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亮 《党史纵横》2013,(3):35-37
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改变了落脚点,直至最后落脚陕北。红军长征究竟几易落脚点呢?对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红军长征五次变更落脚点:先是确定到湘西,以后相继改为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在川黔滇边广大地区创造新苏区;到川西建立新的根据地;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  相似文献   

2.
报纸是促成长征落脚陕北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在进驻哈达铺前后读到了《大公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等多种报纸以及一些布告、传单之类的材料,初步促成了把陕北作为长征落脚点的决定。随后,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在榜罗镇见到了更多的相关报纸,获得了更多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发展壮大的消息,进一步坚定了中央红军到陕北落脚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3.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到了西北地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基础.可是,国民党反动派却认为中央红军已经“力竭心疲,精锐尽失,歼灭自在意中”.在革命队伍内部,有些人看到红军人数锐减(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时只剩7000余人),也出现了悲观情绪.张国焘更是竭力散布“中央红军失败了”、“估计长征是失败”的悲观论调,妄图动摇军心.因此,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回顾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肯定长征的伟大成绩,总结长(?)的历史意义,就成为教育干部、鼓舞红军指战员继续前进、开拓新局面的一项迫切任务.毛泽东到达陕北后不久,在所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批判了张国焘的悲观论调,阐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而且,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一诗中,对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了艺术的概括.广大红军指战员也以喜悦的心情回顾长征的光辉历程,采用各种方式庆祝长征的伟大胜利,借以教育、鼓舞自己和人民群众.当时,以歌曲这一艺术形式总结长征战斗历程的,当推陆定一、贾拓夫合写的《长征歌》和萧向荣写的《长征曲》.这两首长征之歌在根据地军民中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正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苏区吴起镇,结束了长征。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分别在甘肃的会宁、静宁会合,红军三大主力最后在陕北"落脚"。陕北成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红军新征程的"出发点"。吴起镇成为中央红军长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落脚点"曾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维汉(罗迈)说:"在到哈达铺前,在河边的一个圩场上,我看见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刘少  相似文献   

5.
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围记者。继斯诺之后,他的妻子海伦·斯诺于1937年来到延安,再次系统地采访了红军长征的当事人,详细报道了众多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他们夫妇分别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和《红色中国内幕》,是外围记者早期介绍红军长征真相的权威著作。  相似文献   

6.
正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向西转移,开始长征。中央红军关于落脚点的选择,几经变更,在最终将陕北作为落脚点的过程中,贾拓夫作出了重要贡献。1935年9月12日俄界会议后,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迅速北上,18日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在这里,聂荣臻得到一张7月份的国民党报纸,上有消息写道":陕北刘志丹部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五万多  相似文献   

7.
1935年10月,正当陕北根据地“左”倾错误领导人在党内狂热推行“肃反”的危急时刻,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这时,陕北根据地的形势十分严峻,“肃反”已错杀了200多革命同志,陕北红军主要创始人之一刘志丹等同志正在狱中受审。党中央和毛主席一到陕北下寺湾,就立即下达“停止捕人”“刀下留人”的指示,并以王首道、贾拓夫、刘向三等组成工作团,带领一个连火速赶往瓦窑堡,营救正待处决的刘志丹等一批革命同志。  相似文献   

8.
关于红军长征目的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红军长征目的地的选择宋惜春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是关系到长征的成败,进而关系到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红军把长征的目的地放在陕北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而是在长征途中经过反复探索,...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关于长征的研究一直是党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对长征的研究,很多人似乎都没有注意到邓小平关于长征问题的一个重要论断:“陕北根据地是落脚点和出发点。”这个论断是邓小平1975年9月1日在同话剧《万水千山》主创人员谈话时提出的。他说:“要把长征中的路线斗争写明确;要写陕北根据地是落脚点和出发点”(《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深入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个关于长征的论断,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长征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革命影响具有重要启示。长征的终点在哪里?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  相似文献   

10.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国记者。继斯诺之后,他的妻子海伦·斯诺1937年的延安之行,得以系统采访红军长征当事人,详细报道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他们夫妇分别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扣《红色中国内幕》是外国记者早期介绍红军长征真相的权威著作。  相似文献   

11.
1935年10月,正当陕北根据地“左”倾错误领导人在党内狂热推行“肃反”的危急时刻,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这时,陕北根据地的形势十分严峻,“肃反”已错杀了200多革命同志,陕北红军主要创始人之一刘志丹等同志正在狱中受审。党中央和毛主席一到陕北下寺湾,就立即下达“停止捕人”“刀下留人”的指示,并以王首道、贾拓夫、刘向三等组成工作团,带领一个连火速赶往瓦窑堡,营救正待处决的刘志丹等一批革命同志。  相似文献   

