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醉酒驾车会对社会带来极大危害,是交通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但是醉酒驾车的处罚定性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可从这一现象谈起,在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不同人的观点及其原因,有人认为醉酒驾车是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应当作为犯罪行为进行严惩;而有人认为应当根据情节轻重进行判定,而不应当一概而论.最后,我们可以得出自己的观点:醉酒驾车的处罚应该加强,但是醉酒驾车的司机是否应该被当作罪犯应该视其情节轻重决定.  相似文献   

2.
《法治与社会》2002,(11):9-10
何:诱惑侦查确实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极有成效的犯罪侦查手段,应该大力推广;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带有诱人犯罪性质的不正当侦查行为,必须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3.
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是中央政法委的重要部署,检察机关在贯彻三项重点工作时,对社会矛盾化解和公正廉洁执法的理解和贯彻比较一致,但对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认识上存在一定争议,有人认为检察机关属于司法机关,不属于社会管理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司法部门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时,遇到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从理论上予以阐述,从而使司法工作人员的认识得到统一,对于保障刑法的正确实施有重要意义.第一,刑法第十四条第二款中的"杀人"、"重伤"等,是否包括过失杀人和过失重伤?对此刑法未予明确规定.有人认为,这里所讲的"杀人"和"重伤"等既包括故意,也包括过失.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未成年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地实施了杀人或者重伤等行为,都要负刑事责任.我们认为这一看法是不妥的.众所周知,过失犯  相似文献   

5.
土地上下空间使用权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上下空间的使用权具有不同的名称,其中包括区分地上权说、分层地上权说和空间权说。我国理论界采纳空间权说。对于土地空间使用权的法律性质学界也存在争议,有人主张独立物权说,也有人认为不是独立的物权,而主张综合权利说,也有人否认独立权利的观点,认为应包括在建设用地使用权中。土地空间使用权的客体应该是独立于土地的空间,空间也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视为不动产。  相似文献   

6.
诉讼调解作为司法实践中独具中国特色的处理纠纷的传统制度,虽然在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但在司法改革呼声高涨的今天仍然是争议的焦点。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是褒眨不一,甚至于有人提出要取消调解或以和解方式进行替代,以严格的调审分离模式替代现行调解制度,本文认为这对我国调解制度的评价有失公允,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确实存在某些问题,但通过具体制度的完善和改革足以能够消除.  相似文献   

7.
刘雍 《法制与社会》2012,(7):167-168
道德与幸福历来是伦理学家关注的两大问题.但是历来伦理学家所强调的却不尽相同.一些伦理学家强调道德,认为道德不仅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还是社会和个人的终极追求目标.还有一些伦理学家认为幸福是人的终极目标,而道德是达到这个目标而存在的手段.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如今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道德与幸福的问题也成为了我们需要认真审视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现代社会道德何去何从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司法机关对区分犯罪行为与民事违法行为的界限,存在不同意见,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只要行为人采用了盗窃、诈骗、抢劫等手段,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主观目的如何,一律按犯罪定罪。也有人认为,只要由民事纠纷引起的盗窃、诈骗等行为,一律视为民事违法行为,按民事纠纷案件处理。我们认为,对于这类案件不能一概而论。由于此类案件民刑行为交织并存、情况复杂。因此,首先应当认识这类案件的特点。以便分清当事人双方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从司法实践中看,此类案件常常表现为: 第一,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原有一定的关系或联系。多数情况下,双方相互认识,甚至过去系亲朋好友、  相似文献   

