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希 《美国研究》2001,15(1):7-39
2000年美国总统为何出现难产?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对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演变历史作了简短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详细而连贯地叙述了2000年大选和选后法律诉讼的过程.通过对这些过程的讨论,本文分析了一些影响大选难产的主要因素,包括选举法律的矛盾与混乱、法律体系的政治化、政党对整个选举制度的渗透和控制以及金钱对选举的影响等.作者认为,美国总统选举制度集多重历史沉淀为一身,是造成2000年总统选举难产的直接原因,然而选后的法律诉讼则进一步揭示了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的非民主因素.  相似文献   

2.
政党极化作为现代美国政治的特征之一,因其频繁引发议事僵局而吸引了学界的讨论和大众的担忧,有学者称其为"参议院综合症"。"参议院综合症"表现为多数派和少数派之间的阻挠与限制模式,其产生原因在于美国宪法赋予了参议院极大的规则选择自由,而参议员在政治实践过程中追求自身和党派利益,导致日益严重的政党极化。参议院的政党极化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意识形态极化和政党竞争加剧。将政党极化放置于美国的历史中考察,政党极化的根源是宪法,其实质是围绕如何解读社会契约的阶级斗争。在政治实践过程中,精英驱动-民众回应模式是政党极化"自上而下"的强化过程。当今美国政党极化引人侧目的原因是,政党对政治"游戏规则"的认知有了差异,即对何为民主的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3.
新书架     
<正>美国军控政策中的政党政治樊吉社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本书梳理了政党政治从低度介入到全面介入军控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政党政治影响军控政策的途径,探讨了民主党和共和党军控基本政策理念,国内政治环境,资深议员、突发事件等影响政党介入美国军控政策的变量,总结了政党政治影响军控政策所产生的各种后果。本书还通过两个案例诠释了美国政党政治影响军控政策的具体体现,以验证书中的决策理论假设。樊吉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4.
"关键性选举"与美国选举政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4,18(3):7-29
本文在对"关键性选举"及其在美国政党和选举政治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相关理论进行评介,并以此为分析框架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选举政治的变化及其对美国政治进程和2004年大选的意义.作者认为,新政政党体制的解体使两党选民基础的社会和地理结构、选民的政党认同等发生了显著和持续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当今美国选举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短期因素在美大选中的作用增大和造成两党在全国性选举中势均力敌的格局.2004年大选仍将是民主、共和两党间一场实力均衡的较量,九一一事件及布什政府所进行的反恐和对伊战争使美国全国的政治议程和选举议题发生了显著变化,此次大选的突出特点是外交与安全问题成为选举的主要议题.从美国选举政治的走向来看,在近期和可预见的未来仍难以形成一党长期控制白宫和国会的格局.政党选民重新组合和政党选民联盟解体两种趋向并存将长期主导美国选举政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郑继永 《当代韩国》2007,8(3):19-27
社会分裂结构是政党体系变迁的重要动因.韩国社会经济体系的演进推动了政党体系的变化,尤其是以地域分裂为代表的社会分裂结构更是韩国政党体系变迁的主要动因之一.从根源上看,韩国的地域分裂源于地区经济失衡以及社会精英选用的不平衡.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韩国的地域分裂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并逐步走向稳定.从对政党体系的影响来看,地域分裂的作用正在逐步减少,韩国政党体系不稳定和保守化的倾向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世界秩序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1945)(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建国之初就萌生的改造国际秩序思想的延续;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是美国不断推行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美国新的国际秩序思想集中体现在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上;从30年代初直至二战结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被视为美国捍卫、中国认同、日本挑战华盛顿体系的过程;战后初期美国试图建立的东亚国际秩序不过是华盛顿体系的修正版;华盛顿体系并非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工具,相反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建国之初就萌生的改造国际秩序思想的延续;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是美国不断推行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美国新的国际秩序思想集中体现在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上;从30年代初直至二战结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被视为美国捍卫、中国认同、日本挑战华盛顿体系的过程;战后初期美国试图建立的东亚国际秩序不过是华盛顿体系的修正版;华盛顿体系并非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工具,相反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8.