12.
“一张报纸定去向”,有失偏颇 长征落脚陕北,到底是在哈达铺,还是在榜罗镇确定?历来有所争议。目前学术界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中央领导人在哈达铺通过缴获的敌人报纸,得知陕北有许多红军的消息后,很快就作出改变俄界会议决策,将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这种说法的代表是杨材美同志的《红军长征去陕北是在哈达铺决定的》一文,该文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有“一张报纸定去向”的小  相似文献   

13.
正导语:在红军长征还没有确定最终的落脚点时,毛泽东曾指出:"我们要抗日,首先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是我们前进的阵地。"这就是后来毛泽东经常提及的"陕北救了中央"。与此同时,西北苏区的主要领导人刘志丹、习仲勋等人却异口同声地认为是"中央救了陕北"。这种陕北与中央"互救"背后,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4.
长征博物馆     
2006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诞生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缅怀革命先烈,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本刊特别推出“长征博物馆”栏目,图文并茂介绍红军长征史迹。福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红军长征出发地的主要省份。当年,中央苏区所属的22个县福建就有11个。福建有近3万人参加长征。福建苏区人民积极扩红支前,支援红军北上抗日。长征路上,八闽子弟兵英勇作战,流血牺牲,到达陕北时仅剩2000余人。福建人民为红军长征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期引领读者走进宁化苏区——  相似文献   

15.
“长征”称谓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开始时,是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向陕北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这一亘古未有的壮举.后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就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向陕北革命根据地大本营转移这一伟大历程了.  相似文献   

16.
这篇文章对党史编写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希望党史工作者编写出质量最好的党史读物。这些意见实际上代表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关心党的历史和未来的殷切之情。愿党史工作者珍惜这些勉励,将高质量的著述奉献给读者。文中提出的关于党的创立和红军长征落脚陕北的问题,现简要说明如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结合的结果。1920年8月,在中国工业和工人运动的中心上海,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成为创建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中心。武汉的共产主义小组,是董必武与李汉俊联系,刘伯垂从上海携带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回武汉后,于1920年秋天建立的;长沙的共产主义小组,是毛泽东得到陈独秀写信委托,以新民学会的骨干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其他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都是通过与陈独秀、李大钊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联系而建立的。1921年3月,各地共产主义组织的代表举行了一次会议,并发表了共同声明。不久,中国共产党于7月正式宣告成立。关于陕北有根据地和红军,中共中央在长征前就已经知道。1932年4月20日,中央曾作出《关于陕甘边游击队的工作及创造陕甘边新苏区的决议》。长征途中,1935年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会议上作出的《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中,也提到过“存在于陕甘边之苏区及游击区域”。1935年9月中旬,中共中央率部队到达哈达铺,从一张报纸上得知陕北根据地的规模仍较大,红军数量也较多。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榜罗镇召开会议,正式决定落脚陕北,把陕北根据地发展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相似文献   

17.
运动战在红军长征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将红军三大主力历时两年的纵横征战,视为一次大规模的运动战,从总体上对红军长征中运动战战略的确立及其在战役战斗中的贯彻,运动战战略在长征落脚点选择或选择建立新的根据地中的作用,运动战战略的特点等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刚刚到达陕北吴起镇,西北二马(马鸿宾、马鸿退)和东北军骑兵便尾随而至。毛泽东命令:“打退追教,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彭德怀指挥红军指战员奋起迎战。10月21日,在吴起镇西南山,马鸿宾的第35师骑兵团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纷纷落马溃逃。此时,东北军白凤翔部也来进犯,其骑兵先头团又被红军打垮,掉头逃命,另外3个团也同时被击溃。红军经过此次战斗,终于结束了敌人的追剿。彭德怀在他的自述中说:“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吴起镇.正是蒋介石命令东北军张学良十余师向陕北苏区红军进行第三次…  相似文献   

19.
神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1927年建立了党的组织,1934年创建了红色政权,开辟了陕北神府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片黄土地上,成长了王瀛、汪铭、张友清、王兆卿、贾拓夫等一批民族英杰。  相似文献   

20.
正长征是红军被迫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落脚点的选择关系着长征的成败,关系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为什么陕甘苏区成为了四路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简言之,这是陕甘苏区军民多年苦心经营、卓绝斗争而结出的硕果,是中共中央的主观指导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必然结果,也是全军铁心向党,与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坚决斗争的必然结果。陕甘苏区硕果仅存,为四路红军落脚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