9.
关于提名推荐的人大代表候选人是否有条件限制,在业内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依法只要是选民,就可以被提名推荐为人大代表候选人;但也有人认为,有选举权不一定就有被选举权,人大代表候选人条件应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0.
毋庸讳言,公检法联合发布案例是一件有争议的事情,一些学者和实务界人士持反对的态度。有人认为公检法联合发布案例没有法律依据,违反成文法的立法体制,缺乏法律上的正当性;有人认为公检法联合发布案例有悖诉讼规律,可能损害人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城市土地使用权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文琦 《法学家》2000,(2):59-66
中国城市土地使用权的法律性质,一直是法学界长久争议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必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两权分离理论可行性、土地使用权意义与特性、土地使用权与传统民法用益物权性质的联系、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等多方面加以研究.笔者比较了大陆与台湾相关理论学说,认为土地使用权应独自成为一种新创设的物权种类,应建立效力等同于所有权的使用权制度,以利健全地产市场的法律秩序与保护使用权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社会权是否可以交由司法裁判,这在各国理论界存在种种争议。传统人权观念认为社会权不属于普遍性个人权利,是国家赋予的一种权益,在救济方式上不赋予该权利体系的司法可诉性。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观念的不断加强,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权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对于社会权的可诉性研究也将成为现时代的主题。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社会权及其可诉性进行认识,旨在更进一步完善公民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关于提名推荐的人大代表候选人是否有条件限制,在业内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依法只要是选民,就可以被提名推荐为人大代表候选人;但也有人认为,有选举权不一定就有被选举权,人大代表候选人条件应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4.
"要想升迁,首先要有父母德孝证明,无德不孝一律不考虑。"近日,河北省魏县一则关于干部任用的规定引发争议:有人认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恪守孝道不见得就忠于职守;有人则认为百善孝为先,对亲人不孝则公德难存,无法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15.
《检察风云》2010,(10):74-74
4月25日,著名作家郑渊洁发布博文,宣布退出中国作协,此举引发舆论争议。有人对此抱支持态度,认为能给作协施加前进的动力,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又一次炒作。作协究竟有怎样的问题呢?本事件实在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6.
吕斌  吕冰心 《法人》2007,(9):44-45
2007年8月底开始,轰动一时的“亿霖案”主要犯罪嫌疑人开始陆续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昔日“合作造林,首选亿霖”的豪言壮语,如今被认为是一场骗局。 因“亿霖木业案”涉案金额高,受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多,再加上著名演员葛优对该事件的参与,这起案件被公安部门列为“迄今为止北京市最大传销案”,甚至有人称之为“中国传销第一大案”。 然而,尽管“亿霖木业案”在很多事实细节上体现了非法传销的一些性质,也被认为是传销大案,但对于相关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却存在很大的争议。 犯罪嫌疑人到底该以何种罪名起诉?起诉罪名能否成立?对于该案件定性方面的疑问,我们特别采访了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的李肖霖律师和河南众孚律师事务所的王建胜律师,请他们对本案的定性问题作出法律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释中关于赔偿能力作为定罪量刑考虑因素这点引起了学者的较大争议但笔者认为其有正当性合理性.通过传统刑法理念及恢复性司法等新刑事理念的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其没有违反公平正义原则和犯罪的基本原理,相反却给肇事者提供了重返社会的途径,符合恢复性司法理念恢复了受损的社会关系,同时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求.  相似文献   

18.
我国对于是否应当移植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主流意见是认为这一制度并不必要.从历史起源来看,专利间接侵权完全是利益平衡的产物,其一方面明确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扩张到专用品上;另一方面将那些非专用品型的专利侵权责任限制于积极引诱的情形.传统大陆法系国家由于其历史传统,无法针对专利间接侵权行为提供充分的救济,因而,...  相似文献   

19.
李奇 《法治纵横》2011,(6):49-50
“要想升迁首先要有父母德孝证明,无德不孝一律不考虑。”近日,河北省魏县一则关于干部任用的规定引发争议:有人认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恪守孝道不见得就忠于职守;有人则认为百善孝为先,对亲人不孝则公德难存无法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20.
"知今须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我们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与时俱进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究竟有什么价值呢?带着这一疑问,本文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容,即礼治、德治、人治、以刑为中心等方面进行分析,尝试探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以及法治建设的丰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