沈陈 《当代亚太》2022,(2):65-86+144-145
美国因素通常被认为是亚洲制度竞争产生和演变的关键变量,但这一观点无法解释在1997年以后和2017年以后亚洲地区合作中出现的差异性现象。为了准确、完整地理解美国因素的影响,文章从帝权作用机制和规范等级体系概念出发,探讨规范等级体系变动下地区制度竞争的形态和演变。具体来说,在帝权巩固阶段,作为基本规范的国际制度与作为一般规范的地区制度构成明显的规范等级体系;随着帝权趋于衰落,地区制度与国际制度的规范关系由遵从转向超越,地区制度竞争形态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亚洲贸易合作起步较早,经历了美国在地区制度介入问题上积极或消极态度的反复,显示了规范等级体系巩固、动摇、重构、瓦解的完整轨迹,因此可作为检验规范等级体系影响地区制度竞争的案例。文章通过回顾20世纪末至今亚洲贸易合作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发现,规范等级体系变动是影响亚洲制度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美国介入地区制度与否只能起到加快或减缓制度竞争进程的作用。文章一方面证明美国相对衰落后,国际制度对大国合作的推动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关注地区制度竞争,特别是异规博弈可能出现的极端化趋势,避免地区行为体从关于不同规范的路线之争逐渐固化为不同制度集团...  相似文献   

9.
当前,俄罗斯地方领导人的任命方式演变为统一俄罗斯党主导下的推荐制。于是,曾是地方政治核心人物的地方领导人职位,就被编入统一俄罗斯党主导下的猎取官职的一部分。作为协作型支配政党,统一俄罗斯党既想把地方精英拉拢进政党内部,又要他们恪守纪律,当然是困难重重。然而,支配政党能够抑制潜在反对派的观点,在俄罗斯得到了印证。支配政党主导下的独裁体制,也表现出优于其他独裁方式的强劲的可持续性。不过,协作型支配政党本质上是保守的,容易出现维持现状的倾向,结果造成统一俄罗斯党动员能力下滑的问题。2012年选举后的混乱、地方领导人公选制的再度复活备受诟病等现象,都可以在这一脉络中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0.
韩国政党与政党体系变迁动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政党体系的变迁具有鲜明的特点.自1948年制宪始,韩国政党政治的形态就呈现出宗派政治、帮派政治的特征,诸多政党在韩国政治舞台上不断出现和湮灭,韩国的政党政治未能发展到制度化的阶段.目前,韩国虽然实现了从威权统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文化和南北分裂态势的影响,政党的变动依然十分频繁.本文旨在从环境因素、政治文化因素和制度因素的角度探析韩国政党与政党体系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期,苏联确定了在战后继续与西方合作的外交战略,为此在其周边国家和力量所及的地区推出了"联合政府"政策.通过各国共产党实施的这一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表现为共产党必须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而在苏联势力范围内则表现为允许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进入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然而好景不长,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双重因素的影响下,苏联与美国之间本质的不信任,以及各国党自身利益的驱使,造成"联合政府"政策在东西方同时破产,冷战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期,苏联确定了在战后继续与西方合作的外交战略,为此在其周边国家和力量所及的地区推出了"联合政府"政策.通过各国共产党实施的这一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表现为共产党必须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而在苏联势力范围内则表现为允许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进入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然而好景不长,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双重因素的影响下,苏联与美国之间本质的不信任,以及各国党自身利益的驱使,造成"联合政府"政策在东西方同时破产,冷战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月,卡梅伦发表"脱欧"公投演说,英国随之进入"脱欧"时代。尽管脱欧的最终结果仍不明朗,但确定无疑的是,脱欧进程对英国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政党政治也不例外。"脱欧"不仅导致两个主要政党保守党和工党内部的裂痕进一步加剧,而且造成其意识形态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激进化"迹象。与此同时,其他"第三党"的力量则呈现出增长态势,并对两大政党的政策和地位形成了冲击。在此背景下,英国的政党体制发生了新的演变,或许正在从典型的两党制向更具多元化和碎片化的方向发展,甚至有可能出现政党的分化组合。但是,目前尚无法确定这究竟是一种长期趋势,还是仅在"脱欧"这一特定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4.
