"就是将中国古代社会久远的传统注入到法家建构的法律体系之中,并统摄在儒家思想的灵魂之下,由此使法家的法律体系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儒家思想所具有的宗教及世俗的双重特征,官方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自上而下的实践表达,使这种信仰极易为民众所接受,并持续近二千年之久.近代以来,对中国传统的人为割裂,是今日中国社会法律信仰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建设法治社会必须面对与反思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法治信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狱是刑事法律体系中的最后屏障,是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让法治成为所有监狱人的一种信仰。所谓监狱人,既包括监狱人民警察,又包括服刑人员及其亲属甚至包括被害人和周边群众。所谓法治信仰,既切实接受法律的保护,又真诚接受法律的约束。中国人法治信仰了没有,作为社会缩影的监狱人可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法律必须被信仰.而对法律的信仰是建立在对已有的法律合法性确认之上的.合法性问题是法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构成了法律制度本身得以良性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通过对法的合法性内涵本质和一般理论梳理,阐述我国的力量现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6.
诚信与法的一般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法的历史和原理两方面探讨 ,诚信与法和法治具有内在关系。法治是良法之治 ,但良法的前提是法必须具备诚信这一道德内涵 ,同时 ,良法对诚信的道德建设又有推进之功。从现代经济与法制的关系考察 ,诚信与法的制定和运行是互动的。  相似文献   

7.
西方法律信仰的形成与宗教信仰所造就的心理文化基础紧密相关。宗教之所以被信仰,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它满足了人们(至少是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法律信仰也是人们对社会秩序追求的精神理念。西方社会有今天的法治,与西方自然法思想的发展和宗教信仰所造就的心理文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法治及法治文化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迎合和满足了社会主体的价值需求,从而使社会主体认同、选择和信仰法及法治.在形式上强调了法律的权威至上、司法独立原则,强调了立法机关的职能就在于创设和维护得以使每个人保持"人类尊严"的各种条件.在价值取向上看法治文化使社会主体变成自由、平等的权利主体.  相似文献   

9.
法治视野中的法官素质除了良好的个人品性、丰富的社会经验外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对法的信仰、正义观念和超然的审判心理。法官对法的信仰应是对法律的绝对遵守和对法的自由批判的结合 ;法官的正义观念应遵循以平等为最高价值兼顾自由和以形式正义为核心两个原则 ;超然的审判心理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必须努力排斥非法律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朱玛 《观察与思考》2001,(10):34-35
<正>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中,笔者认为最深层的、最实质的原因是法律不被信仰。而“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当法律形同虚设时,法治必然会被人治所替代,从而难以完成党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使命。本文就法律信仰与中国法治化的关系做一探讨。一、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人们都有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对象。如原始社会的图腾信仰,奴隶社会的神灵信仰,封建社会的君主信仰或权力信仰,近现代社会的领袖信仰或法律信仰。人们对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11.
马克斯·韦伯经典的形式理性法治观以理性行为理论和正当支配理论为基础。理性行为观以人的行动取向为视角,把社会行为分为工具理性的行为和价值理性的行为,为法律思想的分类提供理论依据。正当支配理论提出三种正当支配类型,即官僚制、家产制和超凡魅力统制,为形式理性法的构建提供制度基础。通过阐释两大经典理论对形式理性法治形成的影响,韦伯肯定形式理性法对现代国家的独特价值。形式理性法具有可计算性和可预测性,且离不开理性教育培养的非人格性官员从内部维护法律体系的理性程度。韦伯的形式理性法治观对受实质非理性的传统社会影响的现代中国法治变革具有启发价值,但绝对的形式理性法也存在弊端。因此,我国法治建设既应追求实质正义的实现,也应充分汲取形式理性法治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2.
正人民的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精神支撑。没有法治意识,就没有法治国家。推动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增强全民的法治意识。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个总目标,把法治国家建设纲领和蓝图变为人民生活现实,必须大力普及法治观念,使全社会树立起"法大于天"的现代法治意识,在人民心中形成对法治的拥护与信仰,使全体人民忠实崇  相似文献   

13.
司法理性是司法者在司法过程中运用程序技术进行法律推理和判断、寻求结论的妥当性所体现出的一种实践性的智慧和能力。理性司法过程必须贯彻法治所固有的规则性及其内在逻辑,法治的进程正是在恢复法律的这种理性信仰,并力求以现代法治这一方式创造出更高的法和理性的结合。司法经验是思维作用于存在的产物,是人们通过对生活实践的观察而形成的心得和体会,体现在法官的个性和人性中。所以,司法的过程就是法官在被信仰的公设的法秩序框架的理性下,通过司法当下经验获得对过去发生事实的认定,进而解除纸上法律与实际适用法律的矛盾,实现司法的社会正义的法学进路。  相似文献   

14.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应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治信仰应该被认为是我国通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的精神支持和动力保障,然而我国悠久的历史以及法律运行的不健全却给法治信仰的建设带来诸多困境。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消除法治信仰危机,走出法治信仰困境,着力构建社会民众的法治信仰。  相似文献   

15.
程波 《求索》2006,(12)
创造接受法治思想的舆论环境既是专业法律职业集团的重要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又要对社会公众开放,这就决定了创造接受法治思想的舆论环境是在社会公众参与下形成的,是法治思想接受主体在外迫(法律效力)与内信(法的接受)之间的冲突和博弈的互动过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注意排除影响、阻碍、削弱接受法治思想的各种不利因素和条件,努力创造、集合、强化接受法治思想的各种有利因素和条件。  相似文献   

16.
<正>法律信仰作为一种理性信仰,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感情和意志等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体,是坚信法律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能够促成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正义、自由、平等、秩序等的实现,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并以之作为自己行动指南。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内核,是构建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法律信仰的形成和发  相似文献   

17.
卢刚 《长白学刊》2009,(4):80-85
法律信仰是我国法治国家进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伯尔曼的“法律必须被信仰”的结论是在西方法律与宗教相互融通的框架下展开的。他在《法律与宗教》中,最终关切的是失去了法律的宗教日益失去其社会的影响,从而引起人们内心、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崩溃。而观照我国当下的法律信仰问题,在法律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与宗教传统的国家,过于强调法律信仰的作用,可能让我们忽视了真正的问题。一个国家的法治并不一定需要以民众的法律信仰为前提。  相似文献   

18.
肖华 《群众》2014,(11):74-74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法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坚定法律信仰,执政党必须依法执政。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  相似文献   

19.
<正>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相似文献   

20.
武敏  周红格 《前沿》2001,(12):27-30
我国现实国情决定 ,实现法治国的目标必须重视农村法制建设。改革开放二十年来 ,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缺乏法律的直接介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制约 ,广大农民欠缺法治信仰 ,这是导致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农村法制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农民法治信仰的养成。为此 ,必须以邓小平法制教育思想为指导 ,关注农民个人的日常生活 ,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的说教方式 ,以法治信仰的形成为目的 ,进行农村法制教育制度建设 ,转变落后法制教育观念。最终在农村形成法治国必备的对法治的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