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民主党首次组阁执掌日本政权,必将给日本政治生态带来重要变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日本政治制度的制约性、社会制度的稳定性、战略思维的传承性、战略文化的影响性和战略意愿的长期性,决定了日本无论哪个党派执政,都会以日本固有的战略追求为目标进行谋划。日本的基本社会形态和传统没有变,日本的经济结构和国际地位没有变,民主党很难背离日本的基本现实而采取过激的改革,只会依据自身理念进行一些策略性调整。民主党的对华政策趋于务实,但中日关系复杂、敏感和脆弱,冲突点多,处理难度大,不能期待昔日"蜜月期"的重现。由于民主党首度执政,受党内各种因素制约和自身经验以及民意影响,其内外政策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必须加以跟踪研究,从其调整中把握发展脉搏,切忌盲目乐观。  相似文献   

2.
蔡成平 《南风窗》2011,(2):84-86
"不管是除是留,2011年小泽问题的走向将长远影响日本政局。而民主党即使勉强下去,也会元气大伤。"日本首相官邸1月4日举行2011年首场记者招待会,菅直人表示今年的一大任务就是要整治"政治与资金"问题,暗示会拿民主党前党首小泽一郎开刀。其实早在去年12月20日,菅直人就亲自出马要求小泽出席国会政治伦理审查会听证,可自称民主党"一兵卒"的小泽并不买账,拿出拒绝干  相似文献   

3.
静好 《当代世界》2010,(9):46-48
2005年以来,由于执政多年的日本自民党逐渐丧失民心,新上台的民主党又无法充分回应民意,日本政坛近来连续成立新党。尤其在2010年7月参议院选举前夕,日本政坛一时小党林立,令人眼花缭乱。这些新党的成立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日本的政党格局,也影响着日本政治的发展走向。现将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个政党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晨 《当代世界》2009,(10):17-19
应日本外务省邀请,中联部副部长刘洪才率中联部代表团一行5人于2009年9月13~17日访日。 2009年8月30日,日本举行了第45届众议院选举,民主党一举获得480个议席中的308席,以压倒性优势击败自民党,以民主党为主体的新政权应运而生。按照日本政治日程安排,9月16日召开特别国会选举产生新首相。  相似文献   

5.
谢奕秋 《南风窗》2012,(15):8-8
中日钓鱼岛之争在7月酷暑进入白热化,双方官舰民船齐上阵,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对日方的举动应深思熟虑以应对,切不可轻率视之为"闹剧"。就以常被唤作"闹剧"的石原购岛为例:东京都知事挟被2010年撞船事件激发的日本厌华民意和美日安保新约的绿灯照应,叫板"对华软弱"的日本民主党内阁,就有利用中日紧张关系促成日本地方右翼大联合,为推翻民主党政权、压制最大在野党自民党铺路的盘算。  相似文献   

6.
日本民主党执政后,日本政治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自民党和民主党朝野换位。民主党与社民党、国民新党联合组阁,取代了由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出现以两大保守政党为主体的政权更迭,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两大政党轮替。大选总体上强化了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的格局,但与冷战后自民党内鹰派保守势力得势不同,这次是具有自由派倾向的民主党温和保守势力占据上风。日本政治思潮出现"脱右倾化"趋势,这对日本改善同亚洲邻国的关系有利。鸠山首相对内主张建立"友爱社会",在外交方面也要发扬"友爱"精神,在巩固日美关系的同时,加强同亚洲关系,推行"美亚并重"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总统选举是美国政党政治的重要主题。近年来,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分歧巨大、斗争激烈。政党极化成为美国政治的重要现象,民意互为对立,鸿沟日益扩大。两党实力相对均衡、选情胶着的"摇摆州"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威斯康星州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州的共和党近年来通过严格的选民身份法和瓦解有组织的工会等一系列选举制度改革,削弱了民主党的选民基础和实力,巩固并扩大了自身在选举中的相对优势,民主党基本盘萎缩,共和党所获选票比例相对上升,最终在"胜者全得"的制度下,2016年特朗普在该州胜出。从摇摆州两党选民的力量对比,可以分析选民群体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而透视美国政党极化和争斗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希腊政党政治具有鲜明的大众主义传统。进入现代,在西方影响下,希腊选择了精英政治,两党执政传统形成,中右的新民主党与中左的泛希腊社会运动党轮流执政,两党创始人在制定纲领和塑造政党政治格局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债务危机改变了两党执政的传统与根基,危机导致疑欧主义的兴起,精英政治普遍受到怀疑,激进左翼联盟借机胜选并在欧盟的压力下接受"紧缩方案"。但持续的紧缩引起民意反弹,激进左翼联盟的执政基础受到侵蚀。2019年7月希腊大选,新民主党上台执政,希腊政坛传统政党回归。新民主党上台表明民粹主义势衰,但预判其退出历史舞台还为时尚早,民粹主义在希腊仍有生存的根基和土壤。  相似文献   