杨美姣 《当代亚太》2023,(4):4-32+166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在亚欧非等不同地区建立了不同的联盟机制,组成了美国全球大战略中的联盟体系。随着国际社会“时”与“势”的重要转变,美国联盟体系不断演进并表现出不同特征。美国在不同地区联盟的设置诱因,它们在体系、结构、认知等层面的关联,以及如何影响“印太战略”的实践是文章的研究核心。文章从国际政治的权力动态转移出发,根据位势的强弱和威胁认知的高低,深入阐释了美国不同联盟机制的演变及影响。强位势优势及高威胁认知影响了同心多边机制及其变种的产生,强位势优势及低威胁认知则可能会催生出强多边机制及其变种,弱位势和低威胁认知下的结构关系较为松散,这些联盟机制均服务于建立、维护和拓展美国的全球霸权。随着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美国战略东移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的逐渐升级,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战略也体现了“变”与“不变”,弱位势及高威胁认知,刺激了美式小多边机制的产生。文章对美国联盟体系演进的分析突出了行为体间及其内部的互动逻辑,拓展了无政府状态下研究国家战略的视角和维度,在回溯历史和研判当前国际局势的背景下,为管控当前美国通过“印太战略”建立美式小多边开展“阵营化”对抗所带来的地区风险,提供了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作为其主要反对声音的疑欧主义也相伴而行,而在欧债危机发生之后,疑欧主义政党更是呈现出日益主流化的倾向。英国公投脱欧所造成的冲击表明,一些强烈的疑欧主义者正向脱欧主义者演变,其对欧洲一体化观念和欧盟治理结构的冲击将是极为深远的。相应地,有关疑欧主义政党的研究成果也日渐丰富,已经成为欧洲政治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在欧美学界,对疑欧主义政党的研究基本可以分为"苏塞克斯学派"和"北卡罗莱纳学派",当然也有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这些都为认识疑欧主义政党提供了丰富文献和多维视角。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华侨社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台湾居民大量地移民美国,形成别具特色的台籍华侨社会。台籍华侨社会的形成是国际人口迁移中“推拉效应”的体现。台籍华侨社会与传统的华侨社会在语言、生活方式、社区结构和社团组织等方面有所不同,台侨聚集的新社区也不再是传统的华埠。台侨社会带有台湾本土社会的若干生活方式,而受过高等教育、家人的团聚、职业分布的多样化等是台侨社会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7.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表现与未来走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8年9月,美国次级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并迅速席卷全球,在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东南亚国家经济大幅下滑.本文分析了2008年东南亚各国在危机影响之下的经济表现,并对东南亚经济的未来走向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8.
夏汛鸽 《德国研究》2002,17(3):38-41
本文从价值观念、政治原则和竞选战略等角度 ,扼要分析了德国绿党从“反对一切政党”的党向“在政党体系内选择”的党调整的路线 ,在不同的视野中讨论了德国绿党对德国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极化"的美国政治:神话还是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极化",特别是两党政治的极化,是近十多年来美国政治的一个突出现象,也是美国政治学界近年来普遍关注但又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美国"政治极化"作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探讨了"政治极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当今美国政治进程和公共政策制订的影响.文章认为,"持久的政党选民重组"(secular realignment)所导致的两党选民结构和选举基地的变化、两党内部意识形态同质化及其导致的选民"政党选择"(party sorting),文化、宗教和道德价值观冲突上升等,是政治极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两党"政治极化"既是美国政党和选举政治变化的结果,反过来又对美政党和选举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极化"的政治环境下,两党在主要政策领域的分歧增大,总统和国会围绕立法控制权和司法任命的斗争愈演愈烈,从而导致更多的立法僵局."极化"现象对现有的关于美国政治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20.
夏敏  崔萌萌 《美国研究》2023,(4):95-117+7
通过分析1980~2020年的美国大选民调数据,可以发现蓝领工人的投票取向在这一阶段并没有明确的政党认同,而是在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摇摆。经济和种族议题在美国大选中对蓝领工人有很强的动员作用。当发生经济危机时,民主党的经济主张更有吸引力;而近年来共和党在贸易保护相关议题和种族议题上更能获得蓝领选民的支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新经济形态,对于蓝领工人投票取向的变化有着深远影响。一方面,蓝领工人的经济地位下降,导致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种族意识抬头;另一方面,工会的衰落瓦解了蓝领工人的政党认同,加剧了碎片化议题对他们的影响,从而给民粹主义的煽动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