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浪乞讨人员虽然成分复杂,但依其行乞目的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属于真正贫困、迫于无奈而乞讨的人员;另一类则是把乞讨作为谋取财富手段的职业乞讨者。据统计,后者所占的比重要远远超出前者。目前,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问题上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是政府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想方设法救助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另一方面众多乞丐不愿接受救助,继续浪迹街头,从而对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等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前,经长沙市委办公厅同意,市委宣传部批准长沙市救助管理收容站发出告市民信:不要直接向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施舍金钱,避免爱心被不法分子利用。最近长沙市乞丐突然增加,民政部门曾多次上街劝乞丐们接受救助,可是多为徒劳,乞丐宁愿浪迹街头,以乞讨为职业。据一位交警介绍,乞丐在街上乞讨,交警根本管不了,这些乞丐劝不回赶不走。公开信呼吁,在街头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时,市民应劝导其到市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不属救助对象的,应劝其回家自食其力,发现组织和利用流浪乞讨人员行乞的不法分子及时向公安部门举报。长沙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主任李桓说,…  相似文献   

3.
城市中长期以来存在一批主要由农村流入的游离人员,以流浪和乞讨为谋生手段,在社会上构成一个有家不归、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投宿点的游离层,形成多种利益相投的寄生群体。他们处于不管的中间地带,在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中生存,情况十分复杂,是一种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不安定因素。因而,正确认识这种现象的社会性质、一般特征,进行综合治理,已成当务之急。性质与危害流浪和乞讨,是相互联系且有区别的社会现象。其共同特征表现为“食宿无着,露宿街头”,而流浪是指流转飘泊;乞讨则是乞求、讨要。以乞讨为生者,通称乞丐。乞丐形成组…  相似文献   

4.
<正> 去年下半年以来,许多城市里的市民都明显地感觉到,身边的流浪乞讨人员正在不断增加。繁华的商业街、热闹的公交站点,随处可见穿着污脏的乞讨者。对此,城市的管理部门与治安部门深为之困扰。一方面,乞丐有乞讨的权利,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里都有乞丐的存在,华盛顿白宫前的草坪上有,莫斯科的红场上也有;另一方面,如今我国的乞丐大有组织化的倾向,即许多乞讨行为已经不是个人的求助行为,而成为在丐帮头目指挥控制下,  相似文献   

5.
渝办发〔2008〕34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为进一步保障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切实解决职业乞讨、违法乞讨带来的社会问题,经与有关方面协商并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6.
《时事资料手册》2009,(5):118-119
新华社8月初报道,民政部、公安部等5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通知》。与以往的流浪乞讨管理政策相比,通知首次提出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区别对待”的管理手段:对正常的流浪乞讨人员,要积极引导他们进入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  相似文献   

7.
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流浪乞讨人员的医疗状况堪忧。目前,我国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医疗救助理念滞后、制度缺失,造成了流浪乞讨人员有病不能治的状况,严重危害了他们的健康权和生存权。基于此,本文从社会服务的视角出发,初步界定了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救助的涵义,分析了实施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救助的必要性,简单介绍了其内容,指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医疗救助的路径选择,旨在为逐步建立健全我国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救助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国家有权适度限制乞讨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对待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目前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争议。如,有的学者认为,“行乞权无非是指处于贫困无度而不得已被迫向社会或他人乞讨而获得生存的权利,所以,行乞权的本质是乞丐这一穷人群体的生存权。”(农夫:《行乞权:穷人的道德权利》载2004年2月5日《法制日报》)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法律虽然不会完全禁止行乞,但出于公共利益、他人利益,必定限制行乞。”(郝铁川:《限制乞丐同样是一种文明》载2004年2月26日《法制日报》)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因为惩罚假乞讨而禁止真乞讨。“如果禁止乞讨,势必使得一部分无其他谋生手段和技能的人去偷去…  相似文献   

9.
<正> 去年以来我国推行的一系列人性化立法,由于赋予了公民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而被广泛称道。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凸现出的些许瑕疵和硬伤,却也是不得不说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后,不少城市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一面是乞丐有增无减,强讨硬要、职业乞讨有恃无恐,一面是政府精心准备的救助站门可罗雀无人领情。城管部门不得已划出“禁乞区”、拘留强乞者,还招来不少非议。不可否认,这与办法制裁恶丐行为的条款缺失不  相似文献   

