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中国于2006年和2008年公布了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庆共有29个项目被列入。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逐一介绍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有限的笔墨,掀开历史的面纱,探寻那些经过岁月涤荡、至今仍散发人文艺术魅力的巴渝瑰宝。  相似文献   

2.
吴媛媛 《唯实》2013,(6):63-64
@@一、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传承的有较大影响和突出价值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我国已于2004年正式加入国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展示江苏魅力、提升文化认同度、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李莉 《新长征》2009,(12):60-6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理论上思考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省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辉 《新长征》2009,(5):54-55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相似文献   

5.
泥咕咕是浚县庙会上的重要文化符号。它以其独特的民间文化内涵,彰显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魅力和中原人民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折射出中原人民纯真质朴的审美情趣。泥咕咕使浚县庙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具人文内涵。千百年来,泥咕咕与浚县庙会相互依存,成为豫北乃至中原地区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  相似文献   

6.
吴安新  杨玉钢 《唯实》2008,(10):67-7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公权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仅有公权力的保护是不够的,私权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和深度的不断增加,公权力保护的种种弊端也已逐渐显露,为了能够长久、合理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及时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私权体系。  相似文献   

7.
段丽娜 《当代贵州》2011,(10):63-63
贵州少数民族集居的广大地区,几乎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集中蕴藏的地区,但其生态环境脆弱。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面临挑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化主权观念还亟待加强。由于民间文化博大、深厚、灿烂的特点,任何个人都无法承担这一伟大而又艰巨的使命。只有联合起来,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8.
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同样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我国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或许其中某些成分今天正在丧失或者已经丧失了实用价值,但毕竟它们曾在一定历史时段,在民众生活中占据过相当的地位。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具体事象都闪烁着有益的、健康的、科学的光芒,但谁也不能否认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和丰富创造力的体现。依靠口耳相传世代承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9.
周必素 《当代贵州》2009,(18):44-4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延年益寿”?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传承性”、的关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其“生命力”“流变性”的特性。处理好保护和利用,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0.
王琳琳 《前线》2011,(9):58-59
线形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由文化线路衍生并拓展而来,主要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孔庙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祭祀孔子的专门场所和国家的最高学府、教育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指导精神,本文阐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在处理好几种关系中做好保护工作的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抢救和保护处于生存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原有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主要是农业社会产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冲击,大量传统文化正在加速毁弃、流失和消亡,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  相似文献   

13.
吴文仙 《当代贵州》2013,(33):54-55
2009年9月30日,贵州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年来,随着侗族大歌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是怎样的7  相似文献   

14.
苑焕乔 《前线》2013,(3):72-73
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资源相当丰富,仅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项目就有国家级44项、市级216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及促进社区和谐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文体场所开展包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既可以提升社区环境的文化品位,又对居民的心理健康和文化素养产生重要影响,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5.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在新时期如何做好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特色、保护与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辽宁非遗保护与开发所面临的困境或难题,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侯儒 《奋斗》2022,(11):67-6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首次以“两办”名义印发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期望。因此,对标《意见》重新梳理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不仅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的必要行动,也将为今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划定的特定区域。文化生态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活态、整体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公民实现文化权利和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学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哲学基础目前主要有保持文化特性、维护文化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特定文化权利实现等不同的认识。但是,只有从正义和人权的角度全面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实现人们的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19.
在新疆各族人民创造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正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而遭受濒临灭绝的危险,为保护这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魏欣悦 《实事求是》2012,(6):105-107
挖掘、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作为“花儿之乡”的新疆昌吉市二六工镇在大力弘扬回民族“花儿”艺术、倾力打造“花儿之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1年11月,在文化部官方网站公布的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中,二六工镇以其原生态歌曲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