9.
2009年民主党政权的成立使日本两大政党制的发展迎来高潮.日本短期内再度实现两党政权轮替的可能性较小,但政党竞争在选举层面形成了主要在两大政党之间展开的格局.以2012年民主党政权的崩溃为转折点,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向极端多党化.安倍时代形成并延续的"一强多弱"政党格局或将成为日本政党政治的"新常态".进入"后安倍时代",自民党与公明党间的执政联盟也将继续保持稳定并具备长期可持续性.第一在野党的再度崛起成为难题,在野党的政治重组将呈周期性循环态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周期拉开帷幕,民主党内部的政治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以桑德斯和沃伦为代表的进步派迅速崛起,逐步打破建制派掌控民主党公共话语权和议程设置权的态势,导致民主党内的路线之争愈演愈烈。两派的相互角力不断消耗民主党与特朗普相抗衡的政治底气和资本,并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逐渐将该党推向"左"转或分裂。民主党如此分化的局面是美国经济不平等、选民政治观念极化、"特朗普现象"以及"桑德斯主义"等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从长远来看,民主党路线之争不仅将重塑该党未来的权力结构和发展方向,还将对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转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连智 《当代世界》2010,(7):70-72
2010年6月4日,曾担任鸠山内阁副首相的菅直人接替鸠山由纪夫出任民主党新党首并就任日本战后第94任、第61位首相。在日本政坛摸爬滚打整整30年的菅直人终于登上了政治生涯的顶峰。菅直人是民主党实现历史性政权更替后推出的第二位首相,也是日本国民在连续经历14年的“世袭议员首相”时代后迎来的又一位“平民宰相”。  相似文献   

12.
刘江永 《当代世界》2009,(10):25-28
2009年8月底,日本第45届大选落幕。民主党大获全胜,取代长期盘踞执政宝座的自民党,首次成为执政党。9月16日,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顺利当选日本首相,并与社民党、国民新党组成三党联合政府。这将对未来日本政治权力结构、国内政治思潮、国家发展模式、内外政策产生何种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立宪民主党是日本新生的政党力量,其自由革新的左派政党特色鲜明,已取代原日本民主党成为与日本自民党政权对峙的最大在野党。该党一方面继承了大部分民主党固有的内政外交政策,同时又较原民主党更为关注城市中低收入者的生存状态,代表城市工薪阶层利益诉求,具有明显的工党性质。通过考察立宪民主党支持率的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近年在自民党长期政权下日本国内左右派政治力量的消长变化,并对左派政党合作竞选的前景作出合理的预估。  相似文献   

14.
2009年的日本正处在时代大变革的门栏,8月30日举行的众议院选举彻底改写了日本政治地图,新老保守政党朝野关系换位给日本社会各领域造成了极大的震荡与冲击,民主党主导下的联合政权正面临着一场内政外交上的深刻变局。  相似文献   

15.
2010年的夏天,日本政局很不安宁。民主党执政九个月来一路坎坷。6月2日,鸠山由纪夫和小泽一郎突然辞去日本首相和民主党干事长之职。6月4日菅直人刚当选日本首相不久,民主党又在7月11日举行的参议院选举中败北,再度形成日本朝野分别控制众参两院的“扭曲国会”局面。这使民主党执政地位受到严重削弱,菅直人内阁前途多舛。未来日本政局变动和政策走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自1991年成立以来的短短10年间,意大利左翼民主党共参加了4次国内议会选举,2次欧洲议会大选,其中在1996年举行的第十三届国内议会选举中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从意共到左翼民主党奋斗了近半个世纪的参政执政目标.从原意大利共产党演变而来的左翼民主党已成为一个新时代的社会民主党,奉行实用主义的政治经济纲领,致力于国内大选和欧洲选举.左翼民主党领导组建的以"橄榄树"为标志的中左联盟已成为意大利两极替代政治格局中必不可少的一极.  相似文献   

17.
叶健民 《南风窗》2010,(15):43-45
<正>温和路线得以彰显,有利于特区政府的长治久安,但民主党却因择善固执而付出了沉重的政治代价。这种路线能否成为香港社会的主流思想,仍是一个未知之数。政改方案通过后所引起的泛民内斗余波,实在令人始料不及。民主党以及由民间团体所组成的终极普选联盟,满以为千辛万苦争取回来的区议会改良方案,会得到泛民主派同道支持,不料却引来"引狼入室"、"黑箱作业"等唾骂,甚至有人怀疑民主党的政治诚信,指责与政府妥协便是"出卖民主"、"背信弃义",连被视为民主运动大旗手的司徒华也不能幸免。泛民分裂,恐怕已成定局。  相似文献   

18.
在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的初选阶段,"桑德斯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自那时起,"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左翼政治现象与社会运动在美国获得迅猛发展,它既带有美国左翼运动常见的平民主义特征,又具有独特的政治思维与策略。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日益严重的经济不平等是"桑德斯现象"和"民主社会主义"兴起的主要原因。而这场社会运动为美国年轻人与民主党选民对资本主义和特朗普政府厌恶情绪的爆发提供了一次契机,可能加速民主党意识形态的左转。但它也必须面对美国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对劳工运动的消解作用,以及当今两党建制派和右翼行动主义者的反对与阻挠。  相似文献   

19.
朱艳圣 《当代世界》2013,(11):68-71
日本自民党是一个拥有近60年历史的老牌政党,并曾连续单独执政38年之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坛陷入动荡,各政党之间重组不断,寻求击败自民党并获得执政的机会。1993年,自民党首次失去政权,但一年后就与社会党联手,组建联合政府。2009年民主党击败自民党,实现日本政治的权力交替,但是,三年之后的自民党以巨大的优势获胜,再次崛起。  相似文献   

20.
小泉在大概半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一次惊人的逆转,不仅重新获得高支持率, 而且击溃了民主党,清理了自民党,让这一年的日本政治彻底刻上了“小泉”印记。而完成这一逆转所用的利器是“无禁区改革”,突破口就是邮政民营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