10.
工作动态     
《中国民政》2013,(1):59-61
合肥市四项措施关爱流浪乞讨人员为防止寒冬季节流浪乞讨人员冻伤、冻死,安徽省合肥市民政局积极开展"寒冬送暖"救助行动,四项措施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一是加强宣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指导全市救助保护部门,公布求助方式,开通全天救助热线,方便流浪乞讨人员寻求救助。对特殊气候条件下出现临时  相似文献   

11.
吴明 《中国民政》2007,(1):45-46
最近,新闻媒体报道了江苏、湖北等地民政局、救助站以民事诉讼方式为身份不明的流浪乞讨人员维权的事件。其中,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民政局与无名流浪乞讨人员之间存在的是行政法律关系而非民事法律关系,就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苏州市民政局、公安局、城管局于2003年12月15日发布了《关于加强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通告》,禁止乞丐在繁华街区乞讨,不听劝阻者将被施以治安处罚,在全国率先“限制乞讨”。江苏省南京市民政、公安、城市管理、卫生四个部门联合发布通告,  相似文献   

13.
论点摘编     
●流浪乞讨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近日天津市妇女救助中心针对一些繁华路段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大增,强讨恶要现象突出,利用未成年人进行乞讨和从事非法活动的情况明显增加,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群众反映强烈问题进行了调研。主要表现有:伪装凄惨身世骗取钱财、把残疾儿当作乞讨工具、扮做残疾人或夸大残疾程度乞讨、操控残疾人及未成年人有组织地乞讨、交通路口拦截车辆要钱等。从实际来说,这些人根本不是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但他们披着流浪乞讨者的外衣,实施的是以敛财牟利为目的的欺诈行为。流浪乞讨人员往往表里不一,容易使人混淆,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14.
城市流浪乞讨问题应实行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一年的情况看,虽然成效明显,但依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对非生活无着的其他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缺位,既无人管,也管不了,这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不仅有增加的趋势,而且人员成分也更加复杂,不仅影响城市文明创建,而且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一个过去不太引人注目的社会群体,成了近几个月街谈巷议的话题,这就是乞丐.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自从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以后,我国对乞丐的做法由收容遣送改为社会救助.这一改,改得好!这一改动进一步体现了我们的"以人为本".人,不分贵人、贱人都是人,不论穷人、富人都是立国之本.乞丐古已有之,今天在各大洲都有,在纽约的曼哈顿有乞丐,在罗马梵蒂冈教堂旁边有乞丐,在莫斯科的红场上有乞丐.地球上还有一个跑到许多国家行乞的吉普赛人.只要贫富差距大了,就难免出现乞丐.因此,能不能善待行乞者也是一个国家的形象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这部分人的重视和关怀。特别是《实施细则》中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作了严格的界定。所谓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14,(2):57-57
山东省嘉祥县民政局李春杰认为,职业乞讨行为给社会造成很大伤害,特别是对流浪儿童的伤害更大,应该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规制职业乞讨,保护流浪儿童。(一)设立救助站社工岗位,实施预防性早起干预。在救助站内合理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和外展工作岗位,运用社工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接待咨询、管理服务、甄别核对和转介服务,对问题家庭潜在的问题人员积极进行早期预防干预,源头遏制职业乞讨群体增加的可能性。(二)借助人本主义互动模式,解救被胁迫流浪乞讨者。通过同感、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本文介绍了福利院的发展现状及在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并结合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特征,详细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流动政策逐步放松,流浪乞讨人员大量涌人城市,流浪者队伍在逐渐庞大。政府救助往往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抱腿要钱,拦车讨钱,或街边磕头、卖艺,或赖在商铺强要,不但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公共安全,还扰乱了城市秩序。当前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有"职业化"的趋势,相比最原始的乞讨人员(个人或者家庭一般曾遭受不幸,又没有了劳动能力,或者是没有子女住房和保障金的"三无老人"等),"职业型乞讨"的规模已经渐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政》2014,(4):54-54
衣衫褴褛或者身有残疾的乞讨者以往部被视为弱势群体,然而,从近几年相关报道可以清楚地看出流浪乞讨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职业”。3月13日,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栏目报道了“东莞丐帮”调查节日,再次颠覆了人们的观念,其突破底线的残忍、泯灭人性的沉沦激怒了全国民众。在声讨犯罪吲伙恶劣行径之后,舆论将焦点集中到两个问题上:一个是政府不作为,另一个是面对乞丐该